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派葉青:一個“另類”代表的緊迫感
社會
作者:閔傑
如果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幾個重要節點的話,對葉青來說,2003年肯定算一個。
2003年2月,葉青被選為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同年5月,出任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從2003年到2013年,葉青當了十年的廳官,也當了十年的全國人大代表。
十年的代表生涯,讓葉青感觸頗深:一些看似沒有可能的提議,在年複一年的堅持下終於得到了響應和反饋,而還有一些本該早就完成的任務,卻因為種種原由而留下了深深的遺憾。
“很想再做5年(代表),因為中國很多的改革問題,需要有人去推進。”葉青說,自己很欣賞喬布斯的一句話是“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而人大代表的經曆讓他更加具有一種旁人沒有的緊迫感,“我就發誓,一定要改變”。
成為代表的三次機遇
1991年以前,葉青隻是武漢中南財經大學的一名普通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財政學。從1986年碩士畢業留校後,葉青的人生軌跡和生活半徑一直圍繞著這片安靜的校園。
1991年,葉青加入了民主促進會。新的身份激活了他性格中活躍的另一麵。以前雖然身在校園,但葉青一直是個有強烈“表達欲”的人。此前釋放的平台是在校園的講台,現在有了新的陣地。
每次隻要黨派內部有活動,無論是調研、寫材料,還是參加各種會議、提建議,葉青都是相當積極的那一個,“這個很重要,每次能出色完成,才會給黨派領導留下深刻印象,有新的事情才會想到你。”
在葉青看來,這段經曆對來他來說,是個實踐、探索和轉換角色的過程,“有了這段經曆,才會有後麵的機會。”
下一個機會出現在1998年。“當時武昌區政協到學校去要人,挑選一位區政協常委”,葉青回憶,當時學校統戰部領導找他談話,幫助他分析“形勢”,“學校的意思很清楚,我當時隻是一個副教授,要當全國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應該都不可能,問我是否願意去任區政協常委,我當然很願意。”
雖然隻是最基層的“區政協常委”,但絲毫不影響葉青的參政熱情。1998年,葉青第一次以黨派身份到北京參加全國工會十三大,聽了時任總理朱 基的一場經濟形勢報告。回到武漢後,他結合報告和自己的思考,在武昌區的幹部大會上搞了一次專題講座。這次講座讓葉青進入了很多當地幹部的視野,認為他“水平很高”。
此後的幾年,葉青的“政治生活”開始進入上升通道。1999年,隻擔任了一年常委的葉青開始擔任武昌區政協副主席,一直到2008年期滿卸任。2001年又被增選為湖北省人大常委,2002年被推選為民主促進會的2名全國人大代表候選人之一。
“黨派跟我說作為候選人的時候,我自己就覺得沒什麼問題”,葉青說,自信來自兩個方麵:一是客觀上說,黨派推出的候選人,獲得通過的幾率很大,二是對自己的能力和影響力有自信,“當時經常參加一些會議,在經濟分析這一塊有一定知名度。又擔任了兩年省人大常委,很多省人大代表都知道我的名字。”
在接下來的2003年選舉中,葉青果然不負眾望,當選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次當選很突然,也很驚喜。”一直努力為改革發聲的葉青,終於有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平台。2008年,葉青第二次當選,經過了5年的曆練,他自信了很多,而他想要完成的任務也更多。
為“公車”上書
回顧十年人大代表經曆,“公車改革”仍然是葉青最亮眼的標簽,成為“符號化”的代言人。他將這一製度從邊緣話題帶入熱議的公眾話題,並推向國家決策層成為改革議題。對他本人來說,在將他推向人生小高潮的同時,也品嚐到了種種無奈。
2003年到湖北省統計局當副局長的第一天,他就“炒掉”專職司機,向領導要求進行一個人的公車改革:“自開私車”“市內補助500元/月(後來因為油價上漲漲到1000元)”“出差(出本市)實報實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