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創造智能的途徑

智力是人適應、改造環境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總和。它包括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多種能力。其高級表現就是人類特有的創造力。對人的智能結構的描述,當前一般認為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提出的智慧構造模式較為完全。

吉爾福特認為,智力結構分為操作、內容和產品三個維度。智力結構的第一個維度操作表征智能活動的基本過程,它包括認識、記憶、分散思維、輻合思維和評價五種智力活動類型。智力結構的第二個維度的內容,包括圖形、符號、語意、行為四種。智力結構的第三維度是產品,包括單元、門類、關係、係統、轉換和含蓄六個方麵。三個維度的各種元素組合起來,就可以得到4×5×6=120個表征獨特智能的立方塊。吉爾福特宣布,他已發現了77種智能。靈感激發活動所需要的創造智能,主要成份是越軌發散思維,但同時也離不開認知、記憶、評價。循軌輻合思維,是一種更為複雜的有特殊結構的智力組合,是“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即常規思維的有機結合和辯證應用。”

人的智能,特別是創造智能是怎樣形成的呢?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智力是隨著人的成長而發展的。一般智力生長曲線呈負加速度增長趨勢。在嬰兒期和童年早期,智力生長很快,以後逐漸減慢。大約在14歲以後,智力生長速度趨於下降。貝利1966、1968年發現,一般智力終止生長的年齡因人不同的認識過程而異,某些智力成分直到30多歲還在增長。至於影響智能的知識因素,則隨著人們閱曆的豐富,信息、知識、經驗的積累而不斷增強。

在影響智力發展的各種因素中,首先應該承認有先天的因素。與動物相比,人類生下來就是“早熟的”,他帶著一堆潛能來到人世間。像人的理性思維能力就是先天的,動物後天再“努力”,也不能形成理性思維能力的生理和心理結構。此外,對人類個體來講,潛能的發展程度也是不一樣的。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近年來調查了22、8萬名兒童,其中有千分之三點四為癡呆兒童。據統計,屬超常或天才兒童的也占千分之三左右。極少數的先天癡呆者和低能兒,就很難形成創造智能。相反,一些天賦好的兒童很早就表現出超過常人的智能。在我國有甘羅12歲當上卿,王勃13歲寫《滕王閣序》,白居易五六歲能作詩,晏殊7歲能文。在外國有諾伯特·維納四歲開始讀專著,11歲出論文,14歲大學畢業;“數學王子”高斯3歲時就能糾正父親算帳的錯誤,到十幾歲時就解決了數論中的二次互反律的證明;而“音樂神童”莫紮特3歲時就能把聽到的曲段在鋼琴上“敲”出來,6歲就周遊歐洲、巡回演出,到11歲就寫出了交響樂。

然而,事實證明,先天因素並不是造成高發展的創造智能的決定性因素。這是因為,先天因素本身僅是一種“潛能”,要轉化為現實的智能,必須經過後天的教育和實踐。馬克思主義認為,從本質上說,人是被生產出來的,是由個體在其中活動著的那種社會關係生產出來的。“狼孩”錯過了正常的大腦發育期,就永遠隻能停留在低能兒的水平;宋代的“神童”方仲永未得到後天充分的教育,成年後就陷入平庸;美國威廉·詹姆斯·賽迪斯,9歲通過哈佛大學的入學考試,以後卻未得到施展才華的機遇,46歲時便孤獨地離開人間。相反,一些天賦一般的兒童,經過較好的後天教育和實踐鍛煉,卻發揮出超人的創造智能。如小時候被人視為“遲鈍的孩子”、高中時被老師罵作“永遠不會成才”的“笨蛋”愛因斯坦,後來卻成為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數學家華羅庚在中學讀書時曾因數學不及格而被學校勒令退學,可是以後經過發憤攻讀,他偏在數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智商測量的結果表明,多數人的智商都處於中等或中等偏高的範圍內,平凡的普通勞動者和偉大科學家之間的原始差別要比家犬和獵犬之間的差別小得多,隻要有良好的後天教育和實踐,完全能從普通人中開發出較高的創造智能。因此,培養創造智能,關鍵是要抓後天的環境條件。

那麼,設置什麼樣的環境條件,最宜於培養和激揚創造智能呢?從直接作用於創造過程這一側麵講,重要的至少要有以下幾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