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主黨派葉青:一個“另類”代表的緊迫感(2 / 2)

當選人大代表的第二年,他就開始提交關於“公車改革”的建議。從這時起,葉青開始利用各種媒體平台宣傳他的“車改方案”。他或許自己也沒想到,從一個建議,上升為被國家決策層采納,需要堅持八年。

初期的車改建議沒有引起關注,葉青很快想通了,“那時候關注車改的委員和代表畢竟比較少。”第二年,充分準備,加上自己的車改試驗也初具雛形,在自己堅持的同時,聯合了其他4位代表和委員,共提交了5份車改建議。

但一些部門的回複卻讓他體會到這樣的改革要獲得廣泛的支持並不容易。和所有堅持的人一樣,葉青經曆了足夠多的挫敗和漫長的等待。他的“車改方案”並沒有一呼百應,呼籲了9年多,他所在的單位裏隻有一個助理巡視員學習他不用公車。

甚至這也成為他和上級領導之間談話的“敏感地帶”,“我們在一起盡量回避談車改的問題,他們不反對就是支持。”

堅持8年,曙光終於出現。2011年3月5日,是葉青最興奮的一天,“公車改革”終於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年,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規範公務用車配備管理並積極推進公務用車製度改革”。

“我這十年人大代表的經曆,得罪的人一年比一年多”,葉青笑稱。

2013年,葉青卸任了人大代表,但他卻絲毫沒有減弱對兩會的關注:“如果今年我還是代表,我還會提一個建議,‘整治中國的公館現象’”,雖然已經不是人大代表了,但全國“兩會”臨近,葉青還是不由自主地要操心。

在葉青看來,這是一個比公車改革更有含金量的建議,“相比之下,公車改革改的是小錢,整治公館才是大頭。”

用學者的觀念改變官場

葉青是學“財政學”出身,總對一些現象感到痛心,“下雨的時候,去開會,看到領導的司機開著空調在車裏睡覺,我就很痛苦;會場本來可以很簡樸,但被布置的很排場,我也很痛苦,因為浪費的都是百姓的錢。”

痛心之後,葉青選擇用各種身份和方式去推動改變的發生,比如,“用人大代表的身份提建議,用官員的身份做示範。”他很佩服馬雲,因為馬雲已經改變了中國的商業業態,“我能不能改變中國的官場業態?”

但是,改變官場,談何容易。10年人大代表的呼籲,11年副局長的身體力行,葉青發現,自己依然是個“另類”,“前幾年媒體說我是另類,是最有個性的官員,我還不太理解,現在已經越來越有感觸了。”

在開“兩會”期間,他已經準備好了各種資料,準備在會上“火力全開”。兩會時,他經常要忙到夜裏兩三點,翻閱各種報刊雜誌,接待各路媒體采訪和約稿。兩會後,他要返回湖北舉辦30多場講座,一直講到4月中旬。這樣的行為在講究“低調”行事的官場中並不多見。

對於一些代表不愛討論,也不接受采訪的做法,他有些無奈,在葉青看來,兩會的意義絕不是平時不見的人“走動走動”。它是意願表達的集中時段,平時的積累都要在這時候爆發出來,“這個時候不說,兩會後再說就沒人聽了”。

2006年兩會期間,人民網邀請了15名代表委員開通博客,一直堅持到今天的,隻有葉青一個人。他的微博也被視為“官員微博”的典型,他現在同時打理著新浪、搜狐、網易、騰訊等八個微博平台。

在現實中,葉青的一個另類的舉動是和自行車“較勁”。在葉青並不算寬敞的辦公室裏,總是擺著一輛小輪車,這他實踐自己“3510”主張的工具:3公裏走路,5公裏騎車,10公裏自己開車或坐公交。

他絲毫不介意這種舉動會讓同事或領導有什麼看法,相反就是要通過這種“行為藝術”來推動車改,“我已經足夠另類了,這又算什麼呢?”

(杜賢慧薦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