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增進同各國人民的友誼
廣播電視是國際性的傳播工具,它可以越出國界,是國際間傳播友誼,互相了解的最理想的媒介。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對外廣播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進了新聞和評論,真實地、豐富多彩地、生動活潑地向各國聽眾介紹了中國的政策和主張。許多外國聽眾把國際廣播電台當成他們了解中國的“窗口”、“辨別世界形勢的依據”和“增進了解和友誼的橋梁”。一九八四年以後,國外聽眾來信逐年大幅度增長。一九九四年共收到國外聽眾來信68.6614萬封,創開播以來最高紀錄。中國廣播電視機構一向重視同各友好國家和各國人民發展友誼與合作,隨著中國“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政策的貫徹,這種友誼合作關係得到更大的發展。中國廣播電視機構不僅積極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學習外國一切好的經驗,還進一步發展了同各國廣播電視機構互相交換節目的關係。其中包括新聞、文藝、體育和介紹各國地理、曆史和發展概況的節目。中央電視台除重大事件通過衛星向世界各地傳送節目以外,還向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電視機構寄送了大量介紹中國的錄像節目。
一九八四年四月一日中央電視台正式參加了亞洲—太平洋廣播聯盟A區的新聞交換。在中央電視台的節目中,外國的節目占了一定比重。單是一九八三年,中央電視台播出的10289條新聞中,國際新聞4139條,占40%以上。還辦了“世界各地”、“動物世界”、“外國文藝”等專門介紹外國的專欄,播出不少外國電視劇。中國還和外國合拍電視片和接待許多外國攝影隊來華拍片。
廣播電台和廣播節目
一、簡況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簡稱中央電台)於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五日正式播音,它的前身是一九四○年建立的延安新華廣播電台。延安台在解放戰爭中曾改名陝北新華廣播電台,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五日隨中共中央遷入北平,改名為北平新華廣播電台。新中國建立後改名為北京新華廣播電台。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五日改為現名。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作為國家廣播電台四十多年來,發揮了鼓舞和教育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五十、六十年代的一些年份以及“文化大革命”中,也犯過嚴重的左傾錯誤,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損失,也使電台在人民群眾中的信譽受到損害。一九七八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十多年中,中央電台的廣播節目,大體經曆了兩個階段,即撥亂反正和恢複發展階段,這一段大體從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二年。一九八三年以後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即從局部調整到全麵改革階段。這一階段從節目內容、節目設置、宣傳體製上盡可能地去適應改革開放政策的要求和億萬聽眾的需要,使中央電台的廣播節目從整體上、從宏觀上適應新的形勢。這期間還對機構作了進一步調整。到一九九四年,中央電台廣播業務部門設有:總編室、研究室、評論部、記者部、新聞中心(下設新聞編輯部、地方新聞編輯部、新聞采訪部)、時政部、體育部、國際部、農村部、科教部、理論部、社教部、經濟部、綜合部、軍事部、少兒部、文藝部、民族部、華夏之聲、對台灣廣播部、播音部、聽眾工作部、資料室、中國廣播報社。另外在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重慶市、大連市、深圳、青島、珠海、香港共設有35個廣播記者站。
一九八六年八月根據廣播電影電視部決定,將原屬部無線局管轄的中控室劃歸中央電台和國際電台,使兩台形成了采、編、播、技術管理一條龍的管理體製。全台設處級機構68個。到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三十日統計,全台固定職工1299人,其中編采人員671人,占全台人員的51.7%,播音人員89人,占6.9%,工程技術人員172人,占13.2%,文藝人員92人,占7.1%,行政管理人員182人,占14%,其他人員93人,占7.2%。
中央電台有台長、副台長6人。
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四年底,中央電台曆屆主要負責人或台長是:廖承誌、李強、梅益、溫濟澤、胡若木、金照、顧文華、楊祚銘、左漠野、楊兆麟。一九八五年以後,台長楊正泉、同向榮。
中央電台從一九八五年七月份開始評定專業技術職務和實行技術職務聘任製。到一九九四年底,全台有新聞專業高級記者19人,主任記者165人,記者220人,助理記者62人。高級編輯64人,主任編輯290人,編輯684人,助理編輯400人,播音指導17人,主任播音員115人,一級播音員106人,二級播音員47人,三級播音員6人。
二、中央電台為中心的全國廣播網已經形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央電台就成為全國廣播宣傳的中心。一九五○年四月一日中央廣播事業局發出通知,規定“各地人民廣播電台必須轉播七點(或七點四十五分)和二十一點的兩次新聞節目及二十一點十五分的評論”。一九五一年五月一日,中央電台開始舉辦“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台聯播”節目(一九五五年七月四日改名為“各地人民廣播電台聯播”節目)。從此,按規定,晚間的“全國聯播”和早晨的“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就成為全國所有電台和有線廣播站必須轉播的節目。各地廣播電台和有線廣播站,都把轉播中央電台的重點節目,作為自己的一項重要任務。同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相當一部分地、市廣播電台,都是中央電台的集體記者,經常向它提供當地的稿件和節目,反映當地各種情況,這樣,以中央電台為中心,以地方台和有線廣播站為基礎的全國廣播宣傳網逐步形成。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這個宣傳網得到進一步擴大和發展。中央電台除在一些省、自治區、直轄市建設了自己的大型轉播台外,還通過微波和通訊衛星向各地傳送節目,許多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一部分地、市廣播電台有1套或2套節目專門轉播中央電台的節目,使中央電台在全國的人口覆蓋率逐步提高。
三、中央電台節目設置和調整節目的指導思想
廣播電台完成自己的任務,是根據廣播的性質和特點,通過廣播節目來實現的。節目布局是否合理,內容是否豐富多彩,整體效應如何是衡量每一個廣播電台水平和實力的主要標誌。中央電台在一九八四年以來對廣播節目進行了全麵的調整和改革。改革調整的指導思想是:縮短戰線,精辦節目,提高質量,合理布局,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在節目設置上,注意集中人力辦自己最需要辦並且能夠辦的節目,把報紙、廣播、電視作為一個整體,互相作用,互相補充,不做那些力不從心的事。根據上述原則,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重新規劃和設置節目。新辦節目主要有“午間半小時”,它是一個融新聞性、知識性、服務性、教育性為一體的綜合性節目,“今晚八點半”在二十點的“全國聯播”之後,每天一小時,它是一個類似文娛廣播晚會的節目;“法製園地”,這是一個向全國人民普及法律知識,進行法製教育的節目;“殘疾人之友”,每周一次,每次十五分鍾,它鼓舞殘疾人自信自立自強,促進社會各界對殘疾人的關懷、支持和理解。
對一些節目的方針作了相應的調整。如:“對農村廣播”突出中央電台宣傳政策,提供信息迅速、準確、具有權威性的優勢;“人民子弟兵”改為:宣傳人民軍隊,傳播軍事知識,進行國防教育,成為一個軍事專題節目,名稱也改為“軍事生活”。
積極發展調頻立體聲廣播。一九九一年播出時間增加到十八小時五分,成為一套以播送音樂為主的完整立體聲節目,除覆蓋北京地區外,還用微波傳送到全國各大城市,供地方電台收轉,已有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電台轉播中央電台的立體聲節目。
根據廣播特點,聽眾心理和收聽規律,調整節目布局。早、午、晚三段“黃金時間”的節目編排,采取了早晨以新聞為主,中午以綜合節目為主,晚上以文藝節目為主的布局。
四、新聞性節目的改革
(一)新聞節目和新聞性節目是廣播節目的重點,居於首位。所以,調整和改革廣播節目,便以此為突破口來帶動其他節目的改革。
(二)明確指導思想,更新新聞觀念,增加透明度,擴大信息量,提高新聞時效,是這幾年新聞改革的主要內容和主要方麵。其中,著重抓的是改革新聞內容,即盡可能地報道那些群眾最關心的,與群眾生活接近的,能夠促進改革開放政策的貫徹,符合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內容。一九八三年以來新聞改革的事實證明,加快新聞時效、增加信息量以及簡短、通俗口語等都是很重要的,但最重要的是新聞所反映的內容是否群眾關心,是否反映了實際,反映了群眾的要求,是否堅持了四項基本原則,促進了改革開放。在這個前提下,求快、求短、求新、求多、求深,這是一條基本經驗。一九九四年中央電台共有7套廣播節目,平均每日播音時間一百二十八小時,對台灣廣播第一套十九小時五十五分,對台灣廣播第二套十七小時五十五分,對少數民族廣播十小時,對珠江口地區廣播二十一小時三十五分。聽眾來信40.1804萬封,其中國內40.0571萬封、國外1233封。
(三)采取一係列組織措施,保證改革順利進行。
改革調整節目,要有組織措施作保證,中央電台幾年來的改革,從組織上采取了一係列措施,比較重要的有:
1.成立新聞中心,實行新聞宣傳歸口管理。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中央電台成立新聞中心,對新聞宣傳報道,包括宣傳計劃、編輯、記者等實行全麵領導。這一機製破除了過去台內從事新聞采編工作的各部門間各自為政的舊格局,初步實現了新聞宣傳的歸口管理和采編一體化。在新聞中心的統一領導下,所屬的新聞編輯部、地方新聞編輯部、新聞采訪部等各部,有計劃、有組織地采寫了一批重點報道,編發了大量新華社、首都報紙、地方台和地方報的好稿,全麵地貫徹了“自己走路,揚獨家之優勢,彙天下之精華”的方針,保證了新聞改革的順利進行。
2.實現了廣播節目和技術的統一領導。廣播宣傳工作,從節目采編、播音、錄製、播出、傳送和發射,都需要先進的技術裝備和複雜的技術係統做保證。實現一條龍管理體製後,中央電台就成為除發射台外,包括編播、技術、行政管理的全建製電台。這一改革使宣傳工作和技術工作在台的統一領導下,互相配合、互相促進,比較好地實現了技術為宣傳服務方針的貫徹。
3.采用先進技術,逐步提高采編播現代化水平。一九八四年以來,廣播電影電視部和中央電台采取了一係列措施,更新舊設備增加新設備,並開始采用電子計算機技術,改變了過去“土法上馬”、“手工操作”的落後狀況;同時,改善了廣播業務通訊聯係和指揮係統,提高了效率,爭取了時效,更好地發揮了廣播特點。
4.新聞節目基本上實現直接播出,改變了自“文化大革命”以來的錄音後播出的製度,並且增加了現場直播和現場報道,既爭取了時效,也鍛煉了編播人員。
五、改革初見成效
中央電台廣播節目的改革由於突出了總體布局和整體效益,注意係統優化,贏得了聽眾的好評。
改革的成敗表現在實踐上,表現在效果上,最終要由聽眾來評判。聽眾來信大幅度增加。一九九一年,聽眾來信56萬多封,是中央電台曆年聽眾來信最多的一年,比一九八八年的38萬多封,增加了18萬封。聽眾稱讚調整後的廣播節目“信息量大,形式活潑,格調清新,可聽性強”,“是五彩繽紛,芬芳四溢的園地”。一九八七年中央電台對一、二套51個節目進行了全麵調查,全國的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有2789名聽眾寄回了填寫的調查表,調查數據由廣播電影電視部計算機中心處理。調查數據表明,調整改革後的第一、二套51個節目,有40個節目的收聽率達50%以上。其中受到聽眾喜愛的節目有24個,這24個節目是:“新聞報摘”、“全國聯播”、“午間半小時”、“國際新聞與時事”、“衛生與健康”、“科技與社會”、“今晚八點半”、“簡明新聞”、“體育節目”、“青年之友”、“新聞”、“法製園地”、“閱讀和欣賞”、“廣播歌選”、“廣播劇”、“長篇連續廣播”、“星期音樂會”、“文學之窗”、“八音盒”、“預告節目”、“名曲欣賞”、“中國音樂”、“曲藝”、“在祖國各地”。24個節目中,新聞性節目占6個,教育性節目占6個,文藝性節目占11個,服務性節目1個。
這些節目,特別是新聞性節目受歡迎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中央電台節目有了以下幾個比較突出的變化。
(一)注意報道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特別是一些敏感的問題,以及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和一些重大事件。
一九八四年底到一九八五年初,中央電台的新聞節目連續播出了有關知識分子問題的報道,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廣東有30多位知識分子無用武之地》、《北京機床廠研究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天津五一化工廠黨總支書記趙寶順打擊知識分子被免職》等。對物價改革這個敏感問題,中央電台新聞廣播給予了重視,一九八六年八月二十四日,請國務院發言人袁木就物價問題發表了講話,對穩定群眾情緒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準確地報道中國實行改革的現實,把改革中出現的奇跡和創造奇跡的人們介紹給千千萬萬的聽眾,這是新聞報道的重要任務,也是廣大聽眾很關心的題材。從一九八四年到一九八七年,中央電台的新聞節目報道了有影響的改革人物幾百個,其中有企業家魯冠球、武吉龍、石家莊造紙廠廠長馬勝利等改革典型,都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武漢市從打破封閉的經營方式入手搞活企業,中央電台及時組織報道,在幾天的時間裏,先後發稿5篇,對武漢市的改革進行了真實的、客觀的報道,對推進城市經濟改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九八六年八月沈陽市率先實行企業破產的製度,深化了城市經濟改革的內容,中央電台的新聞節目及時作了反映,詳細報道了沈陽防爆器材廠破產的原因,為製定企業破產法提供了事實依據和輿論準備。
(二)增加黨務政務報道,提高開放度。
黨務報道和政務報道是我國新聞廣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一九八四年以來,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倡導、支持下,這方麵宣傳的開放度有所加強。
對中共十三大的報道,中央電台新聞廣播的開放程度是空前的,受到各方麵的肯定和稱讚。遼寧聽眾唐克明來信說,聽眾在廣播中能聽到中共中央領導人的講話錄音以及對中外記者提出的種種問題進行回答的錄音,這在過去是不多見的,這說明領導機關活動的開放程度,也說明貴台在十三大精神鼓舞下,廣播節目也在改革,也在進行新的嚐試。
一九八七年五月,大興安嶺的熊熊大火,燒毀了大量的林木,同時也暴露了林業部的官僚主義。一九八七年六月十六日,國務院召開辦公會議,總結吸取大興安嶺發生特大森林火災的教訓,對林業部有關領導作出處理。新聞廣播在會議結束的當天以最快的速度播出了會議的實況錄音,這在中央電台來說是一個創舉。
(三)爭取時效,盡可能迅速報道。
過去,廣播新聞不講時效的現象常常發生,有一些國內發生的事,人們要從一些外國記者的報道中獲知。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出口轉內銷”。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中共十三大以後,這種現象大為減少,這首先是人們在新聞觀念上有了一個較大的轉變,把新聞時效作為新聞的生命,凡是符合中共和國家的根本利益的新聞事件,就應千方百計爭取時效,這樣也增強了競爭意識。當然,這與中共的改革開放政策有密切的關係。在爭取時效上,廣播優於其他新聞媒介,中央電台注意發揮廣播的這一優勢。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日,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來北京簽署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二十點二十分抵京,5分鍾以後,中央電台就以剛剛收到的消息在“全國聯播”中播出了。
一九八五年四月七日,在第三十八屆世乒賽上,中國選手獲得混雙、男單、女單、男雙冠軍的消息,都是在比賽剛剛結束幾分鍾,中央電台就播出了。
在對中共十三大的報道中,中央電台對會議的進展情況隨時采訪,隨時報道,除重大報道采取直播實況外,其他的報道也大多采用在新聞節目和其他節目中插播的形式,做到了及時準確。其中5位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見中外記者的消息,在會見剛剛開始,中央台就廣播了簡短消息,之後又在“全國聯播”節目中播出了會見的實況錄音。在增強新聞時效的同時,新聞節目的信息量也有較大的增加。據統計,一九八三年中央電台一、二套節目每天播發新聞80多條(不包括重播),一九八七年達到150多條。
(四)報道形式多樣化,充分發揮廣播特點。
中央電台的播音也盡可能地適應新形勢,努力朝著親切自然、樸實大方、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力求播音與改革後的節目內容、形式和諧統一,更接近聽眾、接近生活,努力使不同類型的節目能夠具有不同的播音風格,不同的播音員有不同的特點和風格。在一些節目中還設立了節目主持人。調整改革後節目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增加了與聽眾的交流。許多說理性稿件,盡量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可親可信。選擇的內容多是來自生活、與聽眾關係密切的。節目主持人把自己擺進去為聽眾著想,親切交談抒發感情與聽眾共鳴。由過去的單方麵灌輸,發展成為雙向交流,聽眾直接參與廣播,提問題、提建議、點節目,發表議論、感想,進行廣播對話,聽眾有了親切感,與人民廣播融為一體。
六、幾個有影響的節目
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中央電台就開始創名牌節目,這一活動曾對全台節目的改進起過推動作用,“文化大革命”中這一活動被迫停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又逐步地恢複創名牌的活動。一九八四年以後,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編輯、記者增強了競爭意識,使這一活動更加活躍。一九八七年所作聽眾調查表明,多數人喜歡的24個節目中,有7個節目,是一九八四年聽眾評選的優秀節目,也是一九八五年農村聽眾調查中,多數人喜歡的節目。此外,新創辦的“午間半小時”和“今晚八點半”2個節目受到特別的歡迎。一九九四年聽眾來信226.2001萬封,來信增多是因為節目調整改革的原因。反映強烈的是整點新聞節目、內容較充實的節目。一年一度的“兩會”宣傳,新開辦的“中華英模”、“英模之聲”、“市場經濟”、“環球信息”、“439播音室”、“新聞縱橫”、“空中大舞台”等等。下麵對幾個影響較大的節目做簡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