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
這個節目在一九五○年四月十日開辦。當時叫“首都報刊摘要”,以後名稱和播出內容有多次變化,一九五五年七月四日改名為“新聞和報紙摘要”。這個節目是真正的“彙天下之精華”,它除一部分“本台消息”和“本台評論”以外,都是摘編新華社和各報的重要新聞和評論。半小時節目一般播發20—30條,最多時達40條新聞和評論。通過這個節目聽眾可以了解到頭一天(包括夜裏)發生的國內外重要新聞。這個節目長期以來一直安排在早晨的“黃金時間”六點三十分首次播出,七點和八點三十分重播2次,起的早和起的晚的人都可以收聽。所以,聽眾把收聽“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當成一天生活開始的第一件大事。據一九八七年調查,它的收聽率為95.48%,聽眾喜歡聽的比例為93.26%,居所有節目之首。也一直是中央電台的名牌節目。
(二)“各地人民廣播電台聯播”節目。
這個節目創辦於一九五一年五月一日,當時稱“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台聯播”節目,一九五五年七月四日正式定名為“各地人民廣播電台聯播”(簡稱“全國聯播”)節目,廣播時間安排在晚間二十點三十分—二十一點,保持了十年之久。一九六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起安排在二十點—二十點三十分,“全國聯播”節目創辦四十多年來一直是中央電台的重點節目,它形成了自己的傳統和特色。中共和國家發布的重要文件、政令,首先在“全國聯播”節目廣播,遇到這種情況,中央領導人總是這樣批示:“今晚廣播,明日見報。”記者采訪的當天重要新聞也以爭取上“全國聯播”為目標,“全國聯播”是以當天要聞為主的綜合性新聞與評論節目。它與“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的不同,在於“全國聯播”節目不介紹報紙,也沒有報紙版麵作參考。一般情況下,“全國聯播”節目不重播當天“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的內容,但“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重播頭一天“全國聯播”節目的重要內容。“全國聯播”節目除采用新華社的重要新聞外,主要靠中央電台記者的采訪和地方台提供的新聞。“全國聯播”節目在全國有相當大的影響,長期以來就聽眾收聽率講,一直是僅次於“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居中央電台所有節目的第二位。八十年代以後,電視事業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有了電視機,因而收聽“全國聯播”節目的人相對減少。在這種情況下,一九八八年七月四日開始,中央電台把“全國聯播”節目的首播時間提前到十八點三十分,重播2次。這樣,這個節目不管在城市和農村,仍然有大量的聽眾,也是中央電台的名牌節目。
(三)“午間半小時”節目。
這個節目於一九八七年元旦開辦,是由專人主持的融新聞性、知識性、服務性為一體的綜合性節目。
它的指導思想是:實事求是,不尚空談,在較高的層次上,和群眾一起,探索改革,探索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在內容上,注意把握時代的脈搏,謳歌改革,議論“熱點”,同時注意輿論監督,對社會生活中的不正之風,積極而又慎重地予以揭露和批評。
它以平等相待、內容豐富的談話體,取代了以往一些專題節目居高臨下,話題過於單一、篇幅冗長的灌輸式。這種傳播方式的改變是重要的,然而,決定一個節目生命力的,不隻是傳播方式,而是節目的指導思想和節目傳播的內容。
尊重事實,實話實說,不回避矛盾,但又注意引導,是“午間半小時”節目的特點之一,它就多數群眾關心的熱門問題,如住房、物價、職稱、大學畢業生分配難等作了多次報道。這些報道如實反映群眾的呼聲,不說假話,潛移默化地宣傳了中共的方針政策。它還介紹凡人小事,從普通公民平凡而瑣碎的勞動和生活中,探尋新意。小人物的言行和命運往往能接近一般聽眾的心態。該節目注意從平凡中挖掘出不平凡來,還注意把凡人小事和大的社會背景結合起來,以期引起人們對社會進步中出現的問題的思考。
“午間半小時”節目,受到了廣大聽眾的熱烈歡迎。稱讚它是“午餐伴奏曲”,“使人在親切、舒展的交談中受益”。
(四)“今晚八點半”節目。
隨著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聽眾對文藝廣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在一個較短的時間裏收聽到內容更為豐富的節目。為了更充分地發揮文藝廣播的優勢,滿足聽眾多層次的欣賞需要,中央電台在一九八七年一月一日創辦了綜合文藝節目“今晚八點半”,每天晚上八點三十分—九點三十分播出。它是目前中央電台聽眾麵最廣、聽眾最多的節目之一,並已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收聽層次。綜合文藝節目出現在廣播電台中是有很久曆史的事了,但把這種形式的節目固定在每天播出,天天可聽卻並不多見。
聽眾為什麼喜歡這個節目?原因很多,但主要的正是它的綜合性和聽眾的可參與性。
“今晚八點半”打破了文藝廣播節目以藝術形式分類的傳統界線,在一個小時內,把音樂、戲曲、曲藝、詩歌等各類節目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形成了它獨有的內容豐富、形式活潑、雜而不亂的特色。而這些節目大多通過聽眾點播的方式出現,改變了以往“我播什麼,你聽什麼”的做法,變為“你想聽什麼,我播什麼”。提高了聽眾的參與意識和收聽興趣,提高了節目收聽率,同時也為編輯提供了社會需求的信息。
“今晚八點半”節目的欄目體現了更好地為聽眾服務這一編輯思想。節目既有整體構思又易於變化,使聽眾不忍關機離去,常常結束曲響起還意猶未盡。
“今晚八點半”節目,一九八七年全年收到聽眾來信10.3萬多件,一九九一年增加到21萬多件。聽眾稱讚“今晚八點半”節目“伴隨我們度過一個個美好的夜晚”,“是勞累緊張了一天的人們很需要的一塊綠地”。
一九八四年以來中央電台的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是初步的,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提高和配套。
中國的對外廣播可以追溯到一九三九年,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大片國土淪喪。一九三八年三月,國民黨政府的中央廣播電台在重慶恢複播音,為了加強國際宣傳,國民黨政府利用英國提供的設備建立了國際廣播電台,於一九三九年二月開始播音,這是國民黨政府正式開辦的對外廣播,分別使用英、德、法、俄、日等外語和漢語,對歐洲、北美、蘇聯東部、日本、東南亞廣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對外廣播創辦於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三日,當時在延安隻開辦日語廣播,一九四七年九月十一日開辦英語廣播,屬於設在河北省涉縣沙河村的陝北新華廣播電台。一九四九年六月二十日正式開辦了日語廣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國的對外廣播走上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不僅技術設備有了改進,人員也不斷擴充和加強,逐步形成一支包括編輯、記者、翻譯、播音員的專業隊伍。一九五○年四月十日,成立了在中央廣播事業局統一領導下的國際廣播編輯部,負責對國外廣播稿的編輯、翻譯和播音工作。同一天又開辦了越南語、泰語、緬甸語、印度尼西亞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等5種外語廣播,並從這一天起,所有對外廣播節目都用“北京電台”的新呼號播音。這一天還開辦了對華僑廣播的廣州話、潮州話、客家話和廈門話等4種漢語方言廣播(對華僑廣播使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呼號)。同年七月二日又開辦了朝鮮語廣播。這樣,到一九五○年,中國的對外廣播達到11個語種,每天播音時間累計十一小時。從五十年代後期開始,“北京電台”又先後開辦了20種外語廣播。到一九五七年,加上原有的7個語種,外國語種共增加到27種,廣播方向包括亞洲、歐洲、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等世界大部地區。
一九六六年以後經過多年籌備的12個新語種陸續開播。一九八四年又開始辦了為在北京的外國人服務的英語廣播。一九八六年增加了西班牙語、德語、法語、日語。這樣,對在國內的外國人廣播所用語種增加到5種。
一九七八年五月一日,對外廣播的機構名稱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廣播電台(簡稱國際電台),對外呼號仍用“北京電台”。
專門從事對外廣播事業的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逐步發展壯大,廣播用外國語已達38種,還有漢語普通話和4種方言共計43個語種。經過調整,一九九四年每天平均播音為一百六十七小時三十分。播音時數和播音所用語種在世界各國對外廣播中僅次於原蘇聯和美國,居第三位。是當今世界上影響較大的國際廣播中心之一。
對外廣播的曆屆主要負責人是:左漠野、張紀明、溫濟澤、餘宗彥、金照、丁一嵐、崔玉陵、張振華。
一九九一年全台人員總數1418人,其中編輯、記者、翻譯人員780人,占55.1%;播音人員148人,占10.4%;文藝人員124人,占8.7%;技術人員113人,占8%。黨政管理人員145人,占10.2%。工人108人,占7.6%。
在全台928名編、譯、播人員中,有高級(高級編輯一級)人員48人,占編、譯、播人員5.2%;副高級(主任編輯一級)166人,占17.8%;中級人員419人,占編、譯、播人員45.2%;初級人員120人占編、譯、播人員12.9%;未評職稱175人,占編、譯、播人員18.9%。
在全台人員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976人,占總人數的68.8%。全台共有處級機構40個,處級幹部109人,科級機構138個,科級幹部220人。
地方廣播台(站)是全國廣播網的基礎,各級廣播電台的節目,特別是中央電台和省級電台的重要節目,通過地、縣廣播電台和有線廣播站的轉播,傳送到千家萬戶,擴大了中央和省級電台節目的覆蓋麵。地方廣播電台和有線廣播站的自辦節目,豐富了各該地區的節目內容。地方電台的節目比中央電台,更接近群眾,接近生活,接近實際,更能發揮地方特色,滿足該地區各個層次,各個方麵聽眾的需要。這些都是地方台(站)的優勢和特點。
一、地方廣播台(站)簡況
到一九九四年底,全國共有地方廣播電台1105座《海峽之聲》廣播電台未計算在內),其中省級34座,地區(省轄市)共245座,縣級電台812座,而一九八四年時,地、市級電台隻有122座,縣級電台隻有13座。全國地方電台每天播音時間共計六千八百七十二小時十八分,比一九八四年二千五百四十小時,增加四千三百三十二小時十五分。
全國地方廣播電台的人員一九八四年以來有所增加,有的是增辦了節目而增加,有的是新建電台而增加。各台自辦節目的能力有了較大增長。
二、地方廣播台(站)的節目結構和新聞改革的初步成果
地方廣播電台的節目在較長時間裏,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比較注意一個節目、一個節目的效益,較少考慮全台節目的整體效應,也不太注意一個地區所屬各台的整體效應。所以,經常出現電台內部節目之間的重複和一個地區節目的重複,甚至出現中央電台辦什麼節目,某些地方電台也辦什麼節目。一九八四年以來,各地廣播電台(站)都比較注意節目的合理布局,提高節目的整體效應和社會效益,有一些地方電台根據地區特點和自己的優勢,停辦或合並了一批節目,壓縮了部分節目的播出時間,調整了某些節目的方針,增加了新聞節目的數量和時間,特別注意創辦名優節目,注意早、中、晚三段黃金時間節目的合理安排。並且較多地注意采用節目主持人的形式,使節目更加新穎活潑,增加了聽眾的參與感。
(一)在節目內容上注意了盡可能地接近群眾,接近實際,接近生活,不斷擴大報道麵,增加信息量,及時反映人民群眾的意願和呼聲,抓住某個時期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或請黨政領導直接上廣播講話,介紹形勢,解答問題,或組織討論座談,活躍思想,開拓思路,引導群眾正確認識和對待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矛盾,自己教育自己,借以引導社會輿論。
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六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召開了市長辦公會議,研究解決市人大代表的一些議案和意見。天津人民廣播電台於次日播出了市長辦公會的錄音剪輯,這是在廣播中首次播出大型社會協商對話節目,也是在廣播中第一次播出省一級政府辦公會的實況錄音剪輯。它將一個高層次內部會議的決策過程公開化,反映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新進程。節目播出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應廣大聽眾的要求,天津電台從四月二十七日到五月二十四日,先後播出10次。此後,天津市領導接連召開幾次記者招待會、新聞發布會和政府辦公會,天津電台都錄音播出,形成了一個不定期播出的對話節目。這是在中共十三大召開之前六個月播出的。中共十三大召開之後,天津電台正式開辦了“社會對話”節目。在中共十三大前後,開辦類似節目的還有廣東人民廣播電台“公仆與市民”、四川人民廣播電台“省長與農民”。此外,還有一些地、市、縣的電台也舉辦了社會協商對話節目。這些節目之所以深受群眾歡迎,重要的原因,就是及時地、暢通地、準確地做到下情上達,上情下達,彼此溝通,互相理解。
(二)地方電台對經濟體製改革和經濟建設的報道數量上逐年有所增加,質量也有所提高,較好地反映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務的時代精神。
各級廣播電台、站注意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中的新思想、新觀念、新經驗,注意傳播經濟信息,科學技術知識,交流經營管理經驗,開拓視野,開拓致富途徑,促進城鄉商品經濟發展。在新聞報道中,一方麵注意抓重大典型,采用連續報道形式,有聲勢,有深度,一方麵又注意研究群眾的心理和需要,答群眾所問,幫群眾之忙,解群眾之難。這方麵出現了許多深受聽眾喜愛的優秀作品。
(三)加強了評論工作,評論水平有了提高。
突出的表現在針對性較強,具有新鮮、獨到的見解。陝西省子洲縣廣播站一九八四年四月十日在“本縣新聞”節目中播出評論《國家幹部不要經營商業》,雖然隻有320個字,但它準確地抓住了社會生活中新出現的不正之風的苗頭,切中時弊,對端正黨風、教育幹部、保證經濟體製改革的順利進行都有積極意義。這篇評論比中央指出這個問題、發紅頭文件加以製止,早幾個月。這篇評論被評為第三屆全國優秀廣播節目特別獎。湖南省益陽縣廣播站一九八六年五月二十一日播出的評論《莫把“衙門”抬下鄉》,尖銳地指出:“時下,現場辦公相當盛行。……這是提高辦事效率,加速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但是,有的地方的現場辦公,把“衙門”也抬到基層去了。”評價強烈呼籲:“現場辦公要講究實效,不要搞形式主義”。這些都是重大題材和群眾關心的問題,論點鮮明,論據充足,很有說服力。
(四)針砭時弊的批評性報道有了明顯增加和改進。
曆屆廣播電視優秀節目評選中,都有一定數量的批評性報道入選。在第六屆全國優秀廣播節目評選,新聞類獲獎節目中,批評性報道占22%,在聽眾信箱類獲獎節目裏,批評性報道占35%。河北人民廣播電台一九八六年四月至五月播出關於石家莊市朝陽商場無理扣留人大代表事件的連續報道是較為成功的。記者抓住這一典型事件及時連續報道,配合了當時正在河北全省開展的法製教育,同時也促進了全省商業係統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改善服務質量。重慶人民廣播電台播出的《重慶市郵電部門內部扯皮,人為中斷電報通訊八小時》是記者排除阻力,深入采訪,於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三日首先在電台作了公開報道。這起罕見的中斷電報電話的事故發生在整黨和全國郵電服務質量大檢查期間,性質嚴重,曾引起中央領導人的高度重視。
三、縣級廣播台(站)所取得的成就受到新聞媒體的重視
在第六屆全國優秀廣播節目評選中,縣級廣播電台(站)入選的稿件占全部入選稿件的24.7%。獲得一等獎的6篇評論中有2篇是縣級台、站的。在獲得二、三等獎的21篇評論中,有8篇出自縣級廣播電台(站)之手。
從一九八四年第三屆全國優秀廣播節目評選到一九八七年第六屆全國優秀廣播節目評選的四年中,縣級廣播電台(站)入選稿件占全部入選稿件的20%至25%之間。
縣級廣播電台(站)雖說人員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采錄設備也較差,但他們生活在群眾之中,與群眾聯係密切,能夠及時抓住群眾關心的問題,能夠及時捕捉到剛剛發生的新聞素材,因而緊密結合實際。遍布全國的縣級廣播電台和縣級廣播站加上一部分有自辦節目的鄉、鎮廣播站,成為廣播電視係統一支重要的力量,已經顯示出它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人們把縣級廣播台(站)稱為:“新聞的傳播中心,全縣的輿論陣地”,“經濟信息的傳遞網,傳知識育人才的銀線”,“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尖兵,物質文明建設的參謀”,“抗災鬥爭的應急工具和指揮中心”,“普及法律知識的顧問,移風易俗的宣傳員”,“本鄉本土的音樂戲曲舞台,人民群眾的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