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我隻要覺得是正確的會永遠堅持
文化
作者:易小荷
包間小得不能再小了,五六個人就足夠塞滿了每個縫隙,沒有窗戶,空氣紋絲不動。3月1日,三大門戶網站同步推出崔永元赴美國拍攝的轉基因紀錄片,截至3月8日,該條相關新浪微博收到兩萬條讚,轉發兩萬,評論過萬,隨後崔永元在兩會期間提出的追問農業部關於“轉基因農作物泛濫種植”的提案更像是激起千層浪……此刻崔永元坐在這個小房間,以被簇擁的姿態麵向房門。位於奧體中心某座公寓的這間茶館,名不見經傳到一個客人都沒有,身邊的朋友每三五分鍾就笑成一團,隻有助手的手機不斷響起,各種采訪的請求此起彼伏時,短暫的沉默才提醒眾人,這間位於奧體中心的茶館包間隻是一葉暫時遠離汪洋大海的扁舟。
中等個頭,51歲的崔永元像是兩個分身,一個作為那個被大眾所熟知的國民主持人,年年月月陪伴在電視屏幕裏,溫和謙遜,是鄰家大叔;另外一個相當陌生,當他自這一年浮出水麵,時時和大眾不那麼熟悉的“轉基因”這樣的科普詞彙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呈現出似乎不同的形態:高調、堅決、犀利。
2013年9月7日,方舟子發起活動鼓勵網友品嚐轉基因玉米,方舟子聲稱“應當創造條件讓國人可以天天吃轉基因食品”。對此,崔永元回應:轉基因食品,你可以選擇吃,我可以選擇不吃。你可以說你懂“科學”,我有理由有權利質疑你懂的“科學”到底科學不科學。
隨後崔和方在網上展開了長達六個月的關於轉基因的論戰。
崔永元的關於轉基因的評論在互聯網上受到了相當一部分人的嘲笑。有人說他“科盲”、“文傻”,一篇財經網的專欄文章《小崔考察轉基因哪裏出了問題?》流傳甚廣,“崔沒有能成功證明轉基因‘危害’。他隻是證明了一個聰明人在采用了錯誤方法論後,能夠在謬誤的道路上走多遠。隻是證明了當你的目標是北方,你向南出發能走多遠?”
在這些人眼裏,崔永元是一個完全不懂得科學體係的落伍者,一個挑戰大風車的堂吉訶德。
從大眾追隨者到“少數派”
崔永元做《小崔說事》的時候,他的節目期期都盤踞收視率排行榜前三名的時候。崔永元的口語風格和央視大多數主持人的“文工團腔”形成鮮明的對比。央視逝世的著名製片人,紀錄片之父陳虻曾經說過,他最推崇的主持人,是擁有“坐標係”的:我覺得崔永元永遠不用著急,因為目前中國沒有一個主持人能超過崔永元。他是對於任何一個事物,有自己的價值觀,有自己識別的方法,有自己表達的特性,所以決定了他叫崔永元。
想琢磨出一個人在體製中到底能走多遠,是一件極其具有風險的事情。但是崔永元似乎並未刻意去尋找那條底線。對很多人來講,可以沉默、明哲保身,可以去做擺弄花草、逗弄寵物,世界如此融洽,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過,可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日子不該是這樣過的。
早在2002年,崔永元就炮轟過“電視庸俗化”,接下來的數年間,他曾經炮轟過超女,炮轟央視某些主持人,曾經就“限製私家車治理霧霾”提起過質疑。2012年6月11日,崔永元發出一條微博怒斥湖南省教育廳,“崔永元公益基金第六期鄉村教師培訓8月培訓100名湖南鄉村教師。為此,湖南省教育廳回複:不反對、不支持、不參與。我們非常憤怒,在此正式評價湖南省教育廳:不努力、不作為、不要臉!”此微博發出後,網友的評論很快達到數萬條。
他的一位前同事說:“崔是比較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喜歡就公眾利益發表評論,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有時候也會言多必失。說得不一定對,但他還是會執著地按著自己的既定經驗,就像在節目裏麵,即使說錯一兩個地方,可以靠十句八句地補回來。”
這個體製內明顯的“少數派”曾經是個大眾追隨者。崔永元的父親是工程兵,他的童年是在工程兵大院度過的,小的時候搬了14次家,都是在北京附近的山溝溝,大院裏的孩子全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這使得崔永元從小到大完全沒有任何的“階級”觀念,不清楚人與人之間的區別。這種天然的親和力,也許就是維持他幾十年電視魅力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