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韓國當首任大使
往事
作者:張庭延
我於1992年9月出任中國首任駐韓國大使,至1998年8月離任,在漢城(今首爾)工作近6年。這6年,中韓關係結束了長期隔絕的狀態,掀開了新的一頁。
受命出任中國首任駐韓大使
自1958年,我從北京大學東語係朝鮮語專業畢業進入外交部後,一直和朝鮮半島事務打交道,除在外交部亞洲司工作外,曾三次到中國駐朝鮮大使館工作,先後任隨員、三秘、二秘、參讚,最後離開平壤是1989年。在那裏,我結識了不少朋友,也習慣了那裏的生活和工作。但現在我要去的是朝鮮半島的另一邊,它與半島北方曾長期處於敵視狀態,並與我國台灣有過近40年的“外交關係”,這對我來說,不能不是一個考驗。
截至1980年,由於朝鮮戰爭的原因,中國和韓國之間沒有任何來往。雙方不僅沒有外交關係,而且外交官之間在外交場合不握手、不交談,沒有外交文書來往,完全處於一種互不承認的狀態。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國家工作重心開始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並全麵推行改革開放政策,我國對外活動日益增加,國際交往迅速擴大。
1992年3月,錢其琛國務委員兼外長在全國人大會議期間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在回答關於中國與韓國關係問題時,稱中國與韓國建交沒有時間表。這實際上是一個信號。4月中旬,韓國外務長官李相玉來北京出席亞太經社會第48屆年會,錢其琛會見了他,雙方商定就兩國關係問題進行接觸。
經過在北京和漢城舉行的幾輪秘密磋商,克服了障礙,達成了協議。韓方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國支持朝鮮半島南北雙方通過對話和協商實現和平統一。經過雙方首席代表草簽,8月24日,錢其琛外長和李相玉外務長官在釣魚台國賓館正式簽署建交公報。
9月5日,楊尚昆主席發布命令,任命我為中國首任駐韓國大使。
9月12日,我起程赴漢城履新。當時兩國剛剛建交,尚未開辟班機航線,去漢城隻能繞道香港或東京。我選擇了香港這條稍近一點的路線。
從香港到漢城,又飛行了近3個小時,傍晚時分,飛機平穩地降落在金浦機場。機場休息室已擠滿記者,我剛走進去就被圍了起來,有的忙著拍照,有的迫不及待地提問。對此我雖有思想準備,但沒想到來得這麼快。次日,幾乎各報均登載了我到達的消息和有關內容。
當晚,我在漢城市內梨泰院區一處建築落腳。這是一幢二層小樓,樓前有一小小的庭院,綠草如茵,側麵還有一個小遊泳池。1991年4月,中國貿促會駐漢城代表處租下這幢房子,首席代表徐大有就曾住在這裏。中韓建交後三天,即1992年8月27日,中國駐韓國使館舉行開館儀式,五星紅旗就在這個院中升起。現在,這裏成了我的臨時官邸。
第一次國慶招待會賓客如雲
1992年9月15日天氣分外晴朗。我遞交國書的時間定在上午11時。10時許,韓方派禮賓車來官邸接我。10時半,我乘坐的禮賓車到達外務部,同前一天拜會過的儀典長張暄燮簡單交談遞交國書的程序後,即同車去青瓦台總統府。
這裏還有一個小插曲,就是遞交國書的服裝問題。按韓方禮賓規定,大使及陪同的外交官應穿燕尾服,以示莊重。可我們沒有,做也來不及,更主要的是中國外交官還不興穿。韓方答應給我們借,我們覺得不合適,也沒有同意。最後決定穿民族服裝中山裝,我是帶著深色中山裝去漢城的。
11時整,遞交國書儀式開始。我隨著禮賓官走入一間大廳,盧泰愚總統正站在大廳中央等待,我緩步向前,雙手向他遞交了國書。
9月20日我返回北京,準備迎接盧泰愚總統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