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民大會堂:為政治而生的國家會客廳(1 / 3)

人民大會堂:為政治而生的國家會客廳

專題

作者:張恒 王瀟瀟 周奕肖

3月5日,北京天安門廣場,兩千多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將由大巴車上走下,由人民大會堂東門走進會場。他們服裝各異、配飾不同、所帶物品也千差萬別,但身上都佩戴著紅色的代表證。

那並非普通的證件,裏麵安裝有記錄代表信息的芯片。這是他們進入人民大會堂的唯一憑證,且一年一換。

識別芯片的是入口處的感應裝置。它每讀出一位代表的芯片,就會將其迅速反饋給大會堂的信息係統,門口屏幕上的數字也會因此跳動一下。這意味著到場的代表增加了一人。

剛進大門的代表,還要走上很長一段距離才能到會場裏之前已經分配好的代表席座位前。如果當天大會有需要表決的議程,在代表進門的那一刻,代表席桌子上三色按鈕就亮了起來。那是萬人大禮堂的表決係統。信息係統把確認的代表信息發送到對應的桌子上,分別表示反對、讚同、棄權的紅綠黃三色按鈕便會亮起,直到完成表決程序。

人大代表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缺席,這樣一來,係統就接收不到缺席代表證件中芯片的信息,其原定座位的表決器按鈕也會保持沉睡。

等近三千名代表在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室內禮堂落座,中國最高權力機關每年一次的大會就將召開。那一係列的高科技聯動裝置,不過是為這一年度政治盛會服務的龐大而周密係統中的一部分。

每一個細節都經過仔細考量

2012年,萬人大禮堂決定進行節能改造,替換掉穹頂上的老式燈泡。經過艱難競標後,北京勤上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成功中標。

要為萬人禮堂提供燈光支持,需要滿足嚴苛的要求。“大會堂的領導還有中央電視台提出要求,換了光源以後,拍出來的效果跟以前要完全一樣。”勤上公司總經理賈茜回憶道,日常的燈光大都為白色,而大會堂的顏色卻以金黃為主。

除了燈光要求外,散熱要求也很高。禮堂裏用燈瓦數都在300以上,甚至達到1000瓦,密集的燈光下,散熱做不好,不但會影響燈具壽命,而且會增加會場溫度。雖然瓦數相差很大,但按照要求,啟動時燈光應該同步開啟。

為了同時滿足這些要求,勤上公司專門為大會堂研發了一種燈具。2012年9月安裝調試過後,不但大會堂管理部門對燈具的安全、質量進行了驗收,中央電視台記者還特別帶著高清攝像機來進行實地拍攝,“跟以前的片子對比,要完全一樣才可以”。

那些燈,就吊在離地33米高的穹頂上,包圍著一盞紅色五星燈。

作為中國最具政治意味的禮堂,這裏的每一個細節都經過了仔細考量。

按照設計要求,大禮堂寬76米,長60米,高33米。觀眾席是扇麵形的,一層設座位3693個,二層3515個,三層2518個;主席台台麵寬32米,高18米,可設座300-500個,總計可容納1萬人。桌椅之間的縱向通道,要與主席台保持垂直。前排座位不能擋住後排的視線,每排椅子都要有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高度。這意味著每排桌子的弧度都不相同,幾乎每一張桌子都是特別定製的。

“每年‘兩會’,國務院總理做政府工作報告時,大禮堂1-3層會場坐得都很滿。”在全國人大係統工作的楊光(化名)說,雖然離著主席台距離有所差別,但“1到3層都能很清楚地看到主席台上的人物。更神奇的是,從主席台往上看,不管是2層還是3層,每個角度也都能看得很清楚”。

這些麻繩捆綁、棉花填充的彈簧椅子與特殊製作的桌子,在使用了40年後,終於在2000年“退役下崗”。據《北京晚報》報道,長城家具公司製作的聚氨酯模塑成型,並以蓬鬆棉填充,經曆了20萬次疲勞試驗的新椅子開始服役。這一次,還針對殘疾人增加了可拆卸的桌椅。考慮到記者搶新聞的衝擊,又特別對一層頭排桌子增加了耐衝擊試驗。

見證政治風雲變幻

自從1959年9月正式落成後,人民大會堂就成了中國大型政治活動最為頻繁的地方,尤其是萬人大禮堂。中共黨代會、全國“兩會”以及其他一切大型政治會議,都常在此召開。

事實上,大會堂本身就是因為政治而生。

已故的著名建築師、人民大會堂總建築師張鎛曾回憶:當時中國“大躍進”風已起,又趕上中蘇關係惡化,赫魯曉夫抨擊中國的“大躍進”搞糟了,“窮得沒有褲子穿”。因此,中央提出要在經濟建設方麵有所突破,要搞幾樣經典工程,向世界證明中國的麵貌及實力。

包括人民大會堂在內的北京十大建築項目被提了出來。人民大會堂原本是當中最複雜、規模最大、要求最高的建築,但為了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獻禮,建築工期被縮短為十個月。

1958年9月,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和中國建築協會聯名發出電報,邀請全國30多名建築專家到京。在梁思成、張開濟、趙冬日、吳良鏞等人的參與下,光是人民大會堂與周圍建築的整體布局,就提出了六大思路上百個設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