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察言觀色 機巧靈變(3)(1 / 3)

當劉邦當上皇帝以後,那些舊部下全不懂得一點君臣大禮,有時在朝堂上,也爭功鬥能,飲酒狂呼,甚至拔劍相向,劉邦顯得很不耐煩,這一點讓叔孫通看出來了,他便趁機建議製定一套大臣朝見皇帝的禮儀。劉邦自然同意。

由於他的那一套禮儀極大地提高了皇帝的尊嚴,使得劉邦十分開心,高興地說:“我今日才體驗到當皇帝的尊貴了!”

於是叔孫通加官晉級,一次便得到五百金的賞賜,成為朝廷的近臣,一直到漢惠帝還恩寵不衰。

叔孫通以一人之身,便能適應秦始皇之暴、秦二世之昏,陳勝之陋、項羽之威、劉邦之薄、惠帝之懦,在那樣一個天下大亂、文人遭劫的年代,不隻苟全性命,而且處處得意,榮通富貴,亦已難矣!探索一下他保身取寵的訣竊,可以發現,全在於“變與不變”之間,

所謂“變”,是要在摸清君主的脾氣、秉性、喜怒、好惡的基礎之上,不斷地改變著自己的言行、對策:叔孫權通對秦始皇采取的是“默”,對秦二世采取的是“騙”,對劉邦采取的是恭維;對惠帝采取的是“嚇”。這些手段果然都能奏效。

經驗要訣

見風使舵,顧名思義,辨明形勢走向之後,采取相應的對策。不要將理解僅僅停留在貶義的層麵上,就方法而言,無所謂褒貶善惡,隻有可行與不可行之分!當我們研究如何辦成要事大事時,一定要觀察環境與形勢的變化,看清走向,風往哪邊吹,自然力量就向哪邊使!如果偏離了既定航線.不要擔心,在風向之間,靈活周旋,以彼之力克彼之功,借力打力,局勢行情,一切盡在掌控中!

運動與變化,乃萬物之本。一切事物都處於不斷變化之中,這一點早就被人類的先哲所證明。所以,在處理各項事務中,必須抓住變化之本質特點來對待。其中重點在於“應變”。春秋時,我國著名商人辛研強調“貨幣欲其行如流水”,也就是說錢財隻有流轉,才可稱為財富;藏在地窖裏,永遠隻是一些閃閃發光,好看不中用的金屬製品。“動則活.靜則死”就是這個道理?世間萬物都遵循此道,何況錢財乎!

領會上司的真實意圖

漢高祖劉邦殺了項羽,平定天下之後,開始論功行賞,群臣在這個時候,彼此爭功,吵了一年多都無法確定。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就封蕭何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不服,議論紛紛。在封賞勉強確定之後,對席位的高低先後又起爭議,大家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70次傷,而且攻城掠地,功勞最多,應當排他第一”。劉邦因為在封賞時已經委屈了一些功臣,多封了許多給蕭何,所以在席位上也不好再堅持,但心中還是想將蕭何排在首位。

這時候,關內侯鄂君已經揣摩出劉邦的意圖,就不顧眾大臣的反對,挺身上前說道: “群臣的評議都錯了!曹參雖然有攻城掠地的功勞,但這隻是一時之功。皇上與楚霸王對抗五年,時常丟掉部隊,四處逃避。而蕭何卻常常從關中派兵員填補戰線上的漏洞。楚、漢在榮陽對抗了好幾年,軍中缺糧,都是蕭何轉運糧食被給關中,糧餉才不至於匱乏。再說皇上有好幾次逃到山東,都是靠蕭何保全關中,才能接濟皇上的,這才是萬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個曹參,漢朝有什麼影響?我們漢朝也不必靠他來保全啊!為什麼你們認為一時之功高過萬世之功呢?我主張蕭何第一,曹參其次。”

劉邦聽了,自然是無比高興,連忙說:“好,好!”於是下令蕭何排在第一,可以帶劍入殿,上朝時也不必急行。

劉邦本是個大老粗,在分封諸侯的時候,將一些從前跟著他出生入死、身經百戰的功臣比喻為“功狗”,而將發號施令、出謀劃生策的蕭何比喻為“功人”,所以蕭何的封賞最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劉邦寵幸蕭何,因此在安排入朝席位上,高祖雖然表麵上不再堅持蕭何應排在第一,但鄂君早已揣摩出他的心意。於是順水推舟,專揀好聽的話講,劉邦自然高興。鄂君因此而被改封為“安平侯”,封地也比原來多了近一倍。鄂君在關鍵時刻說的幾句話,使他一生享盡榮華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