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服務人民大會堂
專題
作者:王瀟瀟
一絲不苟的發髻,紅色上衣搭配黑色長褲,整齊劃一到主席台端茶倒水,微笑利落地給人大代表指示方向……每年“兩會”期間,這些人民大會堂的服務員們算得上人大代表之外,出鏡率最高的一群人了。
伴隨著“兩會”的閉幕,她們又會“消失”在公眾視野,繼續自己在外界看來不平凡的工作。對她們來說,在人民大會堂當服務員和在一個普通的單位沒有差別,隻不過食堂裏掌勺的師傅可能才做完“國宴”,而她們若要在大會堂內部放映室看電影,也不用經過外人那樣比機場還嚴格的安檢……
入選比例“百裏挑一”
侯桂珍是人民大會堂第一批服務員之一,在1960年初來到北京。
她至今記得入職後的那場誓師動員大會,那是在小禮堂舉行的。“服從命令聽指揮,不能和外麵的人接觸,星期天誰有事出去,回來時要銷假,而且歸隊時間不能超過下午四點。”多年後,她在紀錄片《人民大會堂》中回憶說。
1980年代開始,與實行軍事化管理的中南海不同,人民大會堂對服務員等工作人員的生活管控慢慢放寬不少。但工作上的嚴格要求一直保留了下來。
雖說大會堂服務員的薪酬與五星級酒店服務員差不多,但比後者要累一些。全國人大係統內部知情人士林如(化名)說,在酒店如果幹得不順心,可以跟領導要求換班,但在人民大會堂,所有人必須服從命令。
如今,人民大會堂服務組編製有300多人,他們來自各省市。由於大會堂服務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國家形象,男性身高在1.77米以上,女性則要在1.67米以上。相貌端正、身體健康、沒有文身、體味等要求也需要滿足。除了相貌,他們本人及直係親屬必須沒有違法違紀記錄。一旦入選服務組,服務員還須由各地公安廳進行政審,方能入京。一般來說,地方上三四百候選人中,大概隻有兩到三個能夠入選。
和侯桂珍時期的服務員不同,“近年來,大家的心思活絡起來,有的在這裏工作上三四年,就回到地方常接待省委領導的酒店工作。”林如說,“畢竟他們受過係統化培訓,見過世麵,不會慌張。我們天天在這裏上班,跟國家領導握個手也是常有的事。”
倒不倒水是個大問題
每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是服務員最忙碌的一段時間。在電器尚未普及的那個年代,光是各式各樣的燈全部拆下來擦洗一遍,就要花費一個月。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擔任電工組組長的徐榮財回憶說,當時,除了每天晚上要值班的人,其餘所有人都在擦燈。
如今,在精密儀器的幫助下,這類工作有專門團隊進行日常維護。但在“兩會”前,準備工作依舊繁重。除了對電路、投票器、安檢等設施做一次詳細的檢查。服務員還要根據各個代表團的“準備方案”布置各省廳。
“兩會”進程中的各種瑣細服務同樣對服務員們的要求極高。“要先放茶壺後部,再放茶壺前部,放喝水杯子也一樣,這樣才能保證倒水的整個過程不發出一絲聲音。平時茶壺時刻在手中端著,不能讓首長受到任何影響。削鉛筆,不能有一點響聲。進會場,輕盈無聲。削蘋果,一刀下去一條線,蘋果皮不能斷,一盤5個蘋果整齊放著,削皮後蘋果皮貼在蘋果上,讓人看不出是削了皮的蘋果,一提蘋果把,蘋果皮自動脫落。”宋仙娥是侯桂珍的同事,70多歲的她還記得當年的那些規定。
而在近年來的“兩會”召開期間,在萬人大禮堂舉行的開閉幕式上,除了定時到主席台倒水,服務員不用再為台下的代表服務。“一是坐地比較擠,如果無限量供水,代表出來上廁所會影響會場秩序。”林如說。“最早期每個代表麵前還是有茶杯的,後來,變成了一人一瓶礦泉水。現在,幹脆沒有了。”據其稱,這一細節的改變,每次都通過了層層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