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句古話的意思是讓我們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不要一味使用蠻勁去碰壁,而應該分析局勢,做出某些以退為進的決策。忍學是中國的國粹,是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儒家思想的精髓。中國曆史上的許多成名人物都是靠忍字而成大業的。
蕭何強買田地自辱求全
秦末漢初時,蕭何是當時沛縣的一個小縣吏。但他通達文理,很能辦事,曾經到泗水郡去當差,考核名列第一。於是,秦朝的禦史想征調他去,後來經過他再三懇求,方才繼續留在沛縣。
這時,劉邦在沛縣起義,蕭何就參加了他的隊伍。劉邦封他為丞,督辦軍隊的後勤供應。隨著響應者的增多,劉邦的軍隊規模越來越大,最後終於攻入了秦朝的京城鹹陽。進入鹹陽後,諸多將士都爭搶金銀財物,而蕭何卻搶先進入秦丞相禦史府,把律令圖書收藏了起來。蕭何知道,隻要得到了這些資料劉邦便可以對天下關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間疾苦等都了如指掌。劉邦在楚漢戰爭中能取得勝利,其實都是這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在發揮作用。
於是,劉邦立為漢王後便任命蕭何為丞相。但是,在當時劉邦居守巴蜀、漢中一帶,而漢軍將士大多渴望東歸,逃亡者很多。其中淮陰人韓信也在劉邦軍中。韓信原為項羽部下,因項羽沒有重用,就投奔劉邦。但劉邦也不肯重用,於是韓信就不辭而別。
蕭何知道韓信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聽說他跑了,來不及向劉邦說明,就親自前往追趕,把韓信追了回來,並推薦給劉邦,拜為了大將。韓信拜將後,果然在楚漢戰爭中立了很大的功勞。蕭何月下追韓信也成為曆史上的一段佳話。
在楚漢戰爭期間,蕭何是以丞相身份留守關中的。他征收糧稅,征發士卒,支援前線的漢軍作戰,幫助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劉邦平定天下後,論功行賞時,蕭何功勞也最大,封為諸侯。之後,又被拜為相國。
蕭何在漢初時的另一重大功績就是製定了律令製度,並執行了與民休息政策。當時民間歌頌說:“蕭何為法,講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淨,民以寧一。”意思是說,蕭何為相,政和法明;曹參繼任,堅守不變;與民休息,民得安寧。民間的稱頌,也是對蕭何最好的評價。
但是,即便是這樣一個生死與共的患難之交,劉邦卻還是不能放心於他。
當韓信謀反失敗,被誅滅以後,蕭何被劉邦封為相國。諸門客都來祝賀,隻有一人道:“禍事馬上就要來了。聖上在外帶兵打仗,心中卻已經在懷疑使君你了,還請不要接受封賞金銀之物,一切都充入軍中。”蕭何這麼做了,劉邦果然很高興。
不久,英布又反,劉邦帶兵親征。人在戰場,心中卻放不下蕭何,屢次派人來問蕭何在做什麼。蕭何自然一如既往,安撫百姓,穩定人心。於是,又有門客勸道:“使君滅族的大禍就要臨頭了。你位為相國,功推第一,還能再加封賞麼?你在關中十數年,甚得民心,聖上是害怕你稱王啊。為什麼不多買田地,賤價強占,自汙求全,以定聖上之心,去其疑慮呢?”
蕭何聽了,果然又照此去做了。不久,劉邦得勝歸來,百姓紛紛迎接,爭著上書,哭陳蕭何強買民田之事,劉邦聽了反而很高興。
功成之後,多買田地、廣置錢財以自汙,意思是說我隻關心自己的吃喝玩樂了,政治上的事情我不再過問。打天下的時候需要蕭何的雄才大略;坐天下的時候卻不能再盡興發揮了。
其實,求生之道,發達之途,有的時候看起來往往就是這樣背道而馳。這個故事再次說明,為人之道就是要會忍。會忍者,君子所為,於戰則無敵,於禮則大治,於事業則會一步步接近成功,於生活才能真正體驗到其中真實甘味。
經驗要訣
忍,是一種韌性的戰鬥,是戰勝人生危難的有利武器。為什麼要“忍”?這根據事物的具體情況來決定。
忍是一種眼光,忍是一種胸懷,忍是一種領悟,忍是一種人生的技巧,忍是一種規則的智慧。
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話,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氣,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欲,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情,需要忍。
忍有時是環境和機遇對人性的社會要求,有時則是心靈深處對人性魔邪的一種自律。
學會忍,是人生的一種基本謀生課程。懂得忍,遊走人生方容易得心應手。當忍處,俯首躬耕,勤力勞作,無語自顯品質。不當忍處,拍案而起,奔走呼號,剛烈激昂,自溢英豪之氣。
懂得忍,才會知道何為不忍。隻知道不忍的人,就像手舞木棒的孩子,一直把自己揮舞得筋疲力盡,卻不知道大多數的揮舞動作,隻是在不斷地浪費自己的體力而已。
有所忍,必有所不忍。明忍,始易明不忍。是故忍界其實也是不忍之界。
忍殺兄之仇,劉秀建東漢
漢光武帝劉秀小時候,在家表現得十分勤快,常常實事實幹從不自吹自誇,因此,給人的印象也是十分憨厚、平和。他雖想出人頭地,但從來不露聲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