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先哲們大多視修身養性為自己建功立業的前提。修身是要讓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不斷提高;養性是要祛除人性中的各種劣根性。修身養性要求人們必須培養自己堅強的意誌品質,堅持正義、仁愛、誠信、謙讓、寬恕,克製各種邪惡的欲望——私欲、褊狹、驕矜、浮躁等。
“懸魚太守”羊續
東漢時,有一個叫羊續的人在南陽郡做太守。南陽是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的老家,這個地方北靠河南省熊耳山,南臨湖北省的漢水,土地平坦,氣候溫暖,水源充足,農業生產和工商經濟比較發達。由於生活安定富裕,該地社會風氣比較奢侈浮華。郡、縣等各級政府機構中請客送禮、托關係辦事、講排場、比吃喝之風頗盛。羊續到任後,對這種不良的風氣十分不滿。但是,他知道要糾正一郡之風,先得從郡衙開始,要從郡衙開始,必須從做郡守的開始。於是,他暗下決心要從自己做起,扭轉南陽請客送禮等不良風氣。
一天,郡裏的郡丞提著一條又大又鮮的鯉魚來看望羊續。他向羊續解釋說,這條魚並非花錢買來,也不是向別人要來的,而是自己在休息的時候從白河裏打撈而來。接著他向羊續介紹南陽的風土人情,極力誇讚白河鯉魚的鮮美可口。他又表白說,這條魚絕非送禮,而是出於同僚之情,讓新到南陽的人嚐嚐鮮,增加對南陽的感情。羊續再三表示郡丞的深情厚誼已經心領了,但魚還是不能收。郡丞無論如何不肯再把魚拿回去。他說,要是太守一定不肯收,就是不願意同他共事。羊續感到盛情難卻,隻好把魚收下。郡丞走了以後,羊續提起那條魚想了一會兒,就讓家裏人用一條麻繩把魚拴好,掛在自己的房簷下。
過了幾天,郡丞又來家裏拜望羊續,手裏提著一條比上次更大更鮮的鯉魚。羊續一看很不高興,對郡丞說:“你在南陽郡是除了太守以外地位最高的長官,怎麼能一再帶頭送禮給我呢?”郡丞聽了,不以為然地搖了搖頭。剛想再說幾句什麼,羊續已經讓人從房簷取下上次那條魚並說:“你看,上次的魚還在這裏,要不你就一塊拿回去吧?”郡丞一看,上次那條魚已經風幹得很硬,一下子臉紅到脖子根,很不好意思地離開了太守的家。從此,南陽府上下再也沒有人敢給羊太守送禮了。
從此羊續就有了“懸魚太守”的雅號,“懸魚”便成了為官清廉的典故,常被征引。如唐人顏萱詩“懸魚庭內芝蘭香,馭鶴門前薜荔封”;宋人徐積詩“愛士主人新置榻,清身太守舊懸魚”。一千多年後,明朝民族英雄於謙有感此事曾賦詩曰:“喜剩門前無賀客,絕勝廚傳有懸魚。清風一枕南窗外,閑閱床頭幾卷書。
經驗要訣
勤儉是一種美德。諸葛亮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此乃養身之良訓。北宋司馬光著《訓儉示康》,教育兒子司馬康要勤儉節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作為治國經驗,毛主席也提出“勤儉建國”的方針。生活中每個人,應當杜絕奢侈浪費,大力弘揚勤儉節約之美德。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還告訴我們,拋卻功利,拋卻浮躁,拋卻盲目,麵對功名,利祿,前程,金錢,視之“於我如浮雲”,寧靜安定,寵辱不驚,不要急於求成。
誠信孔明,完勝祁山
三國時,蜀漢建興九年,諸葛亮第四次伐魏,用木牛流馬運輸糧草,再次出兵祁山。魏明帝曹睿親自到長安指揮戰鬥,命令司馬懿統帥費曜、戴陵、郭淮諸將領。司馬懿讓費曜、戴陵二將屯紮,自己率大軍直奔祁山而來。麵對兵多將廣、來勢凶猛的魏軍,諸葛亮不敢輕敵,於是命令部隊占據山險要塞,嚴陣以待。魏蜀兩軍旌旗相望、鼓角相聞,戰鬥隨時可能發生。在這緊要時刻,蜀軍中有8萬人服役期滿,已由新兵接替,正整裝待返故裏。魏軍有30餘萬,兵力眾多,連營數裏。蜀軍在這8萬老兵離開之後將更顯單薄,眾將領都為此深感憂慮,而那些整裝待歸的戰士也都在擔心,生怕盼望已久的回鄉願望不能立即實現,估計要到這場戰爭結束方能回去。
於是不少蜀軍將領進言希望留下這8萬兵員,延期一個月,等打完這一仗再走。諸葛亮斷然拒絕道:“統帥三軍必須以絕對守信為本,我豈能以一時之需,而失信於軍民。”諸葛亮停了一停,又道:“何況遠出的兵士早已歸心似箭,家中的父母妻兒終日倚門而望,盼望著他們早日歸家團聚。”遂下令各部,催促兵士登程。此令一下,所有準備還鄉之士在覺得意外之時也欣喜異常、感恩涕零,紛紛說:“丞相待我們恩重如山,咱們應該以死報恩”,均要求留下參加戰鬥。那些現役士兵也受到極大的鼓舞,士氣高昂,摩拳擦掌,準備痛殲魏軍。
諸葛亮在緊要關頭不改原令,使還鄉的命令變成了戰鬥的動員令。他運籌帷幄,巧設奇計,在木門設下伏兵。魏軍先鋒張邰是一員勇將,被誘入木門埋伏圈中,死於亂箭之下。蜀軍人人奮勇,個個爭先,魏軍大敗,司馬懿被迫引軍撤退。犒勞三軍之時,諸葛亮尤其褒獎了那些放棄回鄉、主動參戰的士兵。蜀營中一片歡騰。
經驗要訣
“誠信是為人之根本,沒有了誠信,即使你擁有再多的財富,最終也將成為最貧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