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公元前1711年,伊尹決定再次停止對夏桀進貢,夏桀雖然再次起兵,但是,由於九夷中一些部落忍受不了夏朝的壓榨勒索,紛紛叛離夏朝。湯和伊尹這才決定大舉進攻夏朝。
自從夏啟以來,同姓相傳已經有400多年了,要把夏王朝推翻,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湯和伊尹商量後,決定召集商軍將士,由湯親自向大家誓師。湯說:“我之所以進行叛亂,實在是夏桀作惡多端,上天的意旨要我消滅他,我不敢不聽從天命啊!”他接著又宣布了賞罰的紀律,號召部眾勇敢作戰,一舉消滅夏桀的黑暗統治。
商湯借上天的意旨來動員將士,再加上將士們恨不得夏桀盡快滅亡,因此,作戰非常勇敢。此時的夏桀再也顧不上尋歡作樂了,連夜調集軍隊,設下幾道防線,想以此來阻止商軍的進攻。然而連年來夏桀的統治十分不得人心,軍隊紀律渙散,指揮不靈,兩軍交戰,夏軍很快就被擊潰。夏桀見形勢不妙,就帶著殘兵敗將逃到了鳴條。雙方的軍隊在鳴條進行了決戰,結果商軍獲得全勝。最後,夏桀逃到南巢,湯追到那裏,把桀流放在南巢.一直到他死去。
商湯滅夏以後,拆毀了夏朝祭禮祖先的太廟,放火焚燒了夏朝的祭器,並且繼續肅清夏朝的殘餘勢力。夏王朝滅亡後,商湯建都於西亳,自稱武王,正式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二個奴隸製國家商朝。
經驗要訣
商湯滅夏,一方麵是因為他為人寬厚仁愛,獲得民心,另一方麵,他並不急於求成,而是先積聚力量,後加以試探,最後時機成熟,才最終滅掉夏朝。雖然舊事物的滅亡是必然的,但如果自己的實力不夠強大,時機沒有成熟,即使是再有生命力的新事物,也會被舊事物扼殺在搖籃之中。所以,應該用寬厚的心去對待別人,不斷地壯大自己,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這樣才能獲得最後的勝利。
康熙的蓄勢待發
勝者為王敗者寇,勝敗隻是一種臨時的結果。暫時處於弱勢的人要善於忍讓,忍辱才能負重。遇到一點小事,就沉不住氣,鋒芒畢露,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順治帝病死,他的第三個兒子玄燁即位,是為康熙皇帝。當時,康熙才七歲零九個月,年齡很小,順治帝臨終時,又指派了四名親信大臣輔政,即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鼇拜。
這四位輔政大臣,鼇拜位在最末,但是對權力最有野心。索尼總掌啟奏批紅等大權,雖然位居首位,但是年老力衰。排在第二位的蘇克薩哈十分有才幹,但與鼇拜不和。遏必隆則為人圓滑,不與人爭鋒。為了在索尼退下之後掌控朝政。鼇拜一方麵借圈地事件打擊蘇克薩哈,另一方麵積極拉攏遏必隆。在處理朝政時,鼇拜十分專橫,根本不把康熙帝放在眼裏。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七月,康熙已經年滿14歲,正式親政,在此之前一個月,索尼病故。但是鼇拜卻一點還政的意思也沒有。康熙決心廢除輔政體製,不再當傀儡。於是,一場不可避免的權力之爭開始了。
蘇克薩哈感到難與鼇拜共事,為了使康熙能夠及早親政,並迫使遏必隆和鼇拜也交出權力。蘇克薩哈上書請求退隱。在康熙尚未做出反應的時候,鼇拜便羅列了二十四條罪狀陷害蘇克薩哈,並強迫康熙將他處死。
除掉了蘇克薩哈後,鼇拜更加肆無忌憚,朝廷所有的政事,均由他來決斷。鼇拜大肆結黨營私,把其黨羽都安插到朝廷各個部門,六大部的首腦幾乎全都是他的人。這樣,鼇拜便牢牢控製了政局。
康熙皇帝自幼在宮廷長大,對統治集團內部的明爭暗鬥十分熟悉,他知道鼇拜在朝廷裏勢力龐大,如果公開反對他,絕對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激化矛盾,引來大麻煩。於是他表麵上一再容忍鼇拜,有時甚至還裝出畏懼鼇拜的樣子。
康熙一再加封鼇拜一家,連鼇拜的兒子也當上了太子少師。鼇拜經常稱病在家不上朝,但是,每有大小事件,朝廷的官員們都先到鼇拜家裏議定,然後再通知康熙實行,朝廷反而等於成了擺設。康熙雖然心中十分惱火,但是也聽之任之,從來沒有異議。
鼇拜的氣焰越來越囂張,他借口維護祖宗成法,恢複圈地,其他大臣反對,他就當著康熙的麵大聲嗬斥大臣,康熙隻得咬咬牙,忍住不開口。
有一天,鼇拜又稱病不上朝,還讓人給康熙帶口信,要康熙親自登門探望他的病情。康熙知道鼇拜是在試探自己,不去不行,就帶著人來到鼇拜家。進了鼇拜的寢室,康熙立即感到氣氛不對。鼇拜躺在床上,神色卻異常緊張。跟隨康熙而來的衛士們也覺察到這一點,立刻有人到鼇拜睡的被褥下邊搜出了一把短刀。
按照規定,麵對皇帝時,攜帶任何凶器,都是一件涉及到謀反的大罪。皇宮裏的衛士們想到自己現在是在鼇拜府中,如果皇帝一聲令下要抓人,反而討不了好,緊張得不得了。鼇拜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裏,毫無顧忌地把凶器放在身邊。
氣氛一下子變得劍拔弩張了,這時,康熙皇帝鎮定自若地說:“滿族勇士本來就將刀不離身,不必大驚小怪。”一句話化解了一觸即發的危機,進一步穩住了鼇拜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