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與學習同行,與成功同行,與未來同行(2)(2 / 3)

正如,我們所知學習與創新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在發展的不同階段側重點應有所不同。處理好學習與創新的關係,就能夠提高創新的效率,相反,如果不注重學習,單純提倡創新,則會使我們的創新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欲速不達。提倡學習可以使我們與世界產生一種親近感,改善我們的學習和創新環境,而創新和趕超之類的口號則會使別人感到可笑,甚至會令他們感到生畏,從而影響我們學習和創新的道路。

讓我們牢牢記住管理之父德魯克的名言:“組織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使平凡的人能夠做出不平凡的事。”要想在職場上有一番作為,我們就必須不斷學習、勇於創新。一次、兩次的靈光一現,並不能讓我們真正具備過人一等的資本,隻有堅持長期的創新,不斷地創新,才能在工作中不斷提高,超越別人,也超越自己。而對於職場外的學習和生活而言,也一樣,隻有不斷地學習,用學習的知識不斷地升級自己,不斷地創新,我們才能夠變成一個不平凡的人,我們的人生才會充滿激情、新鮮感,我們的生活才會多姿多彩。

不滿足現狀,才能走向更大的成功

一個人的全部生命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求知和求學的過程。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考察,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一個人的生命和每一次完善都不可能與求知、求學無關。

我們先來看一則故事:

有一天,徒弟做完了自己的事情去見師傅。

“師傅!我已經學足了,可以出師了吧?”

“什麼是足了呢?”師傅問。

“就是滿了,裝不下去了。”

“那麼裝一大碗石子來吧!”

徒弟照做了。“滿了嗎?”師傅問。

“滿了。”

師傅抓來一把砂,摻入碗裏,沒有溢。

“滿了嗎?”師傅又問。

“滿了。”

師傅抓起一把石灰,摻入碗裏,還沒有溢。

“滿了嗎?”師傅再問。

“滿了。”

師傅又到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沒有溢出來。

“滿了嗎?”

從上麵的例子可見,在人生當中有許多事情看起來是已經滿了,其實裏麵還可以裝下許多的東西。現實生活中,往往會有些人說:“我隻要一點兒就滿足了”,事實上,這是不知進取的表現。要想成為一名成功人,使自己擁有更多的財富,就必須學會不滿足,學會不斷進取,學會更新知識,隻有這樣才能使自己永遠走在時代的前端。

無論是商界巨擘洛克菲勒、聲名顯赫的亨利·福特,或是其他世界級的石油大王、汽車大王、鋼鐵大王、飛機大王等,可能他們也看不懂今天的世界。就在20世紀末的某一天早晨,當“大王”們一覺醒來,令他們吃驚的是,在他們早已經看習慣了的財富排行榜上,居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比爾·蓋茨為首的一批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貿然闖了進來,並以令無數“大家”汗顏的速度,榮登全球富豪的金、銀、銅寶座,微軟公司的市值超過了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總和。百年積蓄也難與他匹敵,這令人難以置信,誰又能想得通他竟如此的富有?

學習永遠不要“知足”。人非生而知之,不知就要學習。隨著社會的發展,工作中自然會出現新的問題和矛盾,這就要求人們具備豐富的相關知識,並在實踐中不斷錘煉各種能力。“書山有仙境,攀登無窮期”,不知足才會思進取。

麵對知識,知足的人小富即安,不思進取,停滯不前;而不知足的人不斷地自我加壓,自我激勵,自我挑戰,自我超越,一往無前。隻有不知足才能深入地去研究、去開拓,才能創新、才能提高、才能超越,才能走在時代的前列。

1930年以前的英國,工人把為顧客送的牛奶直接放到訂戶門口,奶瓶口沒有蓋子也不封口,因此,山雀與知更鳥這兩種在英國最常見的鳥,每天都可以輕鬆愉悅地喝到漂浮在上層的奶油。後來,牛奶公司把奶瓶用鋁箔裝起來,用來阻止早起的鳥兒偷喝。沒想到,大約在20年後的1950年,英國所有的山雀都學會了把奶瓶的鋁箔啄開,繼續喝它們喜愛的奶油。然而知更鳥卻始終沒有學習到這套本領,自然,它們也就無法喝到牛奶了。

其實,一個人或者企業的成長壯大,如同山雀的成長曆程一樣,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個人或者企業的每一項進步都是通過學習實現的。譬如開發一種新產品,引進一項新技術、新方法,或者改造企業的組織結構、推行新的管理製度等,都需要企業更新原有知識,吸收或創新知識,而這些要得以實現,則有賴於企業領導者對員工采取的知識管理實現。

一個企業的競爭力的根源就是知識管理。在這個競爭激烈、技術進步一日千裏的知識經濟時代,企業要生存與發展,就必須如山雀般不斷學習,順應形勢變化。

殼牌石油公司在1983年作過一項調查,結果表明:1970年,名列《財富》雜誌“500家大企業”排行榜的公司,有1/3已經銷聲匿跡。在這一變化中,大部分公司因失敗的原因,就在於企業忽視了知識管理,不注重加強員工的學習教育,以致阻礙了企業的成長,跟不上時代的飛速發展步伐,乃至不得不與知更鳥同命運,在環境變幻中失去了美味奶油,而逐步走向滅亡。可見,對企業來說,學習比財富更重要。誰注重學習,誰便能擁有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