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怎樣服務人民大會堂(2 / 2)

在不同的曆史階段,服務員也曾是曆史的見證人。

1971年,人民大會堂服務員王穎在一場國際招待會後按照慣例開始收拾餐桌,台布一兜,把所有東西扔到了垃圾桶裏。時任人民大會堂黨委書記的劉劍招待會後不久突然找到了服務組,詢問桌上的台簽去哪兒了。王穎回憶說,當時劉劍的表情很緊張,把大家都嚇壞了。她於是跑到位於大會堂西北小院的垃圾房,扒著垃圾一個一個找了回來,交給了劉劍。後者仔細核對完名單,確定沒有一個丟失後,才鬆了一口氣。

王穎說其中一張台簽上的名字是“Henry Alfred Kissinger”,後來才知道這位是何等人物——這次國際招待會,乃是為迎接時任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秘密訪華所辦。這在當時,是尚處於對立的中美兩國之間的最高機密。“如果名單被泄露出去,後果將難以預料。”王穎回憶說。而這一次秘密外交行動及其後續,現在已是曆史中國際關係大變革繞不開的一幕。

內部電影院也放《阿凡達》、《變形金剛》

就像對服務員的要求一樣,在人民大會堂,一切服務都被量化。

據公開資料,1949年,中共建政後的開國第一宴中有八道熱菜,四道冷菜。此後為厲行節約,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定下國宴新標準——四菜一湯。不過,這裏的菜是熱菜,冷菜和點心水果並未包括在內。

到了1984年,相關宴會規定再次修改:“總宴請時,中餐四菜一湯,西餐一般兩菜一湯,最多為三菜一湯;國宴一律不再使用茅台等烈性白酒。”這一修改一直延續至今。

林如曾參與了上百次國宴內賓接待,他解釋這一變遷過程時說,以前“搞接待是不計成本的,來的外賓都是貴客,恨不得把最好的東西端出來”。如今,則“節儉多了”,“尤其是2012年底的‘八項規定’出台後”。

他介紹,現在一頓普通國宴的規則,一般是先上一個粵菜係的例湯,然後是硬菜,煎牛排或鱈魚,然後是蔬菜,白灼芥蘭之類,最後是水果甜品,冰激淩之類。“有時候可能有人吃不飽,就會上好幾種主食。魚翅是堅決不上的,相對奢侈的就是海參了。”

雖說外界對國宴菜係頗多讚譽,但同一撥人在食堂做的菜卻讓林如痛不欲生。“菜式死板,多少年了,就那幾種。有時我們參加外事活動,覺得他們做的菜真的好吃,但一回到食堂,我真不能相信是同樣的廚師做的菜。”

與國宴菜單同步“縮水”的還有人民大會堂內部花房培養的植物。“八項規定”之後,人民大會堂幾乎去掉了一大半可有可無的綠植,隻在一些必要位置上做了保留。比如遮擋電線、話筒、閉路電視,或者是記者拍攝用的架子等。

人民大會堂三樓的小禮堂也在悄悄發生變化。此前,這裏常放映新上映的電影,不過因為偶有職工沒時間,就把贈票轉手給了朋友,朋友再轉給朋友,黃牛黨就此在人民大會堂門口出現。“這影響很差,小禮堂就幹脆不對外放映了,改成對內,在中午午休時放電影。”

和外界猜測的放電影會多少具備些政治意味不同,真實的狀況是“最近什麼火就放什麼”。“《阿凡達》上映三天我們這兒就放了,《變形金剛》也是。不要以為這是一個很政治化的屋子裏裝著一群不近人情的人。”林如說。

“到了1984年,相關宴會規定再次修改:‘總宴請時,中餐四菜一湯,西餐一般兩菜一湯,最多為三菜一湯;國宴一律不再使用茅台等烈性白酒。’這一修改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