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
中國新聞社,簡稱中新社。一九五二年九月十四日在北京成立。這是一家由新聞界著名人士發起創立、專門為海外和港、澳、台華文傳播媒介服務的新聞通訊社。
中新社的任務是高舉和平統一、振興中華的旗幟,積極、熱情地向海外華僑、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外籍華人,報道中國有關的方針政策、各方麵的進步、發展與成就,同時也報道中國在向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使他們對社會主義中國有正確的認識,支持中國的統一大業和四化建設。通過報道,促進他們自身的團結,使海外華僑和住在國人民友好相處。
中新社的業務機構。總社設有總編室、國內新聞部、港台海外部、專稿部、攝影部、體育組、研究部和電影聲像部;在國內,設有廣東、福建、上海、廣西、海南5個分社:在北京、天津、江蘇、浙江、江西、山東、遼寧、陝西、雲南、四川、湖北、安徽、新疆等10多個省、自治區、市設有記者站;在香港、澳門地區,設有香港分社和澳門記者站;國外,在美國、日本、法國、澳大利亞首都設有分社,在紐約、曼穀、馬尼拉有出稿代理機構。
經過多年的經營,中新社已成為一家為海外華僑、港澳同胞、台灣同胞和外籍華人服務的綜合性新聞、文化事業單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九八二年關於全世界174家通訊社的五級統計中被列為B級。
據一九九一年底的不完全統計,海外有華文報刊330多家,分布在28個國家和地區。此外,香港、澳門報道時事政治新聞的日報、廣播電台有數十家,它們都是中新社服務對象。
在八十年代,中新社每天發新聞電訊稿30篇左右,約1.3萬字。九十年代有所增加。一九九一年,共發新聞電訊1.2萬多篇,600多萬字,無論發稿篇數和字數,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數量。通過文字傳真或其他方式接收、采用這些稿件的,有13個國家和港澳台地區的108家新聞機構。同時,每天在北京和香港出版《中國新聞》刊物。
對台宣傳是中新社的重點和特色之一。從五十年代起就已開展這項工作,而從一九八七年開始,隨著海峽兩岸形勢的變化,中新社的對台宣傳進入了一個新的空前繁榮的時期。除了在報道內容上與前有所不同,報道麵更加廣闊以外,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麵。一是中新社的新聞電訊稿直接進入台灣島內,台灣報刊的采用量顯著增加。據一九九一年的統計,已有13家台灣報刊和包括中央社在內的兩家通訊社,訂了中新社的稿件。有11家傳媒訂了中新社的傳真線路,中新社的文字傳真每天可直發台灣報刊。一九八八年,台灣《中國時報》和《聯合報》采用中新社的新聞稿達1200篇以上。一九九一年已逾2000篇。台灣《環球日報》,曾出現一天刊登37篇中新社稿件的情況。二是對台言論稿顯著加強,一九九一年共發稿100多篇。這些言論稿,說理性強,富有前瞻性,準確而又平和地闡述了中央關於對台的方針政策,因而在台灣及港澳、海外引起極大關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顯示了中新社在對台宣傳中的獨特作用。
一九九一年八月,中新社記者郭偉鋒和新華社記者範麗青,首途赴台,進行為期十二天的采訪活動。這是大陸新聞界突破四十二年來台灣當局設置的人為障礙,首次進入台灣采訪,開創了大陸記者赴台采訪的先河。這件事本身和兩位記者在台灣的表現,以及他們所作的新聞報道,引起了國際輿論界和海外華人的普遍關注。
經濟建設是中國國家工作的中心,也是中新社對外報道的中心。在五六十年代,報道經濟建設的稿件約占新聞稿的三分之一。自改革開放以後,不僅發稿量有所增加,在報道的深度和廣度上,也有新的拓展。進入九十年代,每年所發經濟稿,占到發稿總數的40%左右。舉凡有關改革開放政策的頒布,重要措施的出台,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的開發、建設,五年計劃的製定、實施及成就,以及內地省市經濟改革與開放的動向,中新社都作了全麵、充分的報道。每年全國人大、全國政協會議期間和國慶、元旦等重大節日,都要集中發一批報道中國經濟建設成就的稿件。
中新社的經濟報道,不僅做到充分、及時,而且針對海外讀者的需求和某些疑慮,加強了評述性稿件和分析性稿件的撰寫。這些稿件,內容充實,說理平和,既充分肯定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又實事求是地對存在困難加以闡述和分析,並說明這些困難可以克服的道理,從而使海外讀者更好地正確理解中國的經濟政策,正確評估中國的經濟形勢。一九九一年,在報道“七五”計劃的成就時,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權威性材料,采用夾敘夾議的手法,把許多枯燥的數字融彙在說理、敘事之中,使稿件通俗易懂,受到海外讀者的普遍歡迎。中新社還經常訪問一些有關部門負責人和經濟學家,請他們就有關經濟政策和某一時期的經濟形勢發表談話,使它的經濟報道更具有權威性。
除新聞電訊稿外,中新社每月還發各種專電、專稿、專欄稿、專刊副刊稿300篇左右,約30萬字,向港澳和海外華文報刊提供《大陸報刊文選》約50篇。
中新社香港分社於一九九一年試發英文稿,平均每月發稿為180篇,近6萬字,已有29家訂戶。
中新社每月發新聞照片500幅,其中一部分通過傳真發稿,並向畫報提供彩色圖片和編印展覽圖片。
中新社的電影聲像產品,在港澳地區和海外廣泛發行。
中新社還編輯出版業務刊物《對外報道》,每月一期,公開發行。
創辦中新社,最初是為了適應海外華僑和海外華文報刊的要求。換言之,中新社的誕生,是和中國有數以千萬計的華僑旅居海外這一曆史事實分不開的。
中國人移居海外,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之際就已開始,而以明、清兩代為最多,到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海外華僑約有2000多萬人,其中絕大多數旅居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廣大華僑長期飄泊海外,寄人籬下,他們自歎為“海外孤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海外華僑歡欣鼓舞,熱烈歡呼“海外孤兒有了娘”。他們心向祖國,迫切要求了解祖國的各項方針政策和建設成就,了解祖國各方麵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包括與他們切身利益休戚相關的僑務政策和僑鄉建設成就。在這樣的形勢下,成立一個專門向海外華僑報道祖國情況的通訊社,就十分必要。
再從海外華文報刊發展的趨勢來看,也是如此。華僑素有辦報的傳統。早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即公元一八五四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就出現了一份以華僑為讀者對象的刊物《金山日新錄》。此後,在一些華僑聚居的國家和地區,陸續出現了許多華文報刊。到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海外華文報刊已增至97家。但是,由於曆史和現實的諸多因素,這些華文報刊,大多數不能正確報道新中國的情況,因而在華僑中造成混亂;少數華文報刊雖有正確介紹祖國情況之心,但缺乏中國新聞的直接來源,抄收當時國內通訊社的英文電訊,又存在著政治上和技術上的困難;因此,很有必要成立一家直接向海外華文報刊提供稿件的通訊社。
根據上述兩方麵的情況,新聞界一些著名人士發起創立了中國新聞社,以便正確、全麵、及時地向海外華僑報道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
中新社成立之初,其服務對象就是海外華僑。它的人員構成、部門設置,以至報道內容,都帶有濃厚的“僑”字色彩。
當時,中新社的采編人員,主要來自三方麵,一是來自解放區,來自新四軍、八路軍的新聞戰士,如長期擔任中新社副社長、主持日常工作的張帆,先後擔任過總編輯、副社長職務的吳江等人,一是來自長期在國民黨統治區工作的進步報人,如擔任過副社長的陸慧年;還有一部分,就是來自海外的華僑報人,其中有來自新加坡的洪絲絲、張楚琨、朱奇卓,來自印度尼西亞的鄭楚雲、王紀元、林望中,來自馬來西亞的林芳聲、方圖、彭友真、黃葉生,來自越南的張式,來自泰國的王德海,來自緬甸的徐曰琮,等等。這些華僑報人,有的是當地某家華文報刊的主筆、總主筆,有的是某家華文報刊的社論撰稿人。他們熟悉當地華僑、華人的心態,又具有豐富的華文報刊工作經驗,在中新社的報道工作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而在一家隻有三四百人的新聞單位,聚集如此眾多的著名華僑報人,在國內是僅有的。
在機構設置上,中新社總社先有僑鄉組,後來發展為華僑部、港台海外部,負責采編有關港台和僑務、僑鄉的新聞。在國內各分社、記者站中,廣東、福建兩個主要僑鄉的分社,一向規模最大、人數最多。一九八八年五月,海南省剛剛成立,中新社的海南記者站即升格為海南分社。
中新社由中新社理事會領導,實行社長、總編輯負責製。“文化大革命”前,金仲華任社長,藍鈺、張帆、吳江先後任總編輯,一九七八年八月起,林修德任社長,張帆任總編輯;一九八四年十月起,王士穀任社長兼總編輯;一九八六年王瑾希任總編輯;一九八八年四月起,諸有鈞任社長,王瑾希任副社長兼總編輯。一九九○年七月以後,諸有鈞兼任總編輯,馬善春任副社長。
截至一九九一年底,中新社有幹部、職工460多人,其中采編人員220多人,有高級編輯、高級記者6人,主任編輯、主任記者37人,記者、編輯100人。
在報道內容上,僑鄉、僑務的報道是中新社宣傳報道的重點和特色之一。在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關於僑鄉、僑務報道的發稿量,與政治外事、經濟文化建設報道並列,各占三分之一。一九七八年中新社恢複機構和業務以後,僑鄉、僑務的報道進一步得到加強。
其他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報道,其題材的取舍、角度的選擇,以至具體的寫作方法、詞語的運用,也都是根據海外華僑的關心程度和接受能力而決定的。
中國新聞社在一九五二年成立時,隻有工作人員47人,機構隻有一個華僑廣播編輯部,設有“中國新聞廣播電台”,於十月一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周年之際,正式開始播發口語紀錄新聞。當時是向香港、雅加達、吉隆坡、加爾各答、仰光、西貢、檀香山和墨爾本8個定點地區廣播,每天播發5000字。三天之後,即從十月四日起,印度尼西亞、緬甸、泰國和香港的華文報刊,即陸續刊登中新社播發的新聞。與此同時,中新社每周向海外華文報刊航寄一次通訊稿。
後來,隨著形勢的發展和中新社業務的開展,陸續增設了第一專稿部、第二專稿部、攝影部、電影隊、報刊研究室、資料室等業務部門,並成立了總編室。同時,在香港和廣東、福建、上海、廣西、雲南等省市設立了分社或記者站,組織機構逐步完善,工作人員增加到300多人。所發稿件,不僅有新聞、通訊、專稿、圖片,還有章回小說、文藝作品、文摘等等。每天發稿最多達7萬多字。圖片稿除新聞圖片外,還向海外華文報刊提供風光圖片。以中新社記者、著名攝影家薛子江為主拍攝的風光圖片,一度成為香港兩家大型畫報的主要稿件來源。中新社電影隊當時隻有十幾名工作人員,幾年內,協助香港和海外華僑電影機構,攝製了30多部風光片、紀錄片和地方戲曲片。這些影片,在藝術上勇於創新,解說詞優美生動,在海外華僑中贏得較高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