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說: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又說: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吳子也說:“居軍荒澤,草楚幽穢,風飆飆數至,可焚而滅。停久不移,將士懈怠,其軍不備,可潛而襲。”
張良洞悉秦將“貪利而忽名”,向幫劉邦出了“賄而賂”的策略,但又不掉以輕心,預料了秦軍部下可能的兵變,掩襲其無備而獲全勝。
經驗要訣
《孫子兵法》中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名言,知己就是要清楚自己的實力和任務,知彼就是要了解敵人的實力和企圖。了解自己的情況比較容易,要了解敵人的情況就很困難,除了從外圍調查外,其主要手段就是通過諜報人員來獲取。現代競爭,從某個角度講,可以說是“信息競爭的戰場”。為了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立於不敗之地,企業家如同軍事家一樣,一方麵廣泛收集各類信息,包括競爭對方的情報;另一方麵應嚴守自己的經營秘密和科技秘密。
巧借外力 善假於物
公元180年,零陵郡太守楊璿接到平叛的命令,他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條妙計。他把軍中能工巧匠召來,要他們按照圖紙10日之內,造出50輛特大馬車來。工匠們和部將們看著這稀奇古怪的圖紙大惑不解。但年近花甲、富有經驗、舉止有儒將風範的楊璿,卻成竹在胸,他讓工匠、部將們不必多問,按照圖紙做車就是了。
工匠們領命去製造馬車,一晃10天過去了,馬車已全部造好。
楊璿看到50輛大馬車如期製作完成,很高興,便下命令第二天向叛軍發起進攻。在進攻前的後半夜裏,楊璿命令把新製作好的50輛大馬車都裝滿石灰末,讓所有的軍馬尾上都係上浸了油的布條。
整裝完畢後,戰場上刮起了大風。楊璿命令拉著石灰粉的馬車走在部隊前,讓士兵順風朝著敵陣拚命撒石灰。石灰粉在陣前蔽天蓋日。處在下風陣地的叛軍被卷著石灰粉的大風吹得睜不開眼,更看不清對方的虛買。
楊璿命士兵們點燃了馬尾上的布條,一匹匹“火馬“晾恐萬狀,拚命向敵陣飛奔,一下子衝散了敵陣,踐踏死傷無數叛軍。漢軍又組織弓箭手連連放箭。在這出奇製勝的連連攻擊下,叛軍連招架之力都沒有,霎時潰不成軍。
這時楊璿又命軍士擂鼓呐喊,大造聲勢,叛軍不知楊璿有多少人馬。在一片灰霧火陣中,被殺得屍橫遍野,其首領也被亂箭射死。
這就是東漢的楊璿用石灰、“火馬”巧破敵軍的故事。雖然現在我們已經不必用這樣的方式打仗,但是他善假於物的本領對幹當代人仍有借鑒意義。
經驗要訣
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卻可以借助幹別的事物助長自己的實力。比如借汽車提高行走的速度,比如借望遠鏡擴大視力的範圍。學會利用手中所有的工具,一定會令我們如虎添翼。
巧設牽製 分敵之力量
唐朝中期,藩鎮統帥擁兵自重,成為國家大患。魏博節度使田悅,就割據一方抗拒朝廷。
公元782年,唐將馬燧受命率軍圍剿,兵馬駐紮在漳水之濱。田悅派部將王光進沿河壘築半月形的城牆,以守衛長橋。唐軍無法渡河,馬燧便用鐵鎖鏈連起幾百輛車,裝上盛滿土的口袋,在長橋下遊將漳水堵塞,使下遊水淺,唐軍得以涉水渡河。當時馬燧軍中缺糧,而田悅等人固守營壘不出戰。馬燧令各軍隻帶10天的口糧,駐紮在侖口,與田悅隔著洹水駐紮。李抱真、李艽問馬燧:“我軍糧食短少,又深入敵境,為什麼?”馬燧說:“糧食短少,應該速戰速決。現在魏博、淄青、成德三鎮兵馬接連,不肯出戰,目的是想拖垮我軍。若我軍分兵進擊敵軍左右兩翼,田悅必定前去救援,我軍便會腹背受敵,一定對我軍不利。所以我才進軍逼迫田隘,這就是所謂要進攻敵人必定救援的地方。假如敵軍出戰,必然會被諸位打敗。”
於是,馬燧搭起三座浮橋,越過洹水,每天都去挑戰,但田悅仍不肯出戰。馬燧讓各軍半夜吃飯,悄悄派兵沿洹水直奔魏州,他下令說:“若是敵軍到了,就停下來列陣。”馬燧留下100名騎兵在營中擊鼓吹角,並且抱來柴草,備好火種,命他們等到各軍全都出發以後,便停止擊鼓吹角,躲在旁邊;等田悅軍完全渡過洹水時,便將浮橋燒掉。唐軍行進了約十裏,田悅知道了,便率領淄青、成德步兵、騎兵共4萬人,過橋隨後襲擊,並乘風放火,擂鼓呐喊著前進。馬燧按兵不動,先鏟除了軍前百步之內的野草叢莽作為戰場,結成陣列,等待敵軍,並召集五千多名勇猛士卒,作為前鋒。田悅趕到時,火已止息,士氣衰落。馬燧便發兵進擊,田悅軍大敗。神策、昭儀、河陽軍稍稍退卻了一些,看見河東軍獲勝,於是回頭又與敵軍交戰,將敵軍打敗。馬燧軍追趕上敵軍的時候,3座浮橋已被燒毀,田悅軍混亂不堪,水中淹死的人無法計算。此役唐軍共殺死田悅軍兩萬多人,俘虜3000人。田悅軍屍首橫豎交錯,三十多裏連續不斷。
馬燧就是利用地形地勢,通過計謀牽製田悅的軍隊,並在士氣上占了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