反腐
映像誌
作者:周瓊媛
草莓
黑色的背景和直射光襯托出腐爛食物生動的色彩:舊舊的天藍、黴菌綠、檸檬黃、西瓜紅。
當更多的人把鏡頭對準新鮮的美食,奧地利攝影師Klaus Pichler快門下正在腐爛的食物也成為一場視覺盛宴。
這是一個吃貨流行的年代,也是一個浪費風行的年代。2011年,一項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問卷調查顯示,全世界約有1/3的食物被浪費。在歐洲,這個比例高達1/2。食物浪費已經演變為一場政治論戰,一位英國國會議員曾專門提出食物浪費法案,該法案獲得了一些黨派的支持並開展了第二次聽證會。
在欠發達國家,食物浪費主要發生在運輸和儲存環節。在發達國家,食物浪費則更多的是一種消費者行為。
為了突出食物的價值、減少食物浪費,Pichler把鏡頭伸向腐爛的食物。
“這些腐敗是自然發生的,攜帶著每一種食物自然產生的孢子和細菌。” Pichler告訴《博客天下》。
腐敗是在Pichler家浴室裏一個自製的“腐爛站”進行的。12個巨大的塑料容器,存放著購自普通超市、正等待自然腐爛的食物。
“想象多達12種不同的食物在同時腐爛,它們各自的氣味混合成一種讓人反胃的惡臭,特別是當容器中有一些肉類或奶製品時。”在長達9個月的時間裏,Pichler不得不忍受刺鼻的腥臭味。“雞和章魚同時腐爛時,味道最難聞。”
觀察食物腐敗的過程甚至改變了Pichler的食品消費觀。他發現新鮮食物如西紅柿、花菜、草莓放幾天就腐爛;而蛋糕、蔬菜棒、方便食品要等到幾周後才開始腐爛。他意識到,這是大量的防腐劑在發生作用。於是,他開始拒絕加工食品,頻繁光顧有機食品商店,買來食材自己烹煮。
各種食物在“腐爛站”裏待上半個月到一個月,就腐爛得差不多了。隨後,Pichler把它們帶到工作室進行拍攝。
“我想讓圖片處於不要太漂亮、奢華,也不能讓人惡心。” Pichler告訴《博客天下》。
他嚐試了很多不同的打光技巧來為每一種食物尋找最完美的光線。同時,他運用廣告攝影的美學技巧,使拍攝物幹淨、光亮。
腐敗與華美之間的反差是驚人的。但全球性食物浪費背後的經濟剝削、營養不良和饑餓,是否能通過華麗的藝術攝影來解決?
“這些照片會擊中你,你開始思考自己的消費行為。”Pichler說,他的家人和朋友都在有意識地減少食物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