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尊重別人,與人交往(1)(1 / 3)

做好為人處世就要懂得如何搞好人際關係,而要搞好人際關係,就必須知道人人都有贏得別人尊重的需要。你隻有真正地重視別人,對別人表現出足夠的尊重,才能得到對方積極的響應和回饋,才能在人際關係上遊刃有餘。

人至察則無友

宋朝的呂蒙正,不喜歡與人斤斤計較,他剛任宰相時,有一位官員在簾子後麵指著他對別人說:“這個無名小子也配當宰相嗎?”呂蒙正假裝沒聽見,大步走了過去。其他參政為他憤憤不平,準備去查問是什麼人敢如此膽大包天,呂蒙正知道後,急忙阻止了他們。

散朝後,那些參政還感到不滿,後悔剛才沒有找出那個人。呂蒙正對他們說:“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那麼就一輩子也忘不掉。這樣的話,耿耿於懷,多麼不好啊!所以千萬不要去查問此人姓甚名誰。其實,不知道他是誰,對我並沒有什麼損失呀。”當時的人都佩服他氣量大。

誰人背後沒人說,誰人背後不說人?別人說你兩句,就讓他說吧,隻要無傷大雅。非要和別人較勁,不是給自己找難受嗎?呂蒙正身為一朝宰相,犯不著啊。

做人是這樣,做事情也是這樣。

宋太宗時期,有人上奏說在汴河從事水運工作的官吏中,有人私運官貨到其他地方賣,影響到周圍的一些人,眾人頗有微詞。聽了這話,太宗向左右說:“要將這些吸血鬼完全根除實在不是容易的事,這就像以東西堵塞鼠洞一樣無濟於事。對此,不可以過於認真,隻需將有些做得過分、影響極壞的首惡分子懲辦了即可。如有些官船偶有挾私行為,隻要他沒有妨礙正常公務,就不必過分追究了。總之,這樣做也是為了確保官運物質的暢行無阻呀!”

站在一旁的宰相呂蒙正也表示讚同,他說:“水若過清則魚不留,人若過嚴則人心背。一般而言,君子都看不慣小人的所作所為,如過分追究,恐有亂生。不若寬容之,使之知禁,這樣才能使管理工作順利開展。從前,漢朝的曹參對司法與市場的管理非常慎重,他認為在處理善惡的執法量刑上應該有彈性,要寬嚴適度。謹慎從事,必然能使惡人無所遁形。這正如聖上所言,就是在小事上不要太苛刻。”

經驗要訣

做人如果過於苛刻,就容易失去人緣。與人相處時,難免會有一些差異,會有一些小矛盾,對別人的小缺點不要太在意,千萬不要做一個小肚雞腸、神經過敏的人,否則沒人喜歡和你做朋友。

律己要嚴,待人要寬,千萬不要拿“顯微鏡”看人,因為在顯微鏡下絕對沒有完人。做事情也不要太瑣碎,雞毛蒜皮的小事不要去管,不要過分去追究,誰的小事就讓他們自己去管好了。

管仲腳踏兩隻船

管仲與鮑叔牙以及召忽三人很要好,決心在事業上互相合作。他們曾經合作做過生意,但他們更想合作治理齊國。

當時齊王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公子糾,一個叫公子小白。召忽認為公子糾是長子,一定能繼承王位,因此對管仲和鮑叔牙說:“對齊國來說,我們三人就像大鼎的三條腿,缺一不可。既然公子小白不能繼承王位,那幹脆我們三人一同輔佐公子糾吧。”管仲說:“這樣等於吊死在一棵樹上。萬一公子糾沒繼位,我們三人不是都完了。國中的百姓都厭惡公子糾的母親和公子糾本人。小白無母,人們必可憐他。究竟誰繼承王位很難說。不如由一個人侍奉公子小白,將來統治齊國的肯定是這兩個人中的一個。這樣,不管哪一個當了齊王,我們當中都有功臣,可以相互照顧,進退有路,左右逢源。”於是他們讓鮑叔牙去輔佐公子小白,管仲和召忽輔佐公子糾。

後來,管仲射殺小白,鮑叔牙叫小白裝死。管仲以為小白已死,便從容地陪公子糾回國繼位。不料小白已先回國當了國王。這樣,小白成了齊桓公,鮑叔牙成了功臣,管仲和召忽成了罪人。

正因為管仲事先想到了退路,所以,鮑叔牙可以在齊桓公麵前說情。齊桓公不但沒殺管仲,反而讓管仲當了宰相,幹出一番霸主的事業。

經驗要訣

如果當時管仲三人全輔佐公子糾,那麼一旦小白掌權,他們三人就都沒命了,曆史上也就不會留下管仲這麼多政績和言論了。管仲腳踏兩隻船,實乃狡免三窟的謀略。它啟迪我們:凡事不可做絕,“留有餘地”實際上是給自己留條後路。看問題也不能隻看到眼前順利的局麵,看不到可能造成的不利後果而一廂情願地去處理問題,要做到“有備無患”、“防患於未然”。

馮諼為孟嚐君買“義”

孟嚐君是戰國時期齊國的一位貴族,戰國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家中養了好幾千食客,異常富有。孟嚐君是他的封號。馮諼是一個窮得叮當響的光棍漢,除了一把隨身寶劍之外,幾乎一無所有。他請人托孟嚐君,想在其門下寄食。孟嚐君問他:“你有什麼愛好?”他回答說沒什麼愛好。又問他有什麼能耐,回答說沒什麼能耐。孟嚐君笑笑就答應了。

因為他無一技之長,左右都看不起他,被列入最低等的門客,給他粗劣的飲食。馮諼不服氣,屢次彈著琴唱著歌發牢騷。孟嚐君把他從下等客升到中等客,又從中等客升為上等客。馮諼受到器重,準備報效孟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