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回溯曆史,利沃夫所在的西烏克蘭地區在上世紀40年代加入蘇聯,就是《莫洛托夫——裏賓特洛夫協定》後蘇聯占據波蘭東部的產物。與波羅的海人認為自己在協定後遭受入侵的看法相似,西烏克蘭的民族主義者也認為,蘇聯“非法進入了這個地區”。比起東部和南部的烏克蘭人,西烏克蘭人更傾向於認為蘇聯是由“莫斯科人”所統治的,是其本土文化的大敵。
也因為西烏克蘭在曆史上不曾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其人口構成中,烏克蘭裔占到絕大多數,許多人是希臘天主教會和烏克蘭獨立東正教會的成員。
在這裏,如果向當地人用俄語提問,得到的回答一定是烏克蘭語。占據烏克蘭東部城市的那些紅磚砌成的蘇聯式建築在這裏幾乎不存在,星羅棋布的新文藝複興式咖啡館讓人恍若置身於奧地利維也納。
整座城市中,烏克蘭國旗四處可見,利沃夫高地城堡懸掛的那麵尤為巨大,似乎在提醒著人們,烏克蘭人才是真正的主人。
現年34歲的電氣工程師博赫丹·庫什裏克去年在利沃夫開辦了自己的公司,他認為 “政府已經讓一群騙子和無賴統治了多年。現在,是時候讓年輕人上位從政。新人們需要盡快在全國設立西方準則。這是我們唯一的前進方向,否則,我們就隻能任俄羅斯揉搓拿捏”。
2004年“橙色革命”時期,他是尤先科和季莫申科的擁躉,還曾去過基輔的獨立廣場。據《華盛頓郵報》報道,2004年和2014年的這兩次反政府遊行示威中,利沃夫共有76萬人參與。
但蘇聯同樣在這裏留下了遺產。
1950年代開始,為促進軍隊的建設發展,蘇聯集中精力培養世界級的工程師,並斥巨資補貼各個高等學府。利沃夫雖然麵積不大,卻是教育資源最為集中的烏克蘭地區之一,一共擁有23所高等教育機構。
因高等教育突出,如今的利沃夫以培養信息技術和工程人才聞名於烏克蘭和其他曾經的蘇聯加盟共和國。
左右為難
當烏克蘭西部居民迫切希望與歐盟建立更緊密的聯係,並且指控亞努科維奇不過是克裏姆林宮的傀儡時,作為亞努科維奇政權根基的東部地區,卻傾向於與俄羅斯保持傳統關係。
利沃夫的安德烈在為本地區“脫離烏克蘭亞努科維奇政府的統治”慶祝之時,一個和他同名的年輕人則站在克裏米亞首府辛菲羅波爾的一個廣場上,為克裏米亞“回歸俄羅斯”呼喊口號。
他頭纏橘黃黑色相間的色帶,佩戴著一枚同款徽章。這一設計受到了俄羅斯軍隊聖喬治色帶的啟發,而聖喬治色帶與二戰中蘇聯紅軍對納粹的勝利有關。
“我們是俄羅斯裔,我們應該加入俄羅斯,那裏是我們的曆史家園,”在“俄羅斯,俄羅斯”和“克裏米亞站起來”的口號聲中,克裏米亞的安德烈說,“我們從沒覺得自己是烏克蘭的一部分,基輔的新政權也不能代表我們。更嚴重的是,他們對我們是一種威脅。”在2月底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42%的克裏米亞居民希望烏克蘭與俄羅斯合並。
在這個黑海邊的半島上,生活著許多俄羅斯裔居民。而他們占主體的克裏米亞直到1954年才成為烏克蘭的一部分——為了紀念《佩列亞斯拉夫協議》簽訂300周年,在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的主導下,俄羅斯將克裏米亞的管轄權交給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盡管在流放韃靼人之後很多俄羅斯人占了克裏米亞人口的多數。
克裏米亞與俄羅斯的聯係,早自18世紀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俄羅斯帝國時就開始了。後來,蘇聯黑海艦隊也以此為基地,因而其居民中,很大一部分是現役或退役的蘇聯軍人。
1989年,克裏米亞的分離主義運動開始,但未成氣候,被打壓下去。不過,兩年後,烏克蘭當局在1991年2月賦予克裏米亞自治地位。
其後,蘇聯解體,烏克蘭舉行獨立公投,克裏米亞人投票讚同烏克蘭獨立的隻有54%,勉強過半。此時開始,克裏米亞分離主義者重新呼籲當地人奮起獨立,而加入俄羅斯的聲音也愈發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