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3 / 3)

中國領導人出國訪問,常要會見當地的華僑、華人,向他們介紹中國的情況,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因為一些新聞單位對此往往在綜合報道中一筆帶過,而中新社則要作詳細的報道。因為中國領導人所介紹的中國的情況,不僅為當地華僑、華人所關心,也為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所關心。而他們所提出的問題,也往往是其他地區華僑、華人所存在的問題。

祖國統一,是本世紀的大事之一。對台灣報道,也是中新社報道的一個重點。從五十年代起,中新社就開始了對台報道業務,七十年代得到加強,中央的對台政策,台灣同胞在祖國大陸的工作和生活,台灣島內的民眾或旅居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台胞回大陸探親、旅遊、參加體育或學術活動,落實對原國民黨軍政人員的政策等,中新社都要加以報道。一九七五年三次釋放在押的前國民黨軍政人員,中新社充分予以報道,香港三聯書店曾將其中一部分稿件彙集成書,取名《從特赦釋放戰犯看台灣問題》出版發行。

一九七九年元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發表的《告台灣同胞書》,提出兩個“寄希望”,即寄希望於台灣當局,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一九八四年,中央提出“一國兩製”的構想,對台工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中新社的對台報道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一九七九年,配合《告台灣同胞書》的發表,中新社發了一批有關台灣上層人士的家鄉和親屬的稿件,其中有原國民黨政府奉化縣長曹鍾麟寫的《重訪奉化》、原台灣“外交部長”周書楷的兒子周亞特寫的《祭祖先、思親人》、孔子七十七代孫孔德成的外甥女柯藍寫的《我的母親孔德懋重訪故鄉曲阜》等。這些稿件角度新,針對性強,受到海外華文報刊的好評。還有一篇題為《來自台灣教育廳督察徐炳琰家鄉的消息》的稿件,在香港《大公報》刊出後,徐炳琰本人看到了,給在大陸的親屬接連寫來三封信,表示感謝采寫這條消息的記者。這一年播發的另一篇稿件《四川綿陽重修宋哲元墓》,被這位已故抗日名將在美國的女兒和在泰國的兒子看到。女兒宋景學特地偕同丈夫和兩個孩子回國掃墓,對人民政府為其父親修墓表示感謝,並表示要把放在台灣的母親的骨灰送回大陸,與父親的遺骨合葬。

一九八七至一九八八年,中新社進一步加強了關於台灣島內的新聞報道,從有利於祖國的和平統一出發,一方麵報道台灣人民在發展經濟、科技、體育等方麵的成績,報道一些好人好事。另一方麵,也如實報道台灣島內的各種弊端,同時加強評論工作。這類評論稿不是生硬地說教,而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引導讀者去思考並從中得出結論,自一九八七年十月中旬,台灣當局允許島內民眾回大陸探親以來,大陸新聞成為台灣人民的熱門話題,有幾家報紙先後開辟了報道大陸新聞的專版或專欄。中新社也加強了對台報道,並且開辟了“讀者信箱”專欄,答複有關台胞回鄉探親的具體問題,頗受讀者歡迎。據不完全統計,一九八八年一月至十月,台灣報紙采用中新社新聞稿約1000條,台灣《中國時報》在十一月份還首次刊登了中新社所發的一篇批評台灣當局有關政策的評論稿,台灣中央社也多次轉用了中新社的電訊稿。

香港、澳門地區毗連祖國大陸,與大陸的關係十分密切,港澳同胞對大陸所發生的好事與壞事都極為關心。而且,港澳地區華文報紙最多,采用中新社的稿件也最多。因此,中新社一向將對港澳地區的報道放在重要的位置。隨著中國恢複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的時間日益臨近,中新社對港澳地區的報道尤顯突出。為此,中新社設立了“港台海外部”,專司其事。中英兩國和中葡兩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澳門問題的談判,香港基本法草案的討論和製訂,中央政府對香港、澳門的政策等,中新社都及時作了報道,並根據一些港澳人士提出的問題和存在的疑慮,編寫了若幹評論。一九八六年三月,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爆炸事故之後,香港居民對中國在廣東深圳大亞灣興建核電站疑慮重重,加上一些不明情況和不符事實的傳聞的作用,一時簽名要求停建或緩建該核電站的人號稱有百萬之多。直到七月份,香港還有兩個代表團到北京訪問,一個要求緩建或停建該核電站,一個則要求了解大亞灣核電站建設的安全保證問題。針對這種情況,中新社除了報道中國政府對興建大亞灣核電站的態度外,著重報道了專家們從各個角度對核電站安全的科學解釋,以及大亞灣核電站可靠的安全保證、中國核電工業在國際上的投保情況,等等。整個報道持續了四個月之久,發出了幾十篇稿件,對平息那場風波起了促進作用。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香港總督尤德在訪問北京期間突然病逝,當天香港股市下跌60點。這在內地人民中並未引起多大重視,而對香港居民來說,卻是特大新聞。中新社也將報道此事作為一次突擊任務來對待,不僅及時采寫了尤德病逝北京的消息,而且作連續報道,發了若幹圖片和專稿。

三、豐富多彩的報道題材,靈活多樣的報道手法

當今世界,新聞競爭異常激烈,中新社的報道,必須發揮自己的特色,才能贏得海外讀者的信任和歡迎。中新社的特色,包括報道內容和報道手法兩個方麵,概括地說,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活’”。前者主要指內容,後者則主要指手法。

所謂人無我有,就是說中新社要有自己的獨家新聞,要寫出人家看不到、想不到的東西,或者是“人人心中所有、筆下所無”的東西。在這方麵,中新社一向是注意發掘的。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中旬,新華社播發了一條《天安門事件是革命行動》的新聞,在國內外引起強烈的反應。中新社除轉發新華社這條消息外,還針對海外讀者可能存在的疑慮,在編發各界人士反映的消息中,強調指出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為《天安門事件詩抄》題字。從而表明是中共中央為“天安門事件”平反。中新社這條消息因為有了新內容,被港澳和海外華文報刊登載在顯著位置。

一九八六年,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在同海外來人談話時透露,中央各部委和各省市主要領導幹部將在六月底調整完畢。根據這一精神,後來中新社記者從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得知將任命的幾位新部長,這些新部長都具備大學文化程度,平均年齡為54.8歲。於是,記者對新部長的特點作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中國高層領導新老交替進展順利。這篇獨家述評,為港澳7家報紙、泰國4家報紙刊載。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中新社上海分社記者采寫的《上海發售股票》一稿,最先報道了“絕跡三十餘年的股票重新出現在上海街頭”這一新聞。據說,有10多位外國記者據此進行了追蹤采訪。中新社山東記者站采寫的《濟南空難中的三名幸存者沒有生命危險》一稿,也是獨家新聞,被港澳地區15家報紙采用。《光明日報》和《北京日報》也同時刊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中播出。

除了通稿以外,中新社還有數量很大,發稿麵廣,包羅各種題材的專電、專稿、專欄稿,甚至還有章回小說。自一九七八年恢複機構和業務以來,就發過“文史掌故”、“山川人物”、“上海工商春秋”、“八卦集錦”、“金陵憶舊”、“京華感舊錄”等專欄稿。其中“京華感舊錄”專欄,從一九八○年開辟以來,每天一篇,一直持續十二年之久。香港南海出版社將前幾年的稿件,彙集成冊,分為《人情篇》、《掌故篇》、《風土篇》、《藝文篇》、《名勝篇》五部。列入《南粵係列叢書》,出版發行。這些以憶舊為主,兼而述今的專欄稿,內容豐富,文筆生動,能夠引起海外讀者的故地之思、懷舊之情,在讀者思想上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有一位“京華感舊錄”的長期讀者寫信給報社說,他從這個專欄學到了許多人文、曆史知識,對專欄的作者表示謝忱。

中新社十分注意多層次、多側麵、多角度地進行報道。不僅有經常的、大量的正麵報道,也有一定數量的側麵報道,還有社會新聞、趣聞軼事等等。每年一次的全國人大、政協會議,中新社除采寫和編發大量的新聞、專稿外,還采編一些生動有趣的花絮新聞,從側麵反映會議的民主氣氛和代表、委員們的精神麵貌。這些短小活潑的花絮新聞,同樣受到海外華文報刊的歡迎,采用率一向很高。“兩彈元勳”鄧稼先逝世之後,國內主要新聞單位都正麵報道了他在科學方麵的傑出成就和貢獻。中新社記者寫了一篇題為《核彈元勳的“三子”》的通訊,敘述他生前致力於科學研究,一心報效國家,從不計較房子、車子、孩子等個人生活問題的動人事跡,這就從一個側麵表現了鄧稼先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也在有關這位科學家的報道中開發了一個尚無人觸及的新領域。稿件發表後,在國內外產生很好的影響。又如英國女王訪華,中新社不但報道她參加會談、宴會等官方的活動,而且透露了一些她在北京飲食起居的生活細節,使人讀來更有情趣。

中新社是新聞界著名人士發起創辦的通訊社,它不代表政府發表言論,在報道中可以有較大的靈活性。當然這種靈活性,必須遵循憲法和法律,而不是隨意發揮。畫龍點睛式的評論,是中新社報道中常用的手法。當然也有一種是畫龍而不點睛的,即記者隻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清楚,讓讀者自己去下結論。

一九八七年,中新社成立三十五周年時,出版了一本名為《直掛去帆濟滄海》的書籍,對中新社在報道方麵積累的經驗,有較全麵的論述。

四、加強調查研究,與海外華文報刊、報人建立廣泛的聯係

中新社是向海外華文報刊供稿的,因此必須加強對海外華文報刊的調查研究工作,才能了解它們的動態和需要,並從中了解海外讀者的關心所在,以便在報道時有的放矢。從五十年代起,中新社就設有從事報刊調查研究的部門,後來又不斷予以加強。同時,中新社還建立了群眾性的“海外華文報刊研究會”,開展研究工作。

中新社一向重視與海外華僑報人的聯係,廣交朋友。除去“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外,每年都有許多海外華僑報人應邀來訪,中新社的領導和工作人員也多次應邀出國訪問。僅在一九八六年和一九八七年兩年,中新社共接待來訪94人次,出訪92人次。每年還定期有采編人員到香港交流、學習,也曾派人到美國華文報刊交流和學習。通過互訪、交流,中新社與許多華文報刊建立了業務聯係,有些原來不采用中新社稿件的華文報刊也提出了供稿要求。一九八七年九月,台灣《自立晚報》的兩位記者,打破台灣當局三十多年的禁錮,首次公開來大陸訪問、旅遊。他們主動找中新社接待並代為聯係安排,這不是偶然的,而是中新社長期注重與海外華文報刊、報人聯係的結果。

中國新聞社已經走過三十五年的艱難曲折的道路。隨著中國經濟、政治、科技體製改革的深化,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日期的臨近,台灣局勢的新發展,海外華僑華人社會的新變化,中國新聞社的任務將更加艱巨繁重,中國新聞社製定的長遠目標是要建設成為世界華人的信息中心和服務中心。中國新聞社的事業將步入更加蓬勃發展的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