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大王劉鴻生
19世紀的上海,被稱為"冒險家的樂園"。到這"十裏洋場"來闖天下的,不但有外國的冒險家,也有中國的冒險家,其中就有一位名叫劉維忠的浙江定海人。他在上海寶善街開設了一家供人看戲飲茶的"丹桂茶園"。憑著他在上海灘混的好人緣,把三教九流都應酬得滿意了,所以生意還算興隆。他的兒子劉賢喜,經人介紹,在招商局的輪船上做總賬房,除了每月優厚的薪水,還經常利用輪船往來的便利條件夾帶私貨販賣,從中牟利。因此,劉家十來口人在上海的生活,遠遠超過溫飽有餘了。
1888年,按當時的說法,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大吉年。就在這一年,劉賢喜的兒子出世了。祖父劉維忠喜出望外,認為這個生在大吉之年的孫子,將來一定能夠大展鴻圖,前途無量,所以給孫子起名"鴻生"。小鴻生長得濃眉大眼高鼻梁,剛開始念書,就顯出過人的聰明,功課總是全優,深受父母寵愛。不幸的是,小鴻生7歲那年,父親突然病逝。盡管哥哥繼任了輪船賬房的職務,收入卻大大減少了;同時,由於祖父年邁,茶園的生意也一天不如一天。全家十幾口人生活頓時緊張起來,不得不靠上當鋪當東西來補貼家庭日用。小小的劉鴻生,每當看到母親的一臉愁容,心頭就蒙上了一層陰影,體會到了艱難的滋味。
雖然家中交學費已經十分困難,母親仍然不願意讓聰明好學的兒子失學。她想方設法,讓劉鴻生繼續讀書。劉鴻生13歲進聖約翰中學,4年以後又進入聖約翰大學深造。他發憤苦讀,各門功課一直名列前茅,不但可以免交昂貴的學費,而且每月能領到獎學金。
可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使劉鴻生不得不提前結束他的求學生涯。大學二年級時,美國校長決定送他到美國去學習神學,學成回校擔任牧師兼教英文。這樣的機會,對於某些人來說,可能是求之不得的,然而劉鴻生卻有自己的主見,他不願學神學,當牧師。培養他上學的母親也不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一個牧師。劉鴻生拒絕了校長的安排,結果竟被開除學籍。
18歲的劉鴻生,被迫走上了謀生的道路。憑著一口流利的英語,他當過教員,當過翻譯,雖然能維持生活,但他總覺得這些職業不符合自己的誌向。1909年,劉鴻生經友人介紹,進入英商開平礦務公司上海辦事處當"跑樓",也就是跑茶樓推銷煤炭的推銷員,因為當時上海的煤炭交易都是在茶樓裏進行的。他腿快嘴勤,態度和藹,不欺不騙,及時供貨,很受用戶歡迎,使開平煤炭在上海能夠暢銷。不久,他就被委任為開平公司駐滬售品處的一號買辦。公司還與劉鴻生簽訂了為期30年的經銷合同,規定從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到南京浦口的廣大區域,為劉鴻生的獨家經銷範圍。後來,又把運輸煤炭的任務也交給劉鴻生,劉鴻生獲得的利潤也就更大了。短短幾年時間,劉鴻生成了友洋財的"煤炭大工",不但積累了100多萬兩銀子的資產,而且積累了開拓市場的實際經驗。但是他也深切地感到,中國人總是被外國人看不起,總是要受外國人的氣,而這是因為沒有自己的工業,科學技術水平不高。作為一個有誌氣的中國人,他決心為國為民做點事——創辦中國的民族工業!而他所有的資金和經驗,正好成了他創辦民族企業的堅實基礎。
1919年,劉鴻生邁出了第一步——在蘇州創辦鴻生火柴公司。
劉鴻生首先選擇火柴工業,是經過認真考慮的。長期以來,中國人是用火石、火鐮取火的,直到19世紀中期,才開始使用從歐洲傳來的火柴,所以過去中國人把火柴叫做"洋火"。1879年,廣東佛山縣出現了第一家中國人自己開辦的巧明火柴廠,此後幾十年中,中國人雖然辦了不少火柴廠,但由於原料貴、稅收重、技術落後,競爭不過進口火柴,大半都垮台了。劉鴻生的嶽父葉世恭,就在上海開著一家燮昌火柴廠,處境也很艱難。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帝國主義忙於戰爭,輸入中國的商品,包括火柴數量都大為減少;加上五四運動爆發,中國人民奮起抵製日本貨,提倡國貨,全國各地又興起了辦火柴廠的熱潮,在短短幾年中,全國的火柴廠就增加到100多家。劉鴻生也認為,投資辦火柴廠,機器設備簡單,大部分工序是手工勞動,所需資金少,風險也就比較小;同時,火柴又是人民生活必需品,價格又低,銷路不成問題,經營得好,一定能獲得高額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