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租用人民大會堂(1 / 2)

如何租用人民大會堂

專題

作者:陳勁鬆

2014年1月2日,卸任的中央政治局常委賀國強的新書《賀國強黨建工作文集》在人民大會堂北京廳舉行了新書發布會。這也是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又一次卸任常委的新書的發布會。

此前,李瑞環、朱鎔基、李長春等卸任常委的新書發布會都選擇在人民大會堂舉辦,根據媒體公開報道,盡管卸任領導人希望保持低調,作為出版社卻也希望為新書舉行一個隆重而又簡樸的發布會,因此在與領導人身邊的工作人員商量下,人民大會堂成為最常見的選擇。

自上世紀70年代末人民大會堂重新向公眾開放後,國家部委、行業協會、國企、外企、民營企業……越來越多的商業化活動“進駐”人民大會堂。除了多家出版社在此舉辦新書發布會,文藝演出、公司年會等多種類型的活動都曾在這裏出現。

省廳租用一天12萬到15萬

人民大會堂落成後,曾有一段時間每周對外開放一到兩次。但“文革”開始後,開放中斷。這一過程一直持續到了1978年12月底。當時有中央領導人提議,在不進行重大活動時,大會堂可以向各界群眾開放。

這一提議很快得到回應——1979年1月27日晚,中斷了15年的首都群眾春節聯歡晚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鄧穎超在晚會上宣布,人民大會堂將重新向各界群眾開放。

兩個月後,3月10日,人民大會堂東門外的警戒鐵欄杆全部拆除,7月15日,人民大會堂的萬人大會堂及部分大廳正式對外開放。

人民大會堂的商業化進程,也在此時開啟。

掌握商業活動審批大權的人民大會堂管理局(下稱“管理局”)是一個廳級單位,負責大會堂日常的運作維護。在大會堂落成之後一直歸口於中央辦公廳,2008年,改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管理。

1984年,中直機關部分下屬單位推行企業化管理改革試點,當時由中辦管理的管理局也在試點之列。

管理局向“中辦”遞交了一份“五年改革設想”,希望試行部分企業化管理,保證逐年減少行政經費,力爭5年內達到自給。當時的“中辦”主任批複:同意。

最早是一些部委、行業協會到這裏舉辦活動。隨後,國企、外企、民營企業接踵而至。

據統計數據,在商業化初始階段的1986年,人民大會堂的行政經費就已經完全實現自給自足。

迄今為止,大會堂已經開放租用的大廳有北京廳,貴州廳,甘肅廳,河南廳,重慶廳,浙江廳,湖北廳,香港廳,澳門廳,新聞發布廳,小禮堂,一層中央大廳,三樓金色大廳,萬人大禮堂,宴會廳等。

“財大氣粗”的企業一般會選擇金色大廳、中央大廳,省錢的可以選擇省廳。但即使同為省廳,因為構造不一樣,所以使用麵積也各不相同。“你在‘兩會’的時候可以注意一下,各省代表團開會時擺桌是不一樣的,有些是課堂式擺放,有些就是擺圈,”管理局工作人員說,“麵積不同,可供租用價位也不同,普通的省廳一天是12萬到15萬之間,也可以按照半天租。”但這隻是場地費用,如果要在大會堂用餐,使用其音響,投影儀等設備,費用全部另算。

介紹信要副部級及以上

“對很多公司來說,大會堂隱含著得到官方認可的意味。”奧美公關中國區總裁柯穎德曾分析說,“我們需要傳達一些重要信息時,就會租用這裏。在這裏舉辦活動能幫助加深客戶的印象,使這項活動得到廣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