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by Baby Baby No
文娛
作者:鄧娟
2013年10月5日,上海,賈斯汀·比伯“相信世界”世界巡演上海站引爆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
聽起來有些荒唐,賈斯汀·比伯才19歲,已經宣告“正式退休”了。雖然他的經紀團隊馬上就跳了出來,回應這“隻是玩笑”。從他出名起,他們就成為了利益共同體。
賈斯汀發出推特的時間是平安夜。在他的家庭教育裏,這是包含愛和責任的重大日子—寫真集《我的故事》中,賈斯汀用整節篇幅說明這一點。
職業生涯伊始的2007年聖誕節,他和母親、外婆共度。新年前夜,他們坐在一起,憧憬著命運即將發生的改變。
那年夏天,他的第一個視頻被放上YouTube;秋天,第一次坐飛機去美國見了經紀人。
僅僅過了6年,賈斯汀·比伯就飽經滄桑,看淡一切,要隱退江湖了。事實上,他2012年剛從高中畢業,如今卻已聲色犬馬,深陷醜聞。
這位曝光率最高的青少年偶像,是YouTube點擊量紀錄的長期保持者,推特粉絲數超越了Lady Gaga。
出名要趁早,太早卻也麵臨風險。對娛樂圈童星尤其如此。誘惑無處不在,放大的聚光燈下,一切記錄在案。
賈斯汀·比伯曾安全成長,暢銷書《名人崇拜》的作者庫珀·勞倫斯總結他的魅力:“他中規中矩,保持了鄰家男孩形象。大多數未成年人都迫不及待地成為搖滾青年,披頭散發、吸煙喝酒。他很幹淨,無不良嗜好,能給人安全感。”
但這些已被推翻,“中規中矩、無不良嗜好”和如今的頹廢偶像簡直無法關聯。體會“成長的煩惱”之前便嚐到成名之喜,賈斯汀差點兒就能順利進入成人行列,可是這一年,他酗酒、吸毒、濫交,種種行徑和昔日判若兩人。
某些層麵上,比伯的難題和《麥田守望者》以及《發條橙》裏的男孩們並無不同,要麼成長,要麼滅亡。沒有人逃得過青春期危機,Super Star也無可豁免。遲到的爆發有時還更加激烈。
與社交媒體共飛翔
一直到13歲,賈斯汀·比伯對名望的理解是成為“有機會開冰車的人”。
在他家鄉,加拿大東部的斯特拉特福市,曲棍球是人們最摯愛的運動。每到冬天,賽事開場前需要有人開著坦克一樣的冰車清理地麵,隻有戰鬥英雄、選美冠軍等知名人士才會被請去當駕駛員。
他夢想成為曲棍球明星,而不是“開著大巴車,到處流浪”的搖滾歌手。
但這個小個子男孩的音樂天賦顯然比運動能力出眾。家裏的客廳總有一些貧窮卻有藝術氣質的客人來來往往,彈奏吉他,他從小耳濡目染。鄰居瑪麗特告訴《名利場》雜誌,賈斯汀勉強會站時就表現出對節奏的敏感。
等到能爬上高凳子,他學會了煞有介事地打鼓。教堂樂隊有時拉著他一塊兒演出,他的個頭完全被架子鼓蓋過,人們總是到最後才驚呼:“這裏有個小孩戴著帽子坐在鼓架後麵!”
12歲那年,他參加斯特拉特福市的類似“美國偶像”的選秀,不過在這個人口隻有3萬多的小城,比賽的規模和重要性都微乎其微。整個社區愛好音樂的孩子們都報名了,報名費隻要2美元。
比起作為獎品的麥克風,賈斯汀“更想站在人群中看人們對我的歌曲的反應”。他對於被關注和收到反饋的強烈需求,後來借助社交媒體獲得了最大限度的滿足。
那是他人生第一次,很可能也是唯一一次的歌唱比賽,當穿著寬大外套的最小年齡選手亮嗓,懶洋洋的觀眾們變得激動不已。但賈斯汀的名次是季軍,主持人引用評委的話說:“他有非凡的魅力,他隻是沒有很多經驗。”
不過,如果僅有上述經曆,並不能讓他區別於另一些童星,比如後來成為他導師的亞瑟小子,和小甜甜布蘭妮,以及另一位賈斯汀—“超級男孩”主唱賈斯汀·汀布萊克,所有人的音樂才能都在童年便顯山露水。
讓他與眾不同的是他的成名路徑。之前,他從未參加任何樂隊,不曾拍攝廣告,也沒有陪朋友試鏡而陰差陽錯入行的故事。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明星,而網絡讓他一舉成名。
1994年賈斯汀·比伯出生時,互聯網同樣處在起步時期,4個美國家庭隻有一家有計算機,但隨後10來年,網絡飛速發展。幸運兒賈斯汀乘上東風,成為社交媒體捧紅的第一位巨星。
斯特拉特福新秀賽後,比伯的媽媽帕蒂·馬勒特在YouTube注冊了一個叫“kidrauhl”的賬戶,上傳了兒子的比賽片段,這天是2007年1月19日,那個視頻網站創辦於2005年。
母親的本意隻是想和未能到場的親友分享,但這段拍攝質量有限、夾雜許多雪點的影像引來大量陌生人的點擊。當賈斯汀某天看到了那些瀏覽紀錄,他不可思議地問:“天啊,媽媽,你和外婆究竟看了這個視頻多少次?”
“kidrauhl”的早期駐足者包括一個叫斯庫特·布勞恩的美國人,他正由活動策劃向音樂製片人轉型,急需挖掘新人。他用“未經雕琢,卻真材實料”來盛讚賈斯汀的嗓音,“這就是我一直找的,我必須簽下他。”
每個粉絲都認定他屬於自己
“不,我要去迪士尼世界,我正在為門票籌錢。”當斯庫特撥通賈斯汀的電話,邀請小男生去亞特蘭大麵談時,他得到了這樣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