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對於臣下的歌功頌德、阿諛奉承,常能保持清醒的頭腦,有時甚至會產生厭惡的態度,但是他卻時常表揚一些剛正不阿的官吏。在他的詔書中,經常說自己“德薄”,要上書者不要稱讚他聖明。各郡縣經常報告一些所謂“嘉瑞”事物,群臣要求史官將這些“嘉瑞”記載撰寫成書,以傳後世,劉秀一律不許。
經驗要訣
劉秀柔以中興,通過實施深得人心的政策,使廣大民眾安居樂業,幸福生活。從而,也鞏固了漢朝的統治基礎。可見,隻有做一個“仁”者,才能獲得世人的擁戴,才能成就一番偉業。
治理一個公司,管好一個家也是同樣的道理,要講究一個“仁”字。對待自己的下屬要施行“柔道”,要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否則動輒就大肆批評,隻會引起下屬的不滿和抱怨。對待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果有什麼做錯的地方,要耐心地教誨,不能動不動就拳腳相加,這樣隻會使孩子更加叛逆,或者暫時屈從於威嚴,但根本不會起到真正的效果。
舟不想被水覆,就不要讓水起旋渦
在中國的古代曆史中李世民毫無疑問是一代明君。明君之明,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能夠以“仁”治國,深得民心,如果沒有這一點,他恐怕就無法在戰爭中取勝,也無法在與兄弟的爭奪中走上皇位。李世民以寬、信、仁、慈的策略籠絡了大量的人才,確保了國家的繁榮昌盛。
公元627年8月,李世民登上皇帝寶座,次年改元“貞觀”,但他麵臨的政治形勢卻並不是那麼妙。那時,農民戰爭剛剛結束,政府對各地區的統治還不穩固,加之連年災荒,生產蕭條,人口流動,許多農民軍的頭目還隱匿在民間,各地仍有革命風暴的隱患,避免人民起來暴動仍然是當務之急,這就牽涉到對人民的看法問題。
李世民即位後,一部隋朝的興亡史向他提示出:人民好比是水,國君好比是舟。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這是一條千真萬確的道理。
李世民君臣總結隋朝滅亡的原因是:隋朝對人民“動之也”。怎樣避免人民起來造反呢?關鍵是靜止。李世民君臣反複強調,“靜之則安,動之則死”。
李世民目睹過大規模的營造給人民帶來的危害。於是他竭力避免過多的營造。為了減輕物資運輸的壓力,下令不在洛陽修造宮室。貞觀四年(公元630年)他下令修乾陽殿。張玄素上奏說:“假如動工修乾陽殿,終究不過是大亂罷了。”於是李世民下令所有工程一律停止。
李世民執政的二十三年中,為避免大規模巡視給人民造成更大的負擔,他的活動大都在長安、洛陽一帶。
李世民對隋煬帝好大喜功的印象非常深刻。所以他即位以後,對外關係采取十分謹慎的態度。貞觀時代,周圍有許多強大的敵手,處置不當。就會引起極嚴重的後果。李世民君臣采取的總方針是“務靜方內而不求辟土”,行動上就是能談和就談和,能和親就和親,但絕不屈服和投降,而且以堅強的武備為後盾。
李世民君臣反複強調“清靜”,務必使天下無事。當然,“清靜”的目的和實質是使自己長葆富貴,但在封建時代,一個統治者能夠竭力省事,使人民安心生產,把對人民的剝削的最大程度控製在法製範圍內,那就難能可貴了。
李世民非常重視人才的選拔。他選拔人才的總原則是“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誌業則鹹盡其才”。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不計較人才來源於何種政治集團。他的手下有農民起義軍官,也有隋朝舊臣。
二、不計較思想親疏。長孫無忌建國後曾提出辭職,但李世民堅持任用他為宰相;魏征曾跟隨李建成設計謀害他,但也得到破格任用。
三、不計出身和經曆。在唐朝大臣中有不少曾是小官吏,還有不少曾是少數民族的將領。
四、善於用人之長,不求全責備。他認為:用人如用工具一樣,工具各有各的用處。
五、注意官員品德,防止佞臣得逞。他要求大臣們正派,他自己首先以身作則。
李世民身邊最著名的諫臣是魏征,“居安思危”、“善始克終”是魏征要求李世民時刻不忘的座右銘。凡是影響居安思危、善始克終的言行,魏征總是盡力諫止。
唐製男女十八歲成丁,開始服徭役和兵役。李世民即位的當年,聽取封德彝的建議征兵從十六歲以上身體健壯的人中征集,但魏征堅決反對,他連舉了一連串的例子說李世民說話不守信用。李世民聽後不僅不惱反而獎賞魏征一個金甕。
魏征針對李世民怕亡國的心理,時時用隋煬帝的失敗教訓來提醒他,使他從奢縱的道路上猛醒過來。
經驗要訣
李世民雖然是一個封建皇帝,但他從來不把自己看做是神秘的超人,也不把自己當做一個永不犯錯誤的聖賢。他深知,作為一國之君,一言之不當就會招致萬眾解體,人民造反。所以他願意常常自我反省,唯恐上不合天意,下不符民心。把“納諫”看做關係國衰人亡的大事。由於他虛心納諫,收到了兼聽則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