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與學習同行,與成功同行,與未來同行(2)(1 / 3)

而所謂創新就是淘汰舊的東西,創造新的東西,是一切事物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不創新,不僅個人無法前進,而且社會也會停滯不前。但是,創新與學習是個相互依存的關係,創新的過程是不斷學習的過程。學習是知識積累過程,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一個質變的過程,是學習的升華,隻有不斷地學習,總結前人的先進經驗,積累豐富的理論和文化知識,才能在工作等方麵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科技時代,信息社會,學習顯得更為重要。我們要結合自己和社會的需要,有目的地去學習,才能學有所用,學有所成。學習,要樹立遠大誌向,刻苦學習,認真鑽研,深入研究,這樣才能學好,才能舉一反三,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厚積而薄發,就是這個道理。而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把我們所學的東西用於實踐中,這樣我們才能夠有所創新。正如,當初毛澤東把馬列主義引入中國時,如果他隻是簡單地照搬,而沒有通過學習去探究我國的實際情況,沒有用學習去對經典的馬列主義進行升級,當初的中國就不可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有了那麼大的發展。正是由於他用學習去擁抱創新,我國才會有現在的地位。

2005年2月,英國權威雜誌《經濟學家》調研部通過與全球500名商業領袖進行訪談而做出的一項最新調查表明,幾乎60%的管理人員都把技術創新作為今後三年改變世界市場的唯一重要動力。而“缺乏創新”被確定為企業今後三年將要麵臨的三大風險之一。

其實,創新並不是什麼神秘的事情,愛因斯坦發明相對論是巨大的理論創新,一個企業員工對產品的一個細節性的改進也是創新,可以說創新無處不在。

而另一項調查,則證明了創新的能力絕大部分來源於學習,隻有在學習中才能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脫離已有的思維,才能不斷地升級,才能與世界接軌。如果我們僅僅是在我們國家才去學習,而不從別國去學習吸取他們的經驗,隻是簡單地閉門造車,那我們是很難與世界接軌的。因此唯有不斷升級我們的知識,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擁有創新。

曾經擔任美國通用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的斯隆,十分重視培養員工創新意識,十分重視開發員工創造力。每當公司新聘研究人員,他總是對新來者說:“我不知道我們要你研究什麼,也不知道該得到什麼結果。這些都是你的任務。我唯一的要求,隻是希望將你認為正確的東西寫下來。你不必顧慮我們的反應,也不必怕我們不同意。尤其重要的是,你不必為了使你的建議易為我們接受而想到折中。在我們公司裏,談到折中,人人都會,不必勞駕你來提出。”對經理人員也如此。有一次,斯隆主持經理人員會議,討論某項重要決策。與會者對公司決策層提出的方案表示完全同意,一致擁護。眼看就要付諸表決了,沒想到斯隆突然宣布:“現在休會!這個問題延期到我們能聽到不同意見時再開會決策。希望大家多動腦筋,真正了解我們的決策。”

斯隆的管理思想與管理實踐,滲透著對創新的急切企盼與強烈要求,表明了創新對於一個企業的重要性。美國著名管理大師傑弗裏說:“創新是做大公司的唯一之路。”沒有創新,公司管理者肯定會毫無作戰能力,也根本不會有繼續做大的可能。同樣道理,創新是一個員工縱橫職場之本。創新即突破常規,創造機遇,找到新招。隻有在工作中,不斷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新途徑,我們的學習才算有效果。隻有通過創新,我們才能不斷激發自己的潛能,做出一些原本我們自己也覺得難以企及的事情來,令上司和同事刮目相看。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學習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學習的升華,所以說學習與創新同等重要。沒有學習就不會有創新,不想創新學習就沒有方向。當今社會是一個知識爆炸的社會,全世界每時每刻都有新的發明創造出現,如果不努力學習已有的科學知識,不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片麵地強調創新,那就是閉門造車,或者是像一個軍隊的指揮官連敵人是誰都不知道就去指揮部隊打仗一樣,完全陷入盲目性之中。

當我們的經濟科技走到世界的前列時,創新就將成為獲得新技術的主要手段,那時,就需要在我們的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中大力倡導創新。在這方麵,我們的鄰國日本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日本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日本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學習”功不可沒,但當日本進入世界前列後,已經學無可學,而創新又沒能跟上,於是出現了長達十幾年的停滯不前。

學習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首先要有虛心的學習態度,還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我們需要向別人、向世界學習的內容很多,包括科技、文化、管理、經濟、政治、軍事、藝術等等。在學習的問題上不應先入為主,不應有禁區,用鄧小平同誌的話說,“就是要將人類進步的一切成果為我所用,同時也要反對不切實際地照抄照搬外國的東西”。在現實中,很多人往往以一句格言“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句話來拒絕向別人學習,但這句話的本意隻是告誡我們不應該不問條件地照搬照抄,而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提取其可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