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
二十年代初,廣播傳入中國,中國境內出現的第一批廣播電台是由外國人創辦的。一九二三年一月,美國人奧斯邦(E·G·Osborn)在上海辦起了第一座廣播電台。一九二六年十月,劉瀚在奉係軍閥的支持下建立了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座廣播電台——哈爾濱廣播無線電台。國民黨政府的中央廣播電台於一九二八年八月一日在南京播音,呼號XKM(後改為XGOA)。在舊中國,廣播事業不可能得到正常發展。
在抗日戰火連天,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緊要關頭,一九四○年十二月三十日在中國革命聖地延安,傳出了一個宏亮的、振奮人心的聲音:“延安新華廣播電台XNOR,現在開始播音……”這聲音向全國宣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廣播事業誕生了。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的建立,揭開了中國人民廣播事業史的第一頁。隨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和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推進,各解放區也相繼建立了人民廣播電台。到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全國已有各級人民廣播電台40座。一九四九年六月五日,中共中央發出通知,決定將廣播事業從新華通訊社分離出來,成立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直屬中共中央宣傳部統一領導和管理全國廣播事業。當時,廖承誌任處長,李強任副處長。
二、新時期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曆史新紀元的開始,同時宣布了舊中國廣播事業的終結,中國人民廣播事業進入了新的曆史階段。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在天安門舉行的開國大典的盛況,通過北京新華廣播電台(後改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直播,第一次向全國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並通過外語,向全世界廣播。
到一九四九年底,中國廣播電台達到49座,但發射總功率隻有138千瓦,全中國有大約100萬架收音機,這就是新中國成立時人民廣播事業的基礎。四十年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廣播工作者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艱苦奮鬥,到九十年代初,已經初步建成一個有相當規模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央和地方、無線和有線相結合的,城市和農村、對內和對外並重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廣播網。到一九九四年底,全國已經建立無線廣播電台1107座,中短波發射台和轉播台727座,廣播節目套數1296套,每天播音時間全國達到七千一百二十五小時,全國廣播人口覆蓋率達到77.5%。全國有收音機2.3399億台,加上收錄機,達到3.6億多台,平均每3人有1台。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對外呼號“北京廣播電台”)語種達到43種,其中外國語有38種,播音時間每天一百四十六小時。38種外語是:英語、日語、朝鮮語、印度尼西亞語、越南語、泰語、緬甸語、西班牙語、老撾語、柬埔寨語、波斯語、土耳其語、阿拉伯語、法語、馬來西亞語、印地語、葡萄牙語、德語、意大利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斯瓦希裏語、俄語、豪薩語、泰米爾語、蒙古語、世界語、菲律賓語、烏爾都語、捷克語、波蘭語、羅馬尼亞語、孟加拉語、阿爾巴尼亞語、普什圖語、保加利亞語、僧伽羅語、尼泊爾語、匈牙利語。
此外,還有對海外的華僑和外籍華人的五種方言和漢語普通話廣播。
有線廣播是根據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廣大農民急切要求聽到廣播的情況,建立起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廣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九五一年,政務院新聞總署就決定在各地建立收音網,組織農民收聽廣播。當時,中國的電台和收音機不僅數量少,電台發射功率更小,再加上收音機比較貴,農民買不起,所以,建立收音站、收音網在當時的情況下,部分地解決了農民聽不到廣播的問題。一九五二年,有的地方把收音站發展為有線廣播站。一個縣隻要有擴大機和廉價的廣播喇叭,利用郵電部門的電話線路就可以聽到中央台和省台的廣播。這種辦法的缺點是廣播隻能在規定時間內進行,聽了廣播就不能通電話,互相影響很大,不可能長期維持。後來經過多次技術設備更新,並建設專用廣播線路,技術水平和有線廣播的質量有了很大提高。有線廣播是一種區域性的傳播媒介,它靠導線或光纜組成傳輸分配係統。中國農村的有線廣播以縣台(站)為中心,以鄉(鎮)站為基礎,以專線傳輸為主與多種傳輸手段相結合,連結千村萬戶。有線廣播在時間和傳播範圍都能控製,抗幹擾強,既可以用來作公開的宣傳教育,又可以進行內部通訊,遇到自然災害或非常時期,還可應急使用。它轉播中央台和本省的廣播節目,同時也自辦節目,到一九九四年底,全國市、縣有線廣播台(站)有2342個。平均每天播音時間為一萬三千五百七十六小時。廣播專用線路271.596萬杆公裏,廣播喇叭8151萬隻,加上3億多台收音機和錄音機,全國基本上普及了廣播。雖然無線廣播比較普及了,但農民對有線廣播仍然很歡迎。因此,設備在不斷更新,以高技術水平和廣播質量,適應全國農民多方麵的要求。
三、興建電視台
中國從一九五七年籌建電視台。
一九五八年五月一日,北京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的前身)開始試播(一九五八年九月二日正式播音),到一九九五年已有三十七個年頭。中國電視事業的曆史不僅比國內的報紙和廣播短,與國外最早辦電視的幾個國家相比,大約晚了二十年,中間還遇到一些曲折。一九六六年開始的十年動亂,使電視事業受到破壞。中國電視事業真正的迅猛發展是在一九七八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到一九九四年全國擁有電視台766座,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38917座,發射功率7050.49千瓦,每周播出時間三萬九千八百七十八小時三十八分。衛星地麵收轉站8233座,全國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83.40%。新建的現代化的中央彩色電視中心於一九八七年投入使用,建築總麵積10萬多平方米。到一九九四年它可以製作和傳送5套彩色電視節目。為舉辦北京第十一屆亞運會新建的中央電視塔,占地15.6公頃,它由塔基、塔座、塔身、塔樓和桅幹5部分組成。地麵以上高度395.5米,施工高度為410.5米。它的功能和設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也建設或計劃建設自己的彩色電視中心。一個以中央電視台為中心的,各地電視台為基礎的全國性的電視網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其中有線電視網的發展非常快。中國有線電視網絡已發展到1500家,有線電視站1萬個,其中各企業的有線電視網占800個。經廣播電影電視部批準成立的有線電視台有71家,其中企業有線電視台就占43家。全國有線電視用戶達到150萬戶。中國的電視接收機從一九八三年開始,每年以1000萬台以上的速度猛增,到一九九四年底,全國電視機的社會擁有量達到2.7487億台。
四、傳播網覆蓋麵不斷擴大
一九八三年召開了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會議決定並通過了多項重要的方針政策,包括全麵改革和“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中共中央批轉了這次會議的報告,從而大大推動了全國廣播電視事業的改革和發展。一九九一年同一九八二年相比,廣播電台增加606座,電視台增加496座,城鄉有線廣播更加鞏固,質量有了很大提高。中國廣播電視事業正在形成以中央廣播、電視台為中心,以各級廣播電台、電視台為基礎,包括調頻廣播、有線廣播、有線電視、錄音、錄像、廣播電視報刊的多層次、多功能、多種類的對內對外傳播網。
其中有線電視發展速度較快。到一九九一年底不完全統計;全國能夠收轉無線電視台節目,並具有自製新聞、專題節目能力和完善播控中心的行政區域性有線電視網451座、企業有線電視網1098座;規模較小的有線電視站1.0037萬座;共用天線係統1.5383萬個。總計有線電視用戶1500萬戶。
五、音像、圖書、報刊大發展
廣播電視支持係統也有較大發展。音像出版和廣播電視圖書報刊出版,作為傳播媒介,既為廣播電視服務,又在很大程度上延伸了廣播電視的傳播範圍。它是廣播電視事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們把它們稱為廣播電視的支持係統。在音像出版事業的曆史中,唱片事業的曆史最早,至今已有七十多年。新中國成立後發展很快,一九八四年全國一天出版的唱片,按節目容納的時間算,是新中國成立前四十一年總產量的1.5倍。錄音帶和錄像帶的生產和發行是在一九八○年前後才發展起來的。它在中國一出現,就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已經成為人民最喜愛的一種獲取知識和文化娛樂的來源之一。一九九四年,廣播電視係統發行唱片4768.01萬盤(其中國外發行31.67萬盤),發行錄像657.13萬盤。
中國的音像製作和出版,已從過去的獨家經營發展為多家經營。一九九一年全國專業音像出版單位近200家(不包括兼營音像出版的圖書出版單位)。
廣播電視文字出版,有圖書、報紙和各種刊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文字出版發展很快。到一九九五年,全國由廣播電視係統領導,為廣播電視服務的出版社有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出版社,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全國的廣播電視報有300多家,總期發行量達到4200多萬份,是各類報紙中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之一。全國廣播電視刊物(包括內部發行)已發展到163種。其中基本上可分為三類,一是廣播電視學術刊物,二是業務刊物,三是麵向社會的介紹廣播電視的通俗刊物。
中國廣播電視事業取得這樣的成績,是與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重視、支持分不開的,也是與中國有了一支宏大的廣播電視隊伍分不開的。
中國共產黨和政府一向重視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一九八二年五月四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關於國務院部委機構改革實施方案的決議》,決定成立廣播電視部,撤銷中央廣播事業局。一九八三年十月,中共中央批轉了中共廣播電視部黨組《關於廣播電視工作彙報提綱》,肯定了廣播電視部關於全麵改革的指導思想,並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中共中央書記處聽取了廣播電視部的工作彙報,並對廣播電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九八六年一月二十日,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根據國務院的提議,決定影視合並,廣播電視部改為廣播電影電視部,從而形成影視互相支持的新格局,為電視電影的共同繁榮開辟了道路。中共和政府除在政治上、組織上關懷、支持,在方針、政策上指導外,在經濟上也給予力所能及的支持。一九八三年以來,國家給廣播電視係統的撥款逐年增長。一九八四年全國廣播電視經費(包括事業費和基本建設費)共13.3億元,一九八八年,中央和各級政府給廣播電視係統的撥款達到24.6億元。
廣播電影電視部除直接領導中央3個台和部直屬機構外,還管理全國廣播電視事業。到一九八六年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全國地(市)都成立了廣播電視廳、局,加上縣、盟廣播電視局(處)全國共有廣播電視廳、局2200多個。到一九九四年全國廣播電視係統的職工40.3萬人。在編、采、播、譯、導人員中獲得高級職稱(包括高級編輯、高級記者、播音指導、高級翻譯、一級導演、主任編輯、主任記者、主任播音員等)4258人。
培養廣播電視專業人才的各級院校,也取得了很大成績。北京廣播學院建於一九五九年。它是廣播電視係統建立最早的一所高等院校。三十多年中,為全國廣播電視係統培養了大量專門人才。一九八四至一九九一年,共培養畢業生2280人(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另外,函授生有4491人。一九九一年,該院在校生有1481人,教職員工達到988人。一九八八年,又在杭州建立了另一所廣播電視專科學校,著重培養電視專業人才。到一九九一年,全國有近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先後建立了廣播電視學校、培養中等專業人才。但是,從總體上講,各級各類廣播電視院校培養的人才遠遠不能滿足全國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需要。
作為傳播媒介的中國廣播電視在宣傳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促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增進中國人民同各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中國共產黨和政府聯係人民群眾的橋梁
廣播電視作為中共和政府聯係人民的橋梁的作用是通過它的節目實現的。特別是對一些重大事件和重大問題的報道,其影響更為顯著。例如,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後,中共中央5位常委參加中外記者招待會的實況錄音、錄像報道,一九八七年大興安嶺特大火災的報道,一些協商對話節目由於接觸了許多熱點問題,吸引了更多的聽眾和觀眾。廣播電視什麼時候播出了好節目,什麼時候播出了不好的節目,或者有了錯誤,都會馬上收到成千上萬的電話和來信。一九八四年,全國廣播電視係統收到聽眾、觀眾來信282.575萬封,而一九九一年收到聽眾、觀眾來信達863.0941萬封。
二、強大的信息中心
一九七八年以後,中國的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從指導思想、節目設置、節目內容、節目形式以及通俗、口語等方麵進行了一係列改革:增加了新聞節目的次數,延長了節目播出時間,進一步提高了新聞時效。一九八三年以後,增大了信息量,加強了輿論監督,增加了開放程度,因而使中國的廣播電視逐步成為新聞總彙和重要的輿論陣地。廣播電視傳播信息的數量、速度、範圍,在各種傳播媒介中已居首位。一九九一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6套節目每天播出新聞85次,總共二十二小時五分,占全天播出時間的21%。中央電視台3套彩色電視節目,每周播出二百一十九小時十八分,其中新聞二十小時四十八分,占9.9%。凡國內重大新聞,絕大部分都是首先通過廣播電視傳播到全中國和全世界的。據北京郊區的調查,首先從電視上獲知中共十三大開幕消息、閉幕消息、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消息和5位常委出席中外記者招待會的消息的人,分別為88%、81%、66%和58%,又據一九八七年調查,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平均收視率達到42.5%。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第一、二套節目的51個節目中,40個節目的收聽率在50%以上。其中“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的收聽率為95.5%,“全國新聞聯播”節目的收聽率為90.5%。一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到十月七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廣播電視宣傳報道的規模是空前的。中央電視台3套節目都延長了播出時間。從九月二十日到十月七日,共播出七百七十三小時,其中亞運節目三百三十五小時,播出實況120場,計二百三十小時,錄像35場,計六十小時,另外還播出“亞運專題”、“亞運金榜”和“英語亞運專輯”及大量新聞。北京第十一屆亞運會報道規模的主要指標都超過了在漢城舉行的第十屆亞運會,創造了亞運會電視報道史上的新紀錄。例如,轉播場館漢城為17個,北京為19個;衛星信道(衛星傳送節目的通路)漢城為4個,北京為14個;評論員席漢城為80個,北京為122個;同時傳送信號漢城為8個,北京為14個。據計算,中國有7億多人,全世界有20多億人,觀看了北京亞運會的電視報道。
三、傳播各種知識,進行社會教育
廣播電視的社會教育是一個龐大的體係。根據教育內容的不同,傳授知識的係統性和完整性的差異,一般分為教學節目和知識性節目。
一類是教學節目。它包括綜合教學(例如廣播電視大學、廣播電視中學、廣播電視師範等),專科教學(例如廣播電視農業學校、廣播電視工業學校、廣播電視外語教育、廣播電視幼兒教育等),應用教學(例如生產工藝教學、生活實用知識教學、藝術教學等)。廣播電視大學在中國已形成係統,每期招收學員百萬以上。廣播電視教學以它的優勢(特別是節省教育經費,師資的權威性等)在中國的大地上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另一類是知識性節目。這一類從大的方麵分為3種:一是理論節目(主要是普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理論);二是專業知識節目(例如地理、經濟、科技、曆史、文化、法律、醫藥衛生、家庭生活等各種知識);三是特定對象性節目(例如農民、職工、少兒、老年、家庭主婦、殘疾人等節目)。
這兩大類節目在廣播電視眾多節目中在播出時間上占很大比例,聽眾、觀眾也是最多的。教學節目的學員是相對穩定的,而知識性節目聽眾、觀眾是不完全固定的,也是很難統計出它的確切人數的,但是它的社會效益是非常明顯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央電台的“學習節目”及時播出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講座、《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講座、《學習十二大黨章問答》,以及北京電台舉辦的《學習鄧小平文選廣播講座》、江蘇台舉辦的《哲學漫談》講座等,都是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上述講座內容編集成書公開出版後,發行量都達到幾十萬到數百萬冊。《哲學漫談》還獲得通俗讀物獎。中央電視台舉辦的各種知識講座也是很受歡迎的。僅據一九八三年統計,中央電視台共播出65套各種知識的電視教育節目3151個,總播出時數為三千五百小時。其出版書籍的總發行量達4686萬冊。
四、豐富了人民文化生活
廣播電視為人民群眾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滿足各種不同愛好者的需要。廣播電視的文藝性節目,一般占全部自辦節目播出時間的50—60%。一九八○年以來,電視劇、廣播劇發展很快。一九九四年全係統製作的廣播劇有2235集,電視劇6212集。它已經成為中國文藝百花園中一朵鮮豔奪目之花,廣播電視文藝的一大支柱,也是廣大受眾最歡迎的文藝形式。有的電視劇已進入了國際藝壇。廣播電視在支持、促進民族音樂、戲劇和曲藝的發展方麵也起了很大作用。
五、為群眾提供多種服務
廣播電視針對不同對象,辦了為他們日常生活和工作、學習服務的節目,如衛生與健康知識、天氣預報、報時、講解和回答聽眾觀眾提出的多種具體問題包括老齡問題、婚姻戀愛問題、鄰裏、婆媳關係問題等。使電台、電視台成了群眾親密朋友和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