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瑋的誘敵之計,並不出奇,奇的是他居然讓遠道而來的敵軍休息後再戰。這顯然有違常理,誰知其中卻藏著玄機,如果不是他自己說出來,勝敗雙方都蒙在鼓裏。曹瑋之計,源於對人體疲勞規律的認識,這應該是從生活經曆中得來。但是,運用這種生活經驗,卻非有智慧的頭腦不可。
經驗要訣
兩軍對壘,逸者勝,勞者敗。“以逸待勞”,並非一味避敵不出、消極防禦,而是蓄勢待發,靜待良機。
此計強調:放敵方處於困難局麵,不一定隻用進攻之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己,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動的等待。
“以逸待勞”是要求我們在麵對強大的對手時,善於調整,養精蓄銳、不急不躁。妥協退步,不是目的,而是以退步贏得時機,休息靜思,想出奇招,也使自己獲益。因為必須的退步是換來更大的利益,萬不可在經營不利的情況下,盲目行事與對手硬拚,定要停下來尋找機會,等待時機,再來競爭,反敗為勝。
“以逸待勞”在現代經商賺錢之中也是經常用到的一計。利用此計需要經營者心理承受能力好,在和對手進行鬥智鬥勇的過程中,要耐得住時間,耐得住各種各樣的誘惑和小恩小惠,保持良好的自我狀態,才能取得自己真正的需求。
妥協退步,不是目的,而是以退步贏得時機,休息靜思,想出奇招,也使自己獲益。因為必須的退步是換來更大的利益,萬不可在經營不利的情況下,盲目行事與對手硬拚,定要停下來尋找機會,等待時機,再來競爭,反敗為勝。
郭亮智取長沙
1926年,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北伐軍很快就打到湖南。軍閥葉開鑫將重兵集結於長沙,企圖負隅頑抗。正在長沙從事工人運動的郭亮等共產黨人,為配合北伐軍的正麵行動,決定從背後積極打擊軍閥葉開鑫。為此,他們分別到工人群眾中去,宣傳革命大好形勢,廣泛發動群眾,積極組織群眾同敵人作鬥爭。
工人們聽說配合北伐軍趕走葉開鑫,都感到非常高興。在郭亮等人的組織安排下,縫紉工人連夜暗暗地製做了兩萬多個“國民革命軍”和“湖南工人保安團”的袖章;泥木工人在全城收集了數筐打野獸用的炸彈;印刷工人通宵達旦印製傳單和其他宣傳品;人力車工人也行動起來了,他們拉著車子在街裏街外,大街小巷跑著,探聽消息,偵察敵人的位置、人數及動向。
僅僅隻用了一天一夜的時間,全長沙城的工人都做好了與葉開鑫展開鬥爭的一切準備。
在郭亮等人的指揮下,一天早晨,長沙城幾乎所有的街道上,忽然貼滿了征討軍閥的標語:“打倒軍閥!”“葉開鑫不投降就叫他滅亡!”這些標語不僅貼在大街上,電線杆上,大樹上,還貼到了葉開鑫的辦公樓和家門口。
葉開鑫怎麼也沒有料到形勢會變得如此突然。他立即命令他的省會戒嚴司令在全城實施戒嚴,實行嚴格的檢查搜捕。
可是,在郭亮等人的領導和指揮下,組織起來的工人們不僅沒被氣勢洶洶的敵人所嚇倒,相反,他們按預定的計劃,當敵人的巡邏隊和搜捕隊出現在大街上的時候,建築物裏的工人們就把預先準備好的炸彈從開著的窗戶扔出去。炸彈爆炸了,敵人嚇懵了。這個時候,躲在門後背的工人們趁著炸彈爆炸後的煙霧,馬上衝了出去,從慌亂的敵人手中奪下了槍支。
一處如此,處處如此。一時間,全長沙城的街上,炸彈隆隆,殺聲震天。軍閥的巡邏隊和搜捕隊很快就失去了威風,他們死的死,傷的傷,丟了旗,丟了槍,活著的,能跑的,東奔西竄,到處挨打。
在郭亮等人的組織下,學生們在搖旗呐喊:“北伐軍進城了!”“葉開鑫完蛋了!”“繳槍不殺!”更使葉開鑫捉摸不透的是,他的部下不斷報告:“在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帶著‘國民革命軍’袖章的人。到處都飄起了‘國民革命軍’的大旗。”
葉開鑫根據這種種跡象推斷:“一定是北伐軍穿著便衣打進城來了。”想到這裏,他嚇得直哆嗦。他抓起電話想向有關方向詢問情況,但電話不通了(電話線早被工人切斷了);他叫人去拍電報,請求援助,但電報局已被戴著“工人保安團”袖章的工人占領了,電報發不出去了。他詢問粵漢鐵路的情況,回答是鐵路交通完全中斷。他問軍隊情況,回答是,士兵和軍官都驚慌混亂,不知如何是好。這個時候,葉開鑫感到問題太嚴重了,長沙城是再也守不住了。於是,他急忙下了撤軍令,坐上軍艦向北逃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