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氣騰騰的迎親隊伍
鄭國的子產任相國後,巧妙地化解了一次強國入侵的危急。鄭國南麵的楚國是個大國。總想欺負比自己弱的鄭國。後來,鄭國的大夫公孫段決定把女兒許配給楚國的公子圍,公子圍也答應了。鄭國許多人都挺高興,以為鄭國成了楚國的親戚,就不會受楚國的欺負了。子產可不這麼看,他認為楚國不會為了一個女孩子,就放棄消滅鄭國的野心,所以仍然時刻提防著楚國。
過了些日子,楚國通知鄭國,要派大隊兵馬到鄭國迎親,還要舉行隆重的婚禮。鄭國人歡天喜地,準備迎接楚國的迎親隊伍。子產知道以後,心想,迎親就迎親吧,何必要派那麼多軍隊來呢?楚國一定不懷好意,想借娶親的機會,攻占鄭國的都城。於是,他立刻埋伏好人馬,防止敵人偷襲。沒過幾天,公子圍果然親自率領迎親隊伍來了。他迎親是假,想借機打敗鄭國是真,所以帶來不少精兵強將。
這一隊人馬到了鄭國都城下,見城門緊閉著,都大吃一驚。正在納悶,子產派了一個叫子羽的大臣出來見公子圍。子羽說:“我們鄭國城小,你們迎親的人太多。所以請你們就不要進城了,婚禮就在城外舉行吧!”
公了圍一聽,火冒三丈,氣哼哼地說:“婚禮在野地舉行,真是天大的笑話。你們不讓我進城,這不是讓天下人笑我們楚國無能嗎?”子羽想起了子產囑咐自己的話,就板著臉,不客氣地說:“直說吧!我們不相信你們。你們真是來娶親的嗎?我們國小不算錯誤,如果因為國小就想依賴大國,自己不加防備,那就是錯了。”
公子圍驚訝地問:“你這話什麼意思?”子羽直截了當地說:“我們同你們楚國結親,本來想兩家友好相處。可你們心眼兒太壞了,想趁機攻打我國,還以為我們不知道嗎?”他說著,指了指楚國的軍隊。公子圍聽著,低下了頭。他見鄭國已有準備,隻好放棄偷襲計劃,對子羽說:“你們要是不放心,我讓我的士兵把箭袋倒掛著進城好了。”子羽把這話報告給子產。子產這才答應讓公子圍進城。楚國士兵都不帶武器,倒掛著箭袋,跟著迎親隊伍規規矩矩地走進了城。這件事,如果不是子產有預見,鄭國準得吃大虧。
子產正是做事謹慎才避免了國家的一場大禍。這就啟示人們在做事以前一定要考慮周全,以免有不必要的損失。
經驗要訣
古人雲:“小心謹慎者,必善其後,暢則無咎也。”意思是說凡是小心謹慎的人,事後必定謀求安全的方法,想清楚了事理,就不至於犯下過錯。這就要求我們做事三思而後行,不能魯莽行事。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而是一項長期的經常性的工作。對待每一項工作,都要做到小心謹慎、盡心盡力,不能粗心大意,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作風。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春秋時期,吳王想出兵攻打楚國。有的大臣勸阻說:“楚國正處於強盛時期,現在還不能去和它交戰。望大王三思而行。”吳王一心想稱霸,哪裏聽得進勸諫之言,拔出寒光閃閃的寶劍厲聲說:“我已經決心進攻楚國,誰再敢勸阻,我就把他碎屍萬段!”嚇得大臣們再不敢開口了。
王宮裏有個年輕的衛士,認為這次出兵不是正義之戰,肯定會失敗的,但又不敢麵對吳王講。他想了好幾天,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這天,他一清早就走進王宮的後花園。手裏拿著一把彈弓,轉到東,轉到西,連衣服被露水打濕了也毫不在乎。就這樣,他在那裏轉了三天。吳王見了,覺得很奇怪,就把衛士叫到跟前,問:“你為什麼老在花園裏走來走去,把衣服都弄濕了呢?”
衛士恭恭敬敬地說:“報告大王,我是在觀察一件挺有趣的事呢——花園裏有一棵樹,樹上有隻蟬,它在樹的高處喝著露水並且得意地鳴叫,卻一點兒也不知道有隻螳螂藏在它的後邊,彎著身子,舉著前爪,準備撲上去捉它呢;而那隻螳螂也完全沒有料到,在它的身後有一隻黃雀,正悄悄地伸長脖子想去啄;至於那黃雀,根本不知道我正拿著彈弓,正對著它瞄準呢!”
吳王笑道:“確實很有趣。”衛士繼續說:“尊敬的大王,蟬、螳螂、黃雀隻想到它們眼前的利益,卻沒考慮到隱藏在身後的危險啊!”吳王沉默了一會兒,恍然大悟:原來衛士在用寓言來巧諫,想讓他停止進攻楚國。他笑笑說:“你講得很有道理。”於是取消了攻打楚國的計劃。
吳王能夠明白這樣的寓意就避免了很大的損失。這也教育我們處事要多方麵考慮,不能隻顧眼前的利益。
經驗要訣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則成語出自西漢劉向的《說苑·正諫》。是說螳螂正在捕蟬,不知道黃雀跟在它的後麵,比喻目光短淺,隻顧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患。也比喻隻想占別人的便宜不想還有人正在算計他。與“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聰明反被聰明誤”含義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