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女皇莎涅爾(1 / 3)

時裝女皇莎涅爾

巴黎是當今時裝之都。斑斕多彩的巴黎時裝馳名全球,領導著世界時裝的新潮流。然而,在20世紀初期,巴黎服裝界卻呈現一番死氣沉沉的景象。即便是巴黎社交界的貴婦,也總是穿著鑲滿花邊與褶皺的衣服,裏三層、外三層,一成不變地沿襲上個世紀傳統,彌漫著繁瑣、陳腐的舊貴族氣息。這時,一位清麗、灑脫、具有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女性,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硬是在這迂腐透頂的服裝界裏闖出一片明麗的新天地。她以款式新穎、線條明快、格調清新的時裝,為巴黎、為法國、也為全世界的婦女們創造了時髦、瀟灑和美,一掃數千年來舊的穿著習慣,塑造出20世紀婦女的新形象,開創了現代服裝的新潮流,建造了巴黎"時裝帝國"。她就是20世紀最傑出的服裝設計大師,被譽為"巴黎時裝女皇"的卡布裏埃·莎涅爾。

1883年8月19日,莎涅爾出生在法國西南部的小鎮索米爾。父親是個小批發商,母親生下她不久,父親就遺棄了母女倆。母親含辛茹苦,好不容易把她拉扯到6歲。一場大病,又奪去了母親的生命。莎涅爾成了一個孤兒,被送進了當地教會辦的孤兒院。

莎涅爾在孤兒院呆到16歲,出落成楚楚動人的大姑娘。她耐不住孤兒院與世隔絕的孤苦生活,在一天夜裏,勇敢地翻出院牆,逃離了孤兒院,跑到離家鄉較遠的穆蘭小鎮上,開始了她的獨立的、不平凡的生涯。

這是1899年的春天,冷清的穆蘭鎮上突然多出一個引人注目的姑娘。她長得很美,具有高傲、清麗、灑脫的高貴氣質,卻無依無靠,謀生乏術。為了糊口,她開始在鎮上當歌手,給鎮上的居民、當地駐軍官兵唱些民歌。後來,她經人介紹轉到一家縫紉用品商店當售貨員。

自小就能剪會裁的莎涅爾,在縫紉用品店裏可謂如魚得水,有了用武之地。手邊都是供縫紉用的各種用品。工作之餘,她常常別出心裁地在自己的服裝上搞出一些小革新,翻出一些新花樣:在袖口鑲上一道花邊;把裙子上繁雜的褶皺減去幾條;買一件男孩子的短上裝,稍加修改,自己穿上後更顯得活潑又機靈;為自己製作一頂扁平的圓形小帽,並大膽地去掉女帽上世代相襲的羽毛飾物。雖隻是小小的改革,這位窮姑娘還是成了小鎮上婦女們競相效仿的時髦女郎。

這期間,莎涅爾經曆了她的初戀。當地有個名叫艾蒂安·巴爾桑的富家子弟,他與莎涅爾一見鍾情,墜入愛河。巴爾桑見到莎涅爾,總愛喊她的小名"可可"。巴爾桑對她說:“可可這名字特別適合你,能顯示你活潑、隨和的性格。""可可·莎涅爾"從此就叫開了,以至她成名之後,知道她本名的人反而不多。

穆蘭小鎮似乎容納不下莎涅爾橫溢的才華,她迫切想出去見見大世麵。於是,在20世紀初,巴爾桑把鄉下孤女莎涅爾帶到了世界大都市巴黎。巴爾桑再也沒想到,此行的意義是多麼的深遠,是他把改變世界婦女穿著習慣的"時裝女皇"送到了她的"皇宮"裏,從而使巴黎變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時裝之都"。

他們來到巴黎後,在康蓬大街31號公寓裏租了個小房間住下來。此後,莎涅爾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這裏度過,她的事業也在這條大街上發展。莎涅爾在晚年時稱康蓬大街是一條給她帶來好運的街。

巴黎的一切都令這位來自小鄉鎮的姑娘感到眼花緣亂,激動不已。憑著愛美的天性,在這五光十色、擁擠繁華的大都市中,她發現了一片亟待開墾的"處女地",那就是巴黎婦女們毫無時代感的著裝穿戴。她經常流連在街頭,仔細地打量、琢磨過往行人的衣著。漸漸地,她對巴黎婦女的服飾有了一套自己獨特的看法;如今已是20世紀了,為什麼巴黎婦女還要死守上個世紀沿襲下來的服裝不放呢?那打著褶皺、裹著厚厚襯裏的長裙沉重拖拉,要靠手提著才能走路;那上裝襯著厚厚的胸襯,緊緊地綁在身上,活像是一副古代士兵的堅甲,令人窒息;還有那頂掛滿珠光寶氣頭飾的帽子,未免太繁瑣俗氣了……如此穿戴,怎麼能體現婦女解放的時代精神呢?她決心當一名勇敢的拓荒者,以不受束縛的想象力和獨具慧眼的創造力去創建一個時裝王國。

可惜,巴爾桑對她的雄心壯誌不甚理解,兩人為此經常發生口角。巴爾桑的英國朋友亞瑟·卡佩爾從中做了不少調解工作,但最後他們還是分手了。

在舉目無親的巴黎,她,一個弱女子,要開拓事業的確不容易。在這關鍵時刻,卡佩爾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這個生性隨和、不拘小節、家境富裕的異邦人,非常支持莎涅爾開拓服裝業。1912年,他出資幫助莎涅爾開了一家帽子店,而不是服裝店。這可是莎涅爾的主意。她認為,萬事開頭難,開始寧可開一家規模小的帽子店,萬一失敗了,損失也不至於太慘重。

"莎涅爾帽子店"開張了。善於經營的莎涅爾以低價從豪華的拉菲特商店購買了一批過時、滯銷的女帽,她把帽上俗氣的飾物統統拆掉,然後適當加以點綴,改製成線條簡潔明快的新式帽子。這種帽子透著新時代的氣息,非常適應大眾化的趨勢。莎涅爾為顧客示範帽子的戴法時,也一反常態,總把帽子前沿低低地壓到眼角上,顯得很神氣。這種新穎的帽子,大受巴黎婦女的歡迎,被稱之為"莎涅爾帽"。而這種別致的戴法,竟在巴黎的大街小巷流行開來,成為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