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翩然而至時,人們會不由想起某些教師的一句話,一件事。那一句話或許改變了你的一生,因為它曾激勵你勇往直前;那一件事或許決定了你的命運,因為它曾改變你處世的態度。
我忽然無端地憶起了離開我們十六年的一位班主任。他的名字,我早已遺忘,隻記得姓楊,長得又矮又瘦,而且皮膚很黑,講一口“孝感普通話”,從華中師範大學畢業,教化學。
那一年,我十五歲,剛到師範讀書。第一節課,楊老師讓每個人都上台自我介紹,而且必須用普通話。這對我真是個難題,那時的我,哪裏知道什麼是普通話?我硬著頭皮站在講台上,手腳僵硬卻也無力,不知放在哪裏是好,看著台下幾十雙陌生的眼睛,臉漲得越發紅了,最後終於用蹩腳的普通話介紹:“我叫馬漢琴,家住襄陽縣……”忽然,旁邊也傳來了蹩腳的一句“我叫馬漢琴,家住……”我循聲望去,原來是楊老師正在“鸚鵡學舌”,他滿臉笑容,又故意皺起眉頭,開玩笑似的補充了一句:“以前沒講過普通話嗎?”同學們都笑了起來,盡管是竊笑,卻讓我無地自容。我紅著臉逃回座位,趴在桌子上,對他頓生反感之情。
這就是楊老師留給我的第一印象——不顧別人的情麵。盡管後來很多同學對他評價很高,都認為他講課風趣幽默,對工作認真負責,也能和學生們打成一片,可我卻一直對他耿耿於懷。
這次“自我介紹”之後,楊老師發現很多同學都來自鄉鎮,以前幾乎都不會講普通話,於是給我們講了學習普通話的重要性,並買來了錄音機和磁帶。當年就讀的師範對學生的普通話、“三筆”字(即毛筆字、鋼筆字、粉筆字)等基本功十分重視,要求各班利用部分早自習時間來練習普通話。楊老師對此尤為重視,幾乎每天早晨,都風雨無阻來督促大家學習。一年後,當他指任我和班上幾位同學來領讀詞彙時,曾走到我的桌邊說:“你還記不記得第一次上台時的情景?我可是記得很清楚喲,沒想到你進步這麼快。以後也一定要記住:要想不被人笑,就要不斷地努力!”那聲音雖然低沉,卻很有分量。可我總覺得他曾使我難堪,對他一直有種叛逆心理。
開學沒幾天,班上成立了女子排球隊。大概是因為身高還可以吧,我被選入隊,參加每天下午課外活動時的練習。剛開始練習時,礙於情麵,我站在那裏充個數,可是對於怎麼接球和發球,一概不知。楊老師讓我們圍成個圈,他在裏麵不停地講解,還不斷地給每個人傳球。任憑他怎麼講解,我總是不聽,也不接球,看著他口幹舌燥,一臉怒氣,我竟然有些幸災樂禍。可楊老師好像並不知道,還趁我不備,狠狠地把球朝我砸來,逼著我接球。為了不被砸,我隻得被動接球,楊老師又順便教我們怎麼接低球……在同學們的眼裏,楊老師好象永遠不知疲倦,每天和大家練球,有時還風趣地講幾句笑話活躍氣氛,惹得別班同學十分羨慕。有付出就有收獲,以後的幾年裏,每逢排球比賽,我班總是穩穩拿到年級第一名,這的確和楊老師的陪練有關。
楊老師雖然愛開玩笑,但對我們各方麵的要求也十分嚴格。
一次運動會期間,我參加完比賽項目,便悄悄溜回了家。周日返校後,楊老師在教室裏大發雷霆,批評我這種無組織無紀律的行為,然後罰我一人掃一周的地。此後一周的每個晚自習,他除了照例視察同學們的自習情況外,還在角落裏檢查衛生情況。這次事件之後,我對他更是敬而遠之,退避三舍。可他卻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依然獎罰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