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心胸開闊,謙虛謹慎(3)(1 / 3)

韋玄成有兄弟四人,長兄韋方山,但已過世;現有二兄韋弘,三兄韋舜。由於父親韋賢年老有病,想要立韋弘為爵位繼承人。但是韋弘在任太常丞,掌管宗廟及陵邑諸事時,為政事煩擾,出現過不少過失和不當之處。所以,韋賢一直就擔心他犯罪被責會影響爵位的傳承,因此曾讓他托病辭官。可韋弘不聽。等到韋賢病重之時,而韋弘正好因為宗廟陵邑之事而獲罪,被關在獄中,案件尚未審理清楚。家人問韋賢立誰為爵位繼承人,韋賢心中懷憤,竟不肯言。於是韋賢的門生博士義倩等與族人商議,假托韋賢之意,上書請求以韋玄成襲韋賢爵位。

到了韋賢死時,韋玄成正居官在外。聞到喪訃的同時,也聽到了襲爵位的消息。韋玄成一來深知以自己為繼承人並非父親的意願,二來心懷禮讓,暗思上有二兄,自己不該越次嗣封,決意拒之。於是假作癡癲,胡言亂語,哭笑無常,甚至在床上大小便。宣帝傳召他人長安葬父然後襲爵,他仍佯狂不理。

由於韋玄成素有聲望,所以士大夫都懷疑他是佯作病狂,欲讓爵位給兄長。具體辦理此事的丞相禦史寫信給韋玄成,說:“古之辭讓,並有文義可觀,方能留名於後世。現在您故作狂癡,損壞形貌,蒙受恥辱,使自己的光彩暗淡,您所能期冀的名聲太小了!我向來是愚昧淺陋的,備位於宰相執事官員,希望能得知真實情況。不然,我擔心會損傷您的高潔而使我得小人之名呢!”此處,韋玄成有一友人,也上書給皇帝說:“明王聖主貴以禮讓為國,因此應該優待韋玄成,不要強迫他改變誌節。應該使他這個有德之人,能自安於衡門之下。”接著,丞相禦史上章彈劾韋玄成,指出他實未曾病。皇帝已知玄成之意,下詔令丞相禦史不要追究,帶領玄成人見就是。

韋玄成無法,隻好應詔詣闕。皇帝迫令襲爵,韋玄成見實在不能再推卻,不得已受爵。宣帝因韋玄成風節可觀,任命他為河南太守;並令其兄韋弘為太山都尉,後升任東海太守。結果,韋玄成既得襲爵,又得讓位賢名,傳為一段佳話。

經驗要訣

謙恭禮讓之法,行之當出於真誠,方有打動人心的功效和力量。韋玄成因不想襲父爵位,佯狂禮讓,雖行之粗俗,但出於真誠,自有為其真誠謙讓所感動者助之以得。結果,韋玄成之謙讓,使自己既承襲爵位,又得讓賢之名,同時也惠及其兄,使其兄官職得以晉升。既顯示了智謀,又得到了實惠。

漢文帝四兩可撥千斤

與人為善是一種愛心的體現,也是一種人生智慧,它常常能放射出比智慧更誘人的光芒。

許多人並不是因為自己不聰明,相反卻都是因為沒有把握好人際關係的關鍵,而導致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人人都難逃一個“情”字。俗話說:“鳥可為食而亡,人可為情所動。”凡是成大事的人無不善於圍繞“情”字做文章。以情動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感情投資,說到底這也是一種人際關係的投資。這種投資的最大特點就是投資少,回報率高。投之以情,能夠洞察人心的善惡,能夠磨滅人心靈深處罪惡的念頭。

在西漢時期,南越王趙佗本是中原真定(即河北)人,作為秦朝的一位官吏被皇帝派到了南方,治理南越(即今廣東、廣西)諸族。於是,自秦朝滅亡之後,趙佗便自立為王,號稱南越武王。

漢高祖平定天下後,為了給飽經戰亂的人民以休養生息的機會,為了國家的安定,不想再興戰事,便對趙佗采取了安撫的政策。高祖派遣使者去南越,賜給趙佗割符,並且請趙佗代為皇上統治南越諸國。一時偷安南越遠地的趙佗得到高祖如此寵幸,自是喜出望外。因為他自己知道,若是高祖真對他興兵動武,他也是難以招架的。誰知,高祖竟對他如此厚愛,趙佗甚是感激,於是便盡心盡力地為漢朝效力,將漢朝偏遠的南疆地區治理得井然有序,人民安居樂業,社會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