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表決器如何進入大會堂(1 / 2)

表決器如何進入大會堂

專題

作者:肖隆平

3月13日,北京人民大會堂,萬人大禮堂裏,291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大代表,有的目視主席台,有的在與左近低聲談論……8點56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張德江對著話筒說道:“現在(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決議草案)付表決,請按表決器。”

代表坐席前的紅木桌麵上,緊挨前排椅背的地方有一個長10多厘米、寬5厘米左右的金屬框,裏頭嵌著一塊白色塑料板。正中間一排有三個按鍵:左邊是綠色,代表讚成;中間是紅色,代表反對;右邊是黃色,代表棄權。

1分鍾後,工作人員唱票:“讚成2887票,反對15票,棄權5票(編者注:3人未投票)。宣讀完畢。”

“通過。”張德江宣布。

如此,短短幾分鍾時間,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決議草案審議就以近年最高的讚成率,順利通過審議。

“比起舉手表決,(使用表決器)既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對投票情況進行精確統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闞珂說。

但建設安裝這個方便的電子表決係統,卻是幾經曲折。

除了停電,都要用表決器

時針撥轉回1989年3月。當時的全國人大七屆二次會議,還在沿用舉手表決。據《新京報》報道,在表決深圳特區立法權時,因爭議甚大,與會2978名代表,舉手反對和棄權的人數都相當多,因此會議表決結果不能夠馬上出來。

人民大會堂管理局原副局長孔祥義回憶,會議結束以後,代表們反映會議效率低,舉手舉半天,而且數量點得也不一定準。

時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萬裏決定:以後的會議表決要使用電子表決係統。“有關領導在國外訪問時看到了先進的會議產品,回來後就倡導國內自主研發。”國內會議係統領先的供應商、北京飛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忻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中共中央辦公廳信息中心、國防科工委和人民大會堂管理局很快組織成立了“八九五工程小組”來專門負責此事。“全世界做這個的就沒幾家公司。”人民大會堂第二代電子表決係統負責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熊璋教授對記者說。

經過半年努力,1990年3月,一個前矮後高梯形墨綠的電子表決器擺放在了人民大會堂代表席的桌麵上,表決器上有三個按鍵:綠色“讚成”鍵、紅色“反對”鍵、黃色“棄權”鍵——按照規定“除停電等特殊情況”,電子按鍵表決從此取代舉手表決。

但據一位知情者說,第一代電子表決係統性能並不穩定,這讓人民大會堂管理局的負責人有些頭痛。

當時還是北航計算機學院年輕教師的熊璋,被請到了人民大會堂。“當時我從美國回來沒多久,人民大會堂管理局就請我們去開了個會,怎麼把電子表決係統變得穩定。”熊璋回憶說,“我把思路給他們說了之後,他們就說你能不能來幫我們做這個事情。”

盡管得到了人民大會堂管理局的認可,但熊璋想最後獲得人民大會堂會議係統的項目,還是需要走競標的程序。一位知情人士告知記者,當時一起競爭的還有另外一家公司,即人民大會堂第一代電子表決係統負責人林達亮所在公司,最後熊璋敗下陣來。

局麵的扭轉另有原因。“1996年年初時,有幾個月時間沒有進展。”前述知情人士透露,當時有中央領導人找林達亮談話,讓他們負責采購設備,把項目轉給熊璋做。

中央領導人紛紛過問

1996年4月中旬,熊璋帶領的團隊入駐人民大會堂,圍繞著大禮堂的電子表決係統可行性方案展開工作。“任務從中辦直接下來,學校給予全麵支持,我的課都停了。”安裝負責人、現北航計算機學院黨委書記劉旭東說,“我們住在人民大會堂,一個禮拜不見得能回一次學校。”

為了做好這套係統,在此後的4個多月時間裏,每天從早幹到晚。為了確保準時完成任務,熊璋還在他們住的地方掛了個倒計時牌。劉旭東說:“我們壓力很大,因為當時全世界沒有一個成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