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民大會堂:為政治而生的國家會客廳(2 / 3)

在確定整體布局後,清華大學、北京市建築設計院、北京市規劃局三個單位設置的人民大會堂設計方案提交到周恩來麵前。在聽取了萬裏彙報的意見之後,周恩來向中央政治局介紹了規劃局方案,最終經毛澤東拍板通過。

人民大會堂落成前,中國最重要的政治會議舉辦地為中南海懷仁堂。全國人大一屆以及二屆的一次會議即是在懷仁堂召開,中國的第一部憲法、國務院總理的第一次《政府工作報告》也是在懷仁堂通過的。

直到1960年3月30日,從全國人大第二屆二次會議開始,才把召開地點定在人民大會堂,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機關和辦事機構也設在了這裏。全國政協的會議開進萬人大禮堂要再過兩年,1962年3月23日,全國政協第三屆三次會議在這裏舉行。

再過兩年後,1964年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毛澤東與劉少奇在許多具體問題上產生了分歧,並就此發表了措辭嚴厲的講話。文化大革命不久後到來,剛剛在1965年開到三屆一次大會的全國人大中斷了每年一次的會議。

這十年中,紅衛兵對中央領導人的“批鬥會”也曾開到萬人大禮堂裏。1967年8月15日,陳毅被造反派們在萬人大禮堂批鬥,最後為周恩來所解救的故事人們早已耳熟能詳。

而多年之後的1980年,在文革中被迫害去世的劉少奇的平反追悼會也在萬人大禮堂舉行。

1975年,中斷十年後,第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此次會議進行時,萬人大禮堂主席團坐席背後,懸掛著毛澤東像。

這是換至大會堂開會後,會場上首次由懸掛國徽改成領導人畫像。此後,1979年7月,在全國人大五屆二次會議上,華國鋒像與毛澤東像一起出現在了主席台上方。

正是在那次會議之後不久,剛剛由上海調到全國人大工作的彭衝,向中央寫了份報告,認為全國人大作為國家機關,召開會議時,會場正麵應該掛國家的象征國徽而非領袖像。中央很快采納了這個建議,並為之後曆屆全國人大會議沿用。

現在全國人大在萬人大禮堂開會時,一顆直徑近6米的國徽由大會堂管理局的工作人員懸掛至主席台後半空,兩邊被十麵紅旗拱衛。而在大禮堂裏舉辦全國政協全會時,這麵碩大的國徽將被會務人員緩緩摘下,換上政協會徽。

代表坐席每年“輪換”

成為慣例的還有會議召開的時間。現在人們已經自然而然認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年在3月份召開,但這並非一個法定的時間。憲法和全國人大組織法中隻規定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的頻率為每年一次,卻沒有涉及到時間。也因此,之前開會的時間並不固定,甚至11月、12月都召開過。二屆人大四次會議就是在1963年11月17日召開。還有一個多月,這一年就要結束,而這時候人大才開始審查、批準當年的計劃和財政預算。

近些年來,全國“兩會”已基本定在3月初召開。而大會準備工作則從前一年的12月份就開始了。“每年12月份全國人大常委會會通過一個決定,對外公布,‘第XX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XX次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第XX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X次會議於XXXX年X月X日在北京召開,會期約XX’,這段話就標誌著兩會正式進入準備階段了。”楊光說。

作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法定召集者,全國人大常委會首先要確定開會的時間、大會議程草案、主席團和秘書長名單草案、列席人員名單以及其他準備事項。

而每年為準備全國代表大會,都會成立許多工作組。有的專門負責接待工作、有的專門負責選票押送保管、有的則負責布置會場——其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安排代表座次。

代表團都是按列區分的。連續擔任第十、十一屆人大代表的葉青以當年自己所在的湖北團為例介紹,坐在最前麵的是作為代表團副團長的省長,之後是湖北團的代表,按照姓氏筆畫依次排列。而作為團長的省委書記,則坐在主席台。

“台下坐的近三千代表的座次,每年都是輪換的。”據楊光介紹,輪換遵循兩種規則,一種是針對代表團,把代表團分成五組,每次開會按列輪換一次,讓其中一組有坐在會場中間的機會;另一種是針對各個代表團的代表,同樣分成五組,按行輪換,讓每個人也都有坐到前排的機會。

全國人大目前共有代表團35個,除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香港、澳門外,還有解放軍代表團。按照慣例,團長一般由各省、區、市黨委書記或人大常委會主任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般會因出生地或任職履曆,分別到不同的地方團當選代表。

坐在主席台上的主席團成員,也是經過常委會審議通過,並提請全國人大會議預備會議選舉產生。

提名規則並無明確法律規定,而是依照以往慣例。如黨和國家領導人、各民主黨派人士等。近年來,主席團成員大都在150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