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行苦肉計者不乏其人,要離付出的代價可謂大矣。他能完成任務的原因就是他有一顆忠於自己君王的忠心和矢誌不渝的信念,這是值得學習的。而他以智設謀,使力量倍增,不能不使人受到更多啟示。
智者無敵
畢矮是一位足智多謀的人。一天,他的一個在縣衙中管事的朋友,請他到縣衙門去一趟,原來是剛剛上任不久的黃知縣的大印不翼而飛了。
知縣懷疑是獄吏胡某偷的。此人生性貪財,常徇私枉法。為此知縣對他進行過斥責,故而胡某對知縣心懷不滿,為了報複,胡某與掌印的人交了朋友,並趁此人外出之機,盜走了大印。
案發後,知縣將貼心的部下叫來商議,都覺得很棘手,因為胡某沒有留下任何證據,若是將他抓起來,他必定矢口否認;逼得過急,他就會把大印丟掉,那時也無法證明他有罪。這樣不僅大印找不回來,而且丟印的責任還須知縣承擔,輕則罷官,重則定罪。但如果把胡某請來,好言相勸,胡某也不可能承認是自己所為。因為他深知知縣執法嚴明,對作案人切齒痛恨。為此,知縣和部下們絞盡腦汁,冥思苦想,但還是無計可施。最後,隻好把號稱智多星的畢矮請來幫忙。
畢矮聽說黃知縣是個清廉的官員,於是他滿口答應全力幫忙。畢矮沉思片刻後,對愁眉不展的知縣說道:“大人不必再擔心了,依我之計,你明日起開始稱病,三日內不見客,不升堂,不批文。三天後,我自有良策拿回縣印。”知縣聽了滿心歡喜,連連致謝。
第三天夜裏,縣衙突然起火,全城為之震動。知縣令所有的衙役前來救火,一時間,鑼鼓喧天,人聲鼎沸,胡某也應召而來。他匆匆趕來後,知縣馬上把他叫來說:“救火者人多手雜,我將親臨指揮,你不必同去。現在本縣將縣印托付於你,望你妥為保管,若安然無恙,即是救火之功。”
說完,知縣飛快離去。胡某情急之下也沒有多想,順手就把官印盒接了過來。這時他忽然發現,盒子沒有上鎖,頓時恍然大悟,原來中計了。他不禁臉上發麻,心中暗暗叫苦,一旦他把盒子交還知縣,就得當眾打開,如果裏麵的官印不見了,那縣官就必然咬定是他偷走了。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胡某隻得帶印盒溜回家中,把他偷走的大印重新放進盒子裏。大火在當夜被撲滅了。第二天,知縣召集所有的衙役,要對他們獎賞,胡某也捧著官印忐忑不安地來了。知縣當場打開了盒子,隻見大印完好無損地放置在其中,知縣一見暗暗佩服畢矮的高明,但表麵上他卻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也給了胡某一份賞錢。
畢矮的辦法真是讓人佩服,此計的關鍵在於明知對方的謬誤,卻不當麵戳穿,而是用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他嚐一下自己的謬誤帶來的苦果,從而改誤歸正。
再看下麵這個故事:
李靖在當岐州刺史的時候,有個人為了討好皇帝,控告他有野心,要聚兵造反。唐高祖得到這一情況後,立即命令一個禦史前去調查,並告訴禦史:“如果李靖真的要陰謀造反,可以當場處死。”這個禦史知道李靖奉公守法、體貼百姓,不可能圖謀造反。說他要造反,肯定是誣告、陷害。可是,怎麼才能把這件事弄個真假分明呢?
禦史思前慮後,想出了個辦法。他請求和那個控告人一塊去辦這個案子,皇帝答應了他的請求。禦史領了聖旨,和那個控告人一起,直奔岐州。走了幾百裏地,管行李的隨從向禦史報告,控告人原來寫的狀子丟了。禦史大為惱火,用鞭子狠狠抽打那個隨從。隨從驚恐萬狀,隻顧磕頭求饒,很是淒慘。
看著隨從那個可憐的樣子,禦史不忍心再打了,歎了口氣,對那個控告人說:“李靖謀反事實很清楚,我們奉旨去查辦,誰曾想到,隨從把狀子丟了,這是要掉腦袋的。我們倆辦不成此事,也有和李靖勾結的嫌疑,會受到嚴厲的懲罰。”那個控告人一聽,覺得有些不妙,問禦史怎麼辦才好。
禦史又搖頭又歎氣,表示事情非常棘手,躊躇了半天,說:“要想我們都不受連累,救隨從一命,我看隻有一個辦法,你再重新寫一張狀子,權當沒有丟,我們還是照常去查辦。”那個控告人也覺得再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就重新寫了一張狀子,給了禦史。
控告人哪裏知道,這是禦史和隨從定的一計。狀子並沒有丟,它就在禦史的衣袖裏。避開控告人把原狀子拿出來和重新寫的狀子一對照,發現內容很不相同。禦史立即返回京城,向皇帝報告了這個情況。皇帝一時鬧不清這裏麵有什麼文章。禦史說:“如果李靖造反真有其事,控告人不管在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也不管是在什麼情況下,寫出的狀子應該是一致的,現在出入很大,有些甚至是牛頭不對馬嘴,說明是控告人憑空捏造的。”皇帝立即對控告人進行審訊。果然是控告人捏造事實,進行誣陷。皇帝把那個控告人判為誣告陷害罪,殺了。
罪犯被繩之以法,這也是公道所在,但是我們想想,在這個案子的破案過程中,聰明才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當今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裏,如果沒有智慧就會到處碰壁。我們隻有隨時注意給自己充電,提升自身智慧與價值,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經驗要訣
上帝對所羅門說:”“你不求資財和尊榮,不求奪取恨你的人的性命,也不求長壽,隻求用智慧判斷民眾,你有這份心意,我必賜你智慧,也必賜你資財和尊榮。在你以前的列王都沒有這樣,在你以後也必沒有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