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的報道麵不斷擴大,不僅大量報道國內建設和各項成就,而且開始報道與中國有關的國際新聞。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某些國家掀起反華浪潮,中新社配合中國的外交活動,維護華僑的正當權益,發了大量稿件,並且編輯出版了有關文件資料。
國務院副總理陳毅在一次出訪東南亞國家時,從當地華文報紙上讀到許多中新社所發的新聞,他高興地說:“不到國外,就看不到中國新聞社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新社受到嚴重的幹擾和破壞,國內外分支機構大部撤銷,人員星散,業務大為減縮,隻保留了口語廣播新聞,內容大多照抄國內報刊。後來發稿方式改為專線模寫,隻有香港能夠收到,然後再航寄海外華文報刊。
從一九七八年起,中新社開始恢複原有機構和業務,進入了一個新的、更大的發展階段,這表現在許多方麵。
在機構設置上,總社先後設立了華僑部和港台海外部,以加強對港台和僑鄉僑務的報道。同時,成立了體育組。在國內10多個省市設立了記者站。在港澳地區和國外,除恢複和加強了香港分社、日本分社外,還在美洲、歐洲、亞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分支機構、派駐記者,或設立出稿代理機構,從而加強了發稿工作,加強了與海外華文報刊的聯係。
在發稿手段上,已從口語廣播、模寫廣播發展到文字傳真、圖片傳真,稿件的傳播可以更迅速、更準確。一九八七年,新的業務技術大樓主樓建成後,建立了以北京——紐約——香港為主幹的電訊傳真網絡,並有印刷照排設備,技術設施逐步完善,新聞傳遞手段進一步現代化。
新的、更大的發展,更集中地表現在新聞報道業務的開展上。首先,中新社進一步擴大報道麵,尤其是加強了重大題材的報道。過去,中新社比較偏重於僑鄉一草一木的報道,對於國內的一些重要會議、重大事件,大都編發國內報刊的材料。後來,隨著形勢的發展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海外讀者不僅關心自己家鄉的變化,而且更關心中國的安定團結,改革、開放的進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適應海外讀者的要求,一九八七年以來,中新社大力加強了這些重大題材的報道,舉凡重要會議,如中共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政協會議的召開,國家重要法律和重大政策的頒布,中共和國家領導人的出訪,中新社都爭取派記者采訪報道。一九八七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代表大會期間,中新社有3名記者采訪,共發新聞、通訊123篇,采用率高達98%;同時還發出一批專電、專稿和圖片。這些稿件,受到香港和海外華文報刊的普遍歡迎,好幾家報紙來電來函表示感謝。中新社在重大題材的報道方麵,及時、充分又有特色,海外華文報刊反映:從中新社的報道中,可以感受到中國前進的脈搏。
此外,中新社在港台新聞和僑鄉僑務的報道方麵、專稿工作方麵、圖片報道方麵、體育報道方麵,也都有顯著的加強。
其次,是供稿對象的麵逐漸擴大。海外華文報刊分布在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它們的政治環境、經濟狀況、報紙風格和讀者對象各不相同,因而對中新社供稿的要求也互有差異。進入八十年代以後,中新社努力擴大報道題材,改進寫作手法,以適應各種海外華文報刊的不同要求,越來越多的海外華文報刊采用中新社的稿件;從一九八八年一月份起,台灣的報紙也開始刊登中新社電訊稿,有的報刊還為中新社稿件開辟了專版、專欄。
一九五二年中新社成立時,是以海外華僑為服務對象,當時確定中新社的報道方針是愛國主義的方針。因為當時海外華僑麵臨的首要問題,是加強自身的大團結,擴大和鞏固愛國統一戰線。凡屬愛國的華僑(甚至不愛國但不反對愛國的)都包括在愛國統一戰線之內。中新社報道的目的之一,就是促進海外華僑愛國統一戰線的建立和鞏固。
愛國主義報道方針的內容十分豐富,“上下五千年,縱橫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全都包括在內。具體報道內容,又可分為“核心部分”和“廣闊部分”。愛國主義報道的“核心部分”,是報道中國的現狀,報道中國當前的發展,報道中國的各項政策措施。而中國的山川名勝、文物古跡、民情風俗、文化傳統、人民生活等等,則屬於“廣闊部分”的範疇。中新社的報道中,屬於“核心部分”的稿件,是經常的、大量的、占主導地位的。但是,“廣闊部分”的報道也予以應有的重視。因為這方麵的報道,有時能為更多的具有不同政治傾向的海外華文報刊所接受,在海外讀者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六十年代初的經濟困難時期,“廣闊部分”的報道曾一度被提高到更為重要的位置,在發稿數量上超過了“核心部分”而居於前列。
時間過去了四十多年,國內和國際形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新社的服務對象也已擴大了範圍,尤其是大多數海外華僑已經入了當地國籍,成為外籍華人。
根據中國的國籍法,入了外國籍,就不再是中國僑民,而是外國的公民。他們不再承擔中國公民所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中國也不能像對待華僑那樣要求他們。但是由於他們具有中華民族的血統,有的還是出生於中國,對中國的故鄉懷有深厚的感情,關心中國各方麵的進步與發展,希望中國和平統一,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因此,在明確他們是外國公民、與華僑不同這一界限的前提下,還要與他們保持聯係,增進情誼。中新社作為對包括外籍華人在內的海外四種人進行宣傳報道的通訊社,根據中國對外宣傳的總方針和海外讀者的實際情況,以民間通訊社的風格和特色,積極開展宣傳報道工作。這就是,堅持以正麵報道為主,全麵、客觀、準確地報道中國,以團結和影響最大多數的海外華僑和外籍華人等讀者。
新聞報道的基本經驗和特色——
一、麵向海外讀者的大多數
中新社的讀者對象,人數眾多,分布的地區廣。到九十年代,全世界有華僑、華人3000萬。加上香港澳門同胞500多萬、台灣同胞1700多萬,總共約5000萬人。其中華僑、華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幾十個國家和地區,這些海外讀者,同各方麵有著廣泛的聯係。其影響所及,超出他們本身人數的若幹倍。同時,他們之中有許多專門人才,有學識淵博的科學家,也有富有管理經驗的企業家,可以對中國的和平統一和四化建設作出很大貢獻。他們長期生活在不同的社會環境,有著各自不同的經曆,因而在政治見解和思想認識上互不相同,對中新社的報道,也有不同的要求。中新社的基本原則是,麵向海外讀者的大多數,而不是隻照顧少數人的接受能力和閱讀習慣。
麵向海外讀者的大多數,就要研究、了解大多數海外讀者的要求和心態。在某個時期內,他們最關心、最希望了解中國的哪些事情,在哪些問題上有哪些疑慮。然後進行有針對性的報道。在五十年代,旅居海外多年的老華僑較多,他們最關心的是祖國和家鄉的變化。那時,中新社在報道國家大事的同時,比較注意僑鄉一草一木的報道。這些報道,既可滿足和慰籍許多老華僑的思鄉之情,也可從僑鄉建設這一側麵,反映祖國各項建設事業的發展和成就。到了八十年代,包括老華僑在內的海外讀者,已不滿足於對僑鄉一草一木的了解,而希望知道當前中國的政治、經濟形勢和發展前景。因此,中新社加強了對國內重大問題的報道。每隔一個時期,中新社都要做一些有關政治、經濟形勢的綜述。在僑鄉地區,也加強了對當地重大題材的報道。
麵向海外讀者的大多數,並不是忽視某些海外華文報刊(他們各自代表著一部分讀者)的特殊要求,相反,是盡量予以滿足的。一般說來,美國和泰國的華文報刊,比較關注有關廣東省的報道,而菲律賓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文報刊,則比較歡迎有關福建省的報道。在有關廣東省的報道中,美國華文報刊較多地刊登報道有關中山、台山、開平、恩平等縣市的稿件,而泰國華文報刊則偏重於對潮洲、汕頭、梅縣、海南等地區的報道。這些與當地大多數華僑、華人的祖籍所在地有關係,因而他們所注目的僑鄉地區也有區別。此外,有些華文報刊的讀者對象以知識階層為多,有些華文報刊則以工商界人士為主要服務對象。對於這些各不相同的要求,中新社曆來實行“三因”製宜,即因時製宜、因地製宜、因報製宜。“上什麼山唱什麼歌”,而不是千篇一律,不顧實際情況地照抄照搬。中新社的編輯、記者往往在動筆之前,就已確定了供稿對象,然後根據供稿對象的特點,選擇報道題材和角度,寫出適合該報的稿件。
二、注意內外有別,突出港、僑、台的特色
中新社是對海外讀者進行報道的。因此,在報道題材和內容上,既要與國內報道有所不同,又要與對純粹外國人的報道有所區別。因為華僑等海外讀者,在思想感情上與祖國、家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他們之中的許多人,還有親屬居住在中國故鄉。因此,他們對中國各方麵的情況,希望了解得更深、更廣。中新社的報道,既要注意內外有別,又要突出港、僑、台的特色。
根據內外有別的原則,有些國內大量報道的題材,中新社不一定報道。而有些國內報道不多的題材,中新社卻要大量報道。具體地說,一些生產過程、工作經驗、國內報刊從指導性出發,在某個時期可能大量地報道。而中新社報道的目的,不是指導海外讀者的工作,而是使他們對中國有正確的認識,因此對一些生產過程、工作經驗、則很少報道,甚至不報道。有些政治運動,隻在開始或結束時,簡略地報道一下它的目的和作用。
對於僑鄉、僑務的報道,中新社一向是重視的。一項僑務政策的頒布,僑務界的集會、活動,著名歸僑人士就某一問題發表的意見,歸僑英雄模範人物,僑鄉生產建設,都是中新社報道的內容。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亞洲某些國家先後製造排華事件。在這些排華浪潮中,中新社多次派記者隨接僑船出海,到邊境采訪,發出大量稿件,為旅居這些國家的華僑、華裔伸張正義,維護他們的正當權益,維護他們同這些國家人民的友誼。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新社對於落實僑務政策,如平反冤假錯案、歸還被非法擠占的華僑房屋、改善歸僑知識分子的待遇等等,做了大量報道。這些報道在海外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使他們增強了對祖國的信任感和對祖國四化建設的信心。不少華僑、華人讀了中新社關於落實僑務政策的報道後,欣喜非常,紛紛回來尋根問祖、修建祖屋、祭掃祖墓,並從人力、物力、財力上支持中國的四化建設。
隨著美國、法國等國外分社的建立,中新社加強了關於國外僑情的報道,從一九八七年五月開始,開辟了“華埠通訊”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