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家康心如(2 / 3)

康心如是一個精明的人,還在銀行籌建之初,他就已將自己的四弟康心遠及朋友林少穀、賀友梅派到上海美豐銀行見習業務。後來,也是他親自從北京到上海,為新銀行招聘人才,並將他們帶到重慶。他既然當上了協理,就絕不能僅僅為了撈點小錢過日子,而應當將它作為通向未來宏偉抱負的階梯,就此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來。

不料,四川美豐銀行出師不利,由於缺乏經驗,業務上沒有打開局麵,第一年甚至虧損了幾千元。更嚴重的是,中美雙方的職員從一開始就爭鬥不休。美方經理赫爾德咄咄逼人,根本看不起中國同事,而鄧芝如和舊式錢莊出身、不通新式銀行業務的業務主任陳達灣的業務外行和思想保守,又給了赫爾德驕橫跋扈的借口。盡管康心如竭力在中間調解,雙方的矛盾還是越來越尖銳。脾氣火爆的鄧芝如幾乎每天都要在辦公室裏拍桌子,打板凳,大罵美國佬,說他再也不能忍受洋人的歧視和侮辱,並且要康心如也站出來與洋人作鬥爭。他認為是他借給康心如1.2萬元股本,康心如才當上這個協理的,所以康心如理所當然地應該同他站在一起打擊美國佬。

康心如卻讓鄧芝如大失所望。他始終堅持在中間充當調解人,有時甚至站在美國人一邊反對鄧芝如。他從來不像鄧芝如那樣意氣用事,而是冷靜地從銀行的生存利益出發來考慮問題。比如鄧芝如為了擴展自己的勢力,推薦了一大批舊商人、舊官吏要進銀行當職員,這些人連會計業務都弄不通,所以赫爾德堅決反對錄用他們。康心如在這一點上就支持赫爾德。結果,鄧芝如認定康心如忘恩負義,連康心如也成了他攻擊的對象。

麵對銀行的困境和矛盾,康心如堅持請總經理雷文前來研究挽救措施。1923年春天,雷文來到重慶。他才一下船,康心如就前去拜訪,冷靜地向他分析銀行虧損的原因:開業時的慶祝活動浪費太大;美方人員的薪金和開支過高,造成流動資金嚴重不足;美方經理不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生搬硬套美國的經營方式,影響了業務的正常開展……為了擺脫目前的困境,康心如提出了兩個建議:一是采取中西結合的經營方式,以適應中國的國情和商界的習慣;二是實行裁員減薪,以緩解銀行內部的矛盾。

雷文認真地聽取了康心如的意見。他立刻意識到,這兩條建議,尤其是裁員減薪一條,非常重要,也非常明智。人員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摩擦爭鬥自然也就會少;降低美方人員的薪金,不但可以減少開支,更重要的是可以減少中方人員的不滿,緩解雙方的矛盾。在領導層調整方麵,雷文毅然采納了康心如的建議,決定在兩個中方協理中裁去一個。結果當然是裁去不通業務的鄧芝如。為了安撫鄧芝如,雷文任命鄧芝如擔任顧問。鄧芝如當然明白這實際上奪去了他的實權,他無法對抗雷文,便把仇恨都集中到康心如身上,到處大罵康心如是"奸詐小人"。同時,雷文又決定,鄧芝如的心腹陳達璋可以繼續擔任營業主任,但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康心如的指揮。

接著,雷文又調整了美方經理,他物色了一個叫鄂更斯的美國人前來重慶,並且一再叮囑他上任後要"一切聽從康協理的安排"。這實際上就是把四川美豐銀行的大權,交到了康心如的手上。

然而,鄧芝如不甘心自己的失敗,更不甘心康心如在洋人的扶持下掌握銀行大權,於是便不顧一切地在銀行內外發動了一場"倒康"運動。他大量印發各種傳單,對康心如進行誹謗和攻擊,並且把銀行內部人事變動的內幕,也都宣揚出來,使不少人對康心如產生誤解,以為他"崇洋媚外",又不講朋友交情。當然也有人看出鄧芝如太無能,認為他搞洋務根本就是一個誤會,當然要吃苦頭。

不管外麵怎樣議論紛紛,康心如卻始終保持著過人的冷靜,不僅不向鄧芝如反擊,而且都不作任何解釋。時間一長,人們聽厭了鄧芝如的謾罵,反而覺得康心如待人寬容,並不是鄧芝如所說的那種見利忘義的人。更重要的是,康心如掌握銀行大權的事實,決不會因為鄧芝如的攻擊有所改變,所以人們愈來愈對鄧芝如冷淡。鄧芝如也逐漸意識到這一點,於是他使出了最後的一招殺手銅:他宣布退出四川美豐銀行,不但要銀行退還他的股份,而且逼康心如立刻退還借他的1.2萬元股金。他料定康心如肯定拿不出這麼多錢來還他。

鄧芝如的所作所為,使康心如更清醒地認識到,對鄧芝如這樣的人,是不能遷就的,美豐銀行要發展,就一定要搬掉這塊絆腳石。但是,從哪裏弄錢來還債呢?他想來想去,隻有一條路可走,就是將成都老家祖上遺留的產業賣掉。照中國人的舊觀念,這樣做是要被人罵作"敗家子"的。但他明白,隻有賣掉祖產,還掉借款,才可能守住手中不易得來的權力,也才能發展自己的事業。他認為這樣做是值得的。於是,他很快地辦好了變賣田產的手續,錢一到就還清了欠鄧芝如的債。

鄧芝如拿到錢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是徹底失敗了。他自己把自己永遠趕出了美豐銀行。

新上任的經理鄂更斯,對康心如十分信任,言聽計從,兩人配合得非常默契。康心如充分利用合資銀行的種種有利條件,按照中國的國情,努力擴展銀行業務,很快扭轉了銀行的虧損局麵,當年就獲得純利潤1.1萬元。1924年,銀行存款比上年翻了一倍,利潤也達到7萬元,股東們開始分到股息和紅利,也真正認識到康心如的經營本領。

白手起家的康心如,憑著過人的能力,在重慶金融界贏得了最初的聲望。康心如沒有滿足。一旦腳跟站穩,他所想到的便是事業的更大發展。而當時合資銀行的一個最大優勢,就是有權力自己發行鈔票兌換券,也就是說,銀行自己印發的兌換券,可以當鈔票在市場上流通,而使用者憑銀行印發的兌換券,隨時可以到銀行兌換成銀元或鈔票。盡管如此,康心如也沒有貿然行事,他首先著手調查社會和市場行情以及商業界的心理,研究其它銀行發行鈔票兌換券的成敗得失,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弱點,預測未來的市場效應。在對每一步都有了確切的把握之後,他才製定出切實可行的方案,使銀行發行美豐兌換券的工作萬無一失。

美豐兌換券發行後,康心如采取了一係列行之有效的宣傳措施,大做廣告。他甚至編造了一個富有戲劇性的故事,說有一次重慶的白理洋行失火,火勢鋪天蓋地,結果把洋行所有的財產都燒完了,連保險箱裏的幾千元美豐銀行兌換券也烤成灰,幸好殘餘的部分,還能勉強認得出兌換券號碼,美豐銀行還是將這些美豐兌換券兌現了!"美豐兌換券燒成灰也能兌現!"這種說法一下在重慶以至四川傳開了。人們都相信美豐兌換券的信用可靠,所以美豐兌換券的發行量越來越大,最高曾經達到15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