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六個葫蘆狀的藥瓶拿起來,擺在桌上,眼中閃著淚光。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在他的心中,這些和父親有關的瓶子,才是千金難求的寶貝!
他所珍藏的,實則是一顆感恩之心和一種深深的懷念,是一段眷眷的親情。
試著明媚,如同葵花的臉
文/龐 潔
接到了一個高三女孩子的來信,她極其酷愛文字,酷愛古典文化,我讀她的信件她的博客,感覺從她的筆端流淌出來的竟是那樣細膩溫婉的感動,明媚的、古典的、華麗的。我欣喜於她如此年紀就擁有這樣灼人的才華,但我也從她的文字中讀到了一種焦慮,麵對高考的惶惑,以及熱愛文字帶給她的孤寂。
她寫到:“現在我變得聽話了,剛剛過去的模擬考試我一半討好了老師也一半安慰了自己。長安思婦,灞陵古柳,清笛的聲殘韻幽,古燈的燃熄。我一半是自己,一半是靈魂。文章,一半的立意給了應試,一半固守。就這樣,我一半的懦弱依舊被高考逼迫溢湧……再過幾個月,也許我就會有明媚的生活了。但其實生活時時刻刻都會有明媚的因素,隻是多少與性質的問題。我會試著明媚,如同葵花的臉。”
我和這個女孩有過幾次通信,基本上她的郵件我都會抽空回複,她一直謹小慎微地稱呼我為“龐編輯”,雖然彼此都知道這樣的稱呼與她充滿熱度與靈性的文字相比顯得過於生疏,然而,她對於我的信任我亦是理解的。從她的信中我依稀窺見了自己桀驁叛逆的高中時代,我想,與她的對話過程,事實上是在與一個過去的自己對話,那是一個已經長大了的“我”與正在成長的“我”的交流,雖然已經超出了簡單的編讀往來,但我分外珍視這種緣分。
高三確實是一個人蛻變的過程,至少經曆了高考後,恍然之間,我悟到自己在成長了。那麼如何度過這個艱澀的過程,不需要思考,隻需要順其自然地接受、承受。我並不認為這是個忍耐的過程,要得到就必須付出,人一生都在不停歇地實現著自己的夢想,上了大學,還麵臨就業,就業了還麵臨升遷與發展。要是有了家庭,還得麵臨更多的問題……
社會很現實,這是不容逃避的。我已經不記得17歲的自己是如何理解現實的,但是我始終知道,隻有在現實中人才能冶煉自己。
我喜歡她寫的這句話——“我會試著明媚,如同葵花的臉”。我想這是一個少年麵對恓惶青春與未知前途時最動人的態度。葵花的臉,多麼美啊。若幹年後,當這些花樣年華的男孩女孩們成熟之後,當他們經曆了高考也獲得了豐碩的果實後,葵花般明媚燦爛的笑容應該是他們饋贈給自己的最大的榮耀。
威廉·詹姆斯說:“人的難題不在於他將采取何種行動,而在於他想成為何種人。”夢想總是讓人年輕的,對未來充滿希冀也是人不斷前進的動力。對生活的瞬間的頓悟,卻不是因“救贖”獲得,那是生活的機緣給人的感觸。那麼,救贖隻是個時間問題,而不是某個事件。時間達到了足夠的飽和,量變自然達成質變。
當年緊鑼密鼓、漫無邊際的應考生活,我應該也想過逃逸,想著飛快地逾越過去,一邊拚搏一邊做著夢,感覺竟也豐盈,時間飛快,青春的步履蹣跚。如今的我卻不喜歡這種“快”,因為它缺少持久忍耐的品性,麵對困境,我願意更多地思考與堅守。因為我知道,穿過了憂傷,等待自己的,是那明媚的葵花的臉。
善良即佛
文/牟丕誌
我喜歡登山,喜歡看山中的廟宇。我覺得,山的精魂在廟宇。我不是佛教徒,但我十分尊重別人信佛的權利。我想,一個人如果不反科學,不誤入迷信的歧途,不入邪教,那麼信佛也是自己的選擇。佛的宗旨在於勸人向善,從大的方麵看,它是一種宗教;從小的方麵講,它是一種民間教育方式。宗教的力量是不可小覷的。據專家統計,全世界有宗教徒25億人,其中基督教徒達15億人,這麼多人信教,說明宗教的確在世界上影響巨大。這也說明人是一種精神動物,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除了吃飽喝足之外,還得有點精神信仰,否則難免精神空虛。
我不知道國人中有多少信佛的人。以我的估計,信佛的人不少。有時我私下尋思,那麼多人信佛,佛到底是什麼呢,佛之本在哪裏呢?
一個偶然的機會,使我對佛之本有了理解。我有一個朋友是學美術的,善於繪畫和雕塑,在當地也算是一位小有名氣的畫家。一次他應邀為一家寺院塑佛像。當他到達寺院時,寺院的住持和一群人早已等候在那裏。原來,塑佛像需要到距寺院十公裏外的地方去運土,那裏的土的質量符合塑像用土的標準,讓畫家感到不忍的是,按慣例,這土得由人徒步去背。為此畫家心裏很不是滋味,他設身處地地想,一個人若背上幾十斤重的土走上十公裏,那是何等的勞累呀。對此他於心不忍。於是他同寺院的住持商量,讓大家到附近的山坡上去背土,那裏的土質較差,但他保證用過濾的辦法能夠使土達到塑像用土的質量要求。不過,這樣得耗費他幾天的時間,同時他也得付出很多辛苦,而他心甘情願如此。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住持的時候,不料,隻見住持帶領一群人一齊向他跪倒在地,他從沒有見過這種陣勢,受寵若驚,一時竟不知如何是好。這時住持說話了,他說:我帶領大家向你跪拜,不是拜你,而是拜你的佛心。緊接著住持對大家說,佛心就是善良之心,佛本在於善良,善良就是向佛,即使不走進寺院,不向佛跪拜,他已悟到了佛的本真,他會得到好報的。朋友給我講這個真實故事的時候,我的內心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我發現自己忽然對佛了解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