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業巨子周學熙(1 / 3)

實業巨子周學熙

中國近代工業發展史上,曾經流傳過"南張北周"的說法,"南張",指的是功蓋東南的狀元實業家張謇,"北周",指的是華北新式工商業的開拓者周學熙。

周學熙是安徽建德(今東至)人,1866年1月12日出生於一個封建官僚家庭。他的父親周馥,早年投奔在李鴻章手下充當幕僚,後官運亨通,先後做過四川布政使、直隸布政使、山東巡撫、兩廣總督等大官。周學熙16歲考中秀才,28歲考中舉人,可是一直沒能中進士。就在他留在京城繼續攻讀的時候,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敗給了日本,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在北京的知識分子首先行動起來,要求變法維新,尋找富國強兵的新路。周學熙深受影響,決定放棄科舉考試,投身實業。他的想法得到了父親的支持,在1897年順利地進入了河北開平礦務局,負責在上海推銷煤炭的工作,第二年升任開平礦務局會辦,不久又升任總辦。

開平礦務局是當時中國規模較大的新式煤礦,使用的是外國進口的機器,生產的是優質煤炭,日產量達到五六百噸。煤礦生產用不著周學熙太費心,他的目光就轉到了水泥上麵。當時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發展都很快,水泥需要量越來越大,可國內卻沒有一家水泥廠,全部要靠進口,而且價錢非常貴。清政府曾經試圖在河北唐山開辦水泥廠,因為經營不善,不久又停辦了。周學熙看著外國人獨占中國的水泥市場,心裏很不舒服,經過調查,他認為國產水泥成本雖高,但還是要比進口便宜,所以向清政府要求重新開辦唐山水泥廠,並且在當地找到了合適的原料。

一切準備就緒,眼看水泥廠就要開工了。這時,義和團運動爆發,緊接著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在混亂中,英國商人連嚇帶騙,從開平礦務局督辦張翼手中,以極低的代價"買"去了開平礦務局和唐山水泥廠。當時周學熙不在礦上,他回來後,英國商人為了手續完備,又企圖誘騙他在賣礦契約上簽字。周學熙看破了他們的陰謀,不顧他們的威脅,斷然拒絕簽字,並憤而辭去了總辦職務,表現了一個正直的中國人的民族氣節。

1901年秋天,周學熙被清政府派往山東濟南。當時山東巡撫袁世凱正在推行教育改革,廢除科舉,提倡"實學",籌辦山東大學堂,便委任他當大學堂的總辦。周學熙采取了中外結合的教學方法,一方麵以中國的傳統道德約束學生,一方麵大量教授西方科學知識,決心運用西洋科技來振興中國。袁世凱非常賞識周學熙辦學堂中表現出來的才幹,不久他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也就將周學熙調到天津。從此,周學熙以天津為基地,開始創辦北洋實業。

由於八國聯軍的瘋狂掠奪,天津的經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大批的銀錢都被搶走,所以當時最迫切的問題就是缺少貨幣;而北洋機器局造幣廠也毀於戰火。袁世凱當即委派周學熙為北洋銀元局總辦,要他盡快建成造幣廠,鑄出銅元。周學熙四處勘查,利用一座寺廟的廢墟,修建廠房,招募工匠,改造機器,親自設計銅元的式樣,僅僅用了73天,就建成了造幣廠,鑄出銅元150萬枚。這一方麵滿足了市場流通的需要,一方麵也獲得了巨大的利潤。周學熙就利用這筆錢發展工商實業。袁世凱十分高興,認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將北洋一切工商業都交給周學熙主持,使周學熙能夠充分施展他的才能。

1903年春天,周學熙專程到日本考察,在40多天裏,馬不停蹄,考察了幾十個不同的行業和不同規模的工礦企業、商業、金融財政部門,以及幾十所不同類型的學校。這使他眼界大開,同時也使他認識到,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在短短幾十年間,能一躍而為世界強國;我們中國隻要堅持變法維新,也就一定能改變貧窮落後的麵貌。

回國以後,周學熙就積極倡議,成立了直隸工藝總局,並毛遂自薦,擔任了總辦。他從日本的經驗中得出一個結論,要想國家富強,就必須發展工業;而發展工業,又必須有三個條件:一是資本,二是人才,三是機器設備,而後兩個條件都要以第一個條件為基礎。所以,他從上任開始,就有計劃地籌集資金"興工辦學"。從1903年到1908年的5年裏,他先後籌集了幾百萬兩白銀扶持官營和商辦的企業。同時,又創辦了高等工業學堂,分設化學、機器、繪圖等六科,培養技術人才,並要求所有學員都學習外語。此外,他還用"請進來"的辦法,招募英國和日本有真才實學的技術專家,以重金收買他們的技術和知識;用"派出去"的辦法,選擇優秀學員派往日本留學。這些人後來都成為北洋實業的骨幹力量。

周學熙的這些做法,卻受到了一批頑固的封建官僚的強烈反對,他們聯名上告,攻擊周學熙的"新政""違反民意"。狡猾的袁世凱故意把這些誣告狀批轉給周學熙。周學照看後非常氣憤,當時就準備到總督府去向袁世凱申辯,但是走在路上,他漸漸冷靜下來,意識到袁世凱是在耍手腕,便明智地調頭回家。他也給袁世凱寫了一個呈文,隻字不提誣告的事,隻說要振興直隸的工商實業,必須從"開通民智"人手;而民智不開,實際上是因為"官智不開",所以他建議,今後對州縣官吏,在任用之前,一律要先到日本考察3個月,讓他們親身受一受教育,對興學、辦廠、經商有一定認識,然後經過考試合格,才能正式任用。

袁世凱看到呈文後笑了,他很欣賞周學熙的機智,並且接受了周學熙的建議。這場由反對新政開始的鬥爭,結果反而被周學熙利用,成了推廣新政的機會!

這時,英國人詐騙開平煤礦的事,終於暴露出來了。由於當事人張翼和慈禧太後有親戚關係,所以清政府並沒有嚴厲追究張翼的責任,隻責成他收回開平煤礦。1904年10月,張翼到倫敦向國際法庭起訴。然而當時英國海軍迫切需要東方的煤炭基地,所以法庭雖然承認英國商人有欺騙行為,卻仍然將開平煤礦判給英方。清政府不敢得罪英國,隻得作罷。在這種情況下,周學熙提出了努力收回部分權益的建議,也就是先收回他曾經試圖複建的唐山水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