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2)(1 / 3)

四、一些值得重視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在地方廣播事業的發展中,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新的變化和新的問題。其中有一些是很值得重視的。

(一)有一些省和大城市廣播電台,從綜合性電台向係列台發展。

這些省、市一般是開放地區,經濟比較發達,人民生活水平比較高,原來的廣播節目套數比較多,廣播使用的頻率也較多。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上海的廣播事業規模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發展,一九八八年底,上海擁有10個廣播頻率,屬於全天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台3套節目的有3個頻率,自辦節目有7個頻率。從一九八七年五月十一日起,分別以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新聞教育台、上海人民廣播電台經濟台、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文藝台3種呼號播音。其中新聞教育台有3套節目,經濟台1套節目,文藝台3套節目。上海人民廣播電台全天播音總時間為一百一十六小時,除四小時為轉播中央電台重要節目外,自辦節目為一百一十二小時。

除上海外,還有廣東、天津、遼寧等省市也建立了經濟台。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廣東省珠江經濟廣播電台開播。珠江經濟廣播電台麵向廣東省珠江三角洲開放區,麵向深圳、珠海經濟特區,影響港澳,兼顧全省。它全麵改革了廣播內容和廣播形式,成為一個大眾型、信息型、服務型、娛樂型的電台;其中新聞、信息是珠江台向聽眾提供直接服務的主要內容。

(二)突破行政區劃麵向經濟區。

廣播不僅可以突破行政區劃,而且可以突破國界,隻要發射電力可以達到,語言相通,就能收聽。中國的地方廣播電台向來都是以某某省、市、縣定名的,這從管理意義上講是理所當然的,但實際上許多省市廣播電台的傳播範圍,遠遠超出本省、本市。這種現象過去是自然發展的。改革開放以來,一些省、市電台有意識地向經濟區發展,例如上海廣播電台就兼顧了上海市周圍的其他省、市的聽眾。

(三)橫向聯係和交流越來越多。

從八十年代初,各省、市台之間開始了單項業務交流和理論探討,發展到廣播節目交換和互相提供新聞。這對台際之間相互學習,提高業務水平和節目質量,以及豐富自己的節目內容,都起了一定作用。

(四)打破舊的模式,出現一批引人注目的節目。

廣播節目的好壞,主要在於節目的內容,但是節目的名稱不僅影響到節目的內容,而且也是是否能吸引聽眾的重要因素。過去廣播節目名稱除新聞以外,大多數以社會專業或聽眾的年齡等來確定節目名稱,例如工業節目,青年節目,少年兒童節目,對農村廣播,或者什麼專題節目等等。改革開放以來,在節目名稱上也有發展。許多節目注意大眾化、通俗化,注意如何能吸引聽眾。例如廣東珠江廣播電台的“珠江晨曲”,它是珠江台每天早晨與聽眾“見麵”,為聽眾提供新聞、信息和服務的大板塊節目;“朝朝新節拍”,是在非黃金時間裏播出的節目,它既瞄準重點對象,又兼顧其他對象;“午間快語”節目,以多樣化的評論性內容為主體,兼有服務性,娛樂性內容;“空中立交橋”,麵向大眾,重點照顧大、中學生以及社會各界青年。還有上海台的“祝您晚安”、“愉快的60分”等等。新聞性節目的名稱也有發展,例如“公仆與市民”、“省長與農民”、“社會對話”、“公仆行蹤”、“北京人物”等等。

五、存在的問題

地方廣播事業雖然有了很大發展,廣播宣傳工作也取得了較大成績,但是,仍然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不適應改革、開放的新形勢,與人民群眾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在宣傳內容上,“接近實際,接近群眾,接近生活”還做得不夠,方式方法也還不夠靈活多樣,因此,深入人心、深入人腦的效果還不能令人滿意。據八十年代中期對人均年收入在200元以下的貧困縣的抽樣調查,有37.3%的聽眾認為“反映群眾呼聲不夠”,37.6%的聽眾認為“對自己有實際幫助的內容不多”,23.7%的聽眾認為“考慮不發達地區的特殊需要不夠”。宣傳改革、開放,宣傳現代化建設,宣傳國家大好形勢,雖然取得了可喜成績,但不夠理直氣壯,擺事實不夠充分,講道理不夠深刻,影響了社會效益。

在廣播事業建設上,發展不平衡很突出。經濟較好的地方,可以聽到廣播(包括有線廣播),甚至可以聽到幾套廣播節目,但是,人均年收入200元以下的貧困縣的抽樣調查表明,這些縣卻有52%的人聽不到廣播。

中國的對內廣播除普遍使用漢語普通話,部分節目使用漢語方言廣播外,從中央到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各級廣播電台還使用少數民族語言廣播,有的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廣播電台,還用專門的頻率開辦少數民族語言廣播。民族語言廣播在對內廣播中占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實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進步,它對實現四個現代化和對提高各民族人民文化科學水平、改善各族人民生活方麵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除漢族外有55個少數民族。許多少數民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開辦少數民族語言廣播,是實現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語言平等政策的具體體現。開辦少數民族語言廣播,還可以溝通各民族的信息,加強社會主義祖國的凝聚力,加速民族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同時中國陸地邊防長達2.1萬公裏,和許多國家接壤,在邊境地區居住的大多數少數民族,同一民族跨國界而居的現象也比較多,舉辦少數民族語言廣播,有利於邊境外的同一民族和鄰國人民了解中國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情況,增進中國人民同鄰國人民之間的友誼。

一、用少數民族語言對少數民族的廣播

一九五○年三月二十九日至四月十六日,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召開了全國新聞工作會議,決定中央電台增設藏語、蒙古語和朝鮮語廣播節目。五月二十二日,中央電台的藏語廣播正式開播。這是中央電台開辦的第一個少數民族語言廣播節目,八月十五日中央電台的蒙古語廣播開播,一九五六年七月六日,開辦了朝鮮語廣播,十二月十日,維吾爾語廣播開播,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一日,開辦壯語節目(後來壯語廣播停播),一九七一年五月一日開辦了哈薩克語廣播。

包括中央電台在內,中國地(州)以上共有30個廣播電台辦有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壯、彝、傣、傈僳、景頗、拉祜、哈尼、苗、瑤、柯爾克孜等15種民族語言廣播節目。其中,中央電台辦有5種少數民族的語言廣播,雲南省省、州兩級電台就辦了9個民族、10種語言的少數民族語言節目。新疆台全天播音四十八小時,少數民族語言廣播就占三十三小時。內蒙古、西藏、青海、延邊等廣播電台都用單獨頻率廣播綜合性的民族語言節目(包括新聞、專題、文藝等),每天播音都在十小時以上。各地方台民族語言廣播設置的節目名稱有100多個。這些節目都受到當地少數民族聽眾的歡迎。中央台民族廣播,一九九四年5個民族語言每天播音十小時(每天播音4次每個語種播音半小時),一年共播三千六百五十小時。民族大家庭專題節目(漢語)每天播音十五分鍾,一年共九十二小時。

內蒙古人民廣播電台於一九五○年十一月一日成立時就使用蒙漢2種語言廣播。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蒙語廣播逐漸形成新聞、專題、文藝、服務4大類節目。有些盟市電台也設有蒙漢2種語言的廣播節目。一九五六年起,隨著新的發射中心的建立,蒙古語廣播辦成了一套完整的廣播節目。

新疆人民廣播電台通過各種途徑,采取多種方式,加強了民族廣播幹部的培養,提高業務和技術水平,使民族語言廣播節目自采自編率不斷提高。維、哈、蒙、柯4種語言廣播,在節目設置、布局和思想內容上更加符合少數民族地區的特點和民族習慣。

廣西壯族自治區聚居著壯、漢、侗、苗、瑤、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個民族,少數民族占全區人口的38.3%(一九八六年)。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廣西人民廣播電台的“壯語節目”是一九五七年國務院批準壯文方案,壯族人民有了自己的統一文字的前提下,於一九五八年,在全區各族人民歡慶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前夕開辦的。

四川是一個多民族的省,四川電台長期堅持辦藏語廣播,為適應廣大藏區人民收聽各自習慣的藏語,四川台還采用康巴語和安多語同時播音,使康藏高原上的甘孜州藏民和雪山草地上的阿壩州藏民都能滿意地聽到廣播,四川電台對本省內的彝族人民同樣舉辦了彝語廣播節目,這在全國來說是唯一的一家。四川省民族地區有22個縣廣播站,分別采用當地主要民族語言和漢語方言播音。更多的民族鄉廣播站,幾乎都使用本民族語言播音。這些少數民族語言廣播,深受各族人民歡迎,同時也加強了黨和政府與少數民族人民的聯係,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友誼。

二、用漢語向全國宣傳少數民族

民族廣播本來包括兩個方麵,一是用少數民族語言向本民族宣傳各民族(包括漢族)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奮鬥;二是向全國各族人民宣傳民族團結,宣傳各民族一律平等以及少數民族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貢獻。一九八一年六月一日,中央電台開辦了用漢語向全國廣播的“民族專題”節目(後改為“民族大家庭”節目)。這樣,使民族廣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使民族廣播的概念更加全麵了。後來又先後舉辦了第一次《全國民族團結征文》,第一次《邊疆、民族知識測驗》,首屆《民族之聲》音樂會,以及為期三年的《邊疆萬裏行》宣傳活動。這些活動影響遍及全國,牽動了各族人民的心,收到的來稿、來信、來電數以十萬計。

一九四九年以來,台灣同祖國大陸受到人為的障礙,使海峽兩岸人民處於分離隔絕的境況,在這種情況下,祖國大陸的對台灣廣播就成了溝通兩地之間信息,使台灣同胞了解祖國大陸各方麵情況的主要渠道。一九七九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以來,祖國大陸對台灣廣播已經和正在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一、對台灣廣播概況

(一)大陸對台灣的廣播,早在一九四九年八月就開始了。當時設在上海的華東人民廣播電台開辦了對台灣廣播節目。一直辦到一九五四年八月十四日。這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台灣廣播籌備就緒。八月十五日,中央電台對台灣廣播正式播音。當時隻有一小時的綜合節目,分別用普通話和閩南話在早晚各播1次,每天播音四小時。一九五五年五月以後每天播音時間逐步增加。一九八二年十月一日起,中央電台對台灣廣播又增辦了1套節目。從此時起2套節目同時廣播。

(二)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四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廣播電台開始播音。一九八四年元旦改為海峽之聲廣播電台,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發展,如今海峽之聲電台已成為國內具有相當規模的綜合性廣播電台。它有21個頻率,2套節目,共辦有新聞、教育、服務、文藝性等29個節目,用普通話和閩南話2種語言,晝夜向台灣廣播,每天播音二十四小時,海峽之聲電台的對金門有線廣播用2種語言,每天播音三小時。

(三)福建廣播電台對台灣廣播創辦於一九五○年八月。一九六七年後因“文化大革命”幹擾,被迫中斷廣播五年。一九七二年五月恢複廣播。福建電台對台灣廣播在一九八四年以前為三十分鍾的綜合性節目,每天播出8次,共四個小時,用普通話和閩南話2種語言廣播。一九八五年九月三十日起,為便於台胞收聽,對節目進行了調整,改分散廣播為集中廣播,每天播出2次。共播音四小時三十分。

(四)江蘇電台於一九八二年二月成立了對台灣廣播部,同年七月一日起開辦對台節目,用普通話廣播。經過幾年努力,已逐漸在台灣產生一定影響。為了適應對台工作的新形勢,進一步發揮沿海對台宣傳陣地的作用,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改用金陵之聲廣播電台。金陵之聲本著竭誠為統一祖國,振興中華效力,熱情為台灣同胞服務的宗旨,麵向台灣各界最廣泛的民眾,側重於江蘇及華東地區去台同胞,兼顧港澳同胞和東南亞華僑。

(五)浦江之聲是上海開辦的對台灣廣播電台,於一九八八年元旦正式播音。

大陸對台灣廣播,還有福建省廈門人民廣播電台於一九八七年開辦的“對金門廣播”節目。福州市人民廣播電台於一九八八年十月開辦的“對馬祖廣播”節目。

到一九九一年底,大陸對台灣廣播共有7個電台。

二、適應海峽兩岸形勢發展,滿足台灣同胞新的需求

幾十年來中央電台和地方電台的對台灣廣播取得了很大成績,在台灣島內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是,也曾有過一些嚴重的缺點,特別是在十年動亂中,受極左路線的影響,從指導思想和播出內容方麵,有過不少極左的東西和不符合台灣聽眾需求的內容,使廣播的效果受到一定影響。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後來中共中央又提出了實行“一國兩製”的方針,實現祖國的統一。八十年代後期,台灣當局對大陸的政策也有所變化,台灣同胞可以到大陸探親、旅遊。大陸對台廣播適應這一新的形勢,努力使廣播節目越辦越活,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

一九八七年以來,在台灣同胞中形成了一股“大陸熱”,他們迫切想了解大陸的製度,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大陸人民的生活,以及大陸的風土人情,特別是想了解大陸對統一祖國、“一國兩製”的具體政策。對台灣廣播工作者分析了台灣聽眾的思想狀況,為更好地滿足台灣同胞新的需求,及時調整了節目,增強了針對性,拓寬了報道麵,增加了信息量,比較具體生動地報道了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政治、科研、文化教育、人民生活等方麵發生的變化和所取得的成就。同時,對存在的困難和出現的一些問題也如實報道。台灣環球新聞社副總編輯皮介行,來北京參加了中共十三大的采訪,中央電台對台灣廣播比較詳細地報道了他會見中外記者的情況。當記者問他對北京的印象時,他說:北京是我從小渴望一見的故都,踏上它的土地,我感到它偉大、悠久、厚實、廣博、氣象萬千,使人心胸開闊。皮介行談到他對福建某些街市生活的觀感時說,物資還不夠豐富,人們的禮貌還有所欠缺,計程車司機有時敲竹杠……這種有褒有貶的報道,使台灣同胞聽了感到實在、可信。台灣同胞對大陸在空間技術和科研成果非常關心,也很有興趣,中央電台報道了《訪空間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戚友韌》。《海峽之聲》電台報道了《祖國大陸謹慎建設核電站》和《我國研製成功高功率激光實驗裝置》,以及中國火箭為外國發射衛星等。這樣的報道有助於消除台胞對社會主義的恐懼,從而增強對大陸的向心力。

對台灣同胞普遍關心的祖國的統一和“一國兩製”的方針政策等問題,一九八六年,中央電台對台灣廣播的“空中之友”節目,組織有關理論工作者開展了“一國兩製”專題研討會,並寫出一係列稿件在“空中之友”節目播出,聽眾反映熱烈。許多聽眾來信表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針對聽眾來信提出的問題、看法,這個節目的主持人又以回答聽眾來信方式和聽眾進一步討論,形成了“空中之友”節目與聽眾一起探討“一國兩製”政策的局麵。

這些討論稿采用平等探討的語氣,增強了宣傳效果,其中《談一國兩製的科學性》稿,是針對某些片麵認識而發的,一些聽眾認為:海峽兩岸人民長期生活在不同的社會製度裏,世界觀不同、信仰各異,社會主義和三民主義猶如冰炭不能同器,水火不能相容,硬要在這兩種製度基礎上建立“一國兩製”是不科學的。討論稿的作者沒有回避分歧,而是針對聽眾中存在的這種思想,開宗明義地亮明自己的觀點,從理論和實踐、宏觀與微觀的結合上,由虛到實,由遠到近地進行了有理有據的分析。廣播稿首先談當今時代的特點,引導聽眾著眼於宏觀,看到製度不同的國家之間正在超越意識形態的分歧,相互接近;爾後又分析了台灣與大陸之間兩種不同製度共存的可能性。最後用中國以“一國兩製”的方針處理香港、澳門問題的現實,進而說明了這一構想的科學性。廣播稿既敢於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又注意從實事入手,進行理論的分析,因此聽眾容易接受,從而達到解疑釋惑,交流思想的目的。《談談一國兩製的科學性》一稿,在一九八八年三月舉行的全國首屆對台廣播優秀節目評獎中獲一等獎。

大陸對台廣播中,對台灣同胞服務的節目占重要地位,也是聽眾最歡迎的節目之一。過去中央電台和一些地方台的對台廣播的服務內容大部分是分散在其他節目中播出。一九八七年由於海峽兩岸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央電台於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九日創辦了“空中服務台”節目。這個節目主要是介紹大陸的賓館、交通、郵電設施,為台胞提供食、宿、行及通訊方麵的服務;介紹大陸的名勝、旅遊線路及其費用,充當台胞的空中導遊;介紹大陸主要省區行政區劃的沿革,為久別故鄉的台胞回鄉探親提供方便;幫助台胞查找在大陸的親友,促成他們早日團聚;介紹大陸的經濟、文化、商品信息,為有誌來大陸投資貿易和進行文化交流的台胞牽線搭橋等等。這個節目開播以後,很快在台灣島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它像“及時雨”一樣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台灣聽眾。一九八八年一年,光是來信要求幫助尋找在大陸親友的就有820封,占全年來信總數的57%。收到這些信件後,由編輯部發函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有關部門,請他們幫助查找。其中找到親友並通過廣播告訴尋找者的近200位。是曆年為台胞找到親友最多的一年。尋到親友後雙方經通信聯係上的則更多。一位署名樹林的台灣聽眾,一九九一年寄給電台負責人的信中說:“你們的廣播,解除了我的思鄉之苦。我不知道用什麼方式向徐曼、柳燕、冬豔三位小姐表達我的感激之情。……聽說你們每年都要評先進,選模範,論功評獎,如果一九九一年貴台再做這項工作,請你們代我給這三位小姐各投一票。”一位尚未與家人團聚的台灣老兵王先生給柳燕小姐來信說:“我是一個六十多歲的台胞,不久前我曾拜托小姐尋找在上海的姐姐,今年九月份找到了,已經來往信件多次,還通了電話。你們的菩薩心腸,功德無量。我非常感謝小姐,明年我回上海探親,一定親自到北京電台當麵致謝。”一九九一年,又有數以百計的分離兩岸的家庭通過電波取得聯係而後團聚。

三、聽眾來信增多,內容特點突出

長期以來海峽兩地隔絕,聽眾來信極為困難,過去在台灣收聽大陸廣播是冒著坐牢的危險,寫信更加不容易。一位台灣聽眾寫的第一封信拖了三十多年才發出。一九八四年以來,來信逐漸增加,特別是一九八七年和一九八八年來信猛增。一九八四年到一九八七年中央電台對台灣廣播部共收到來信1227封,其中屬於台灣島內聽眾來信為1040封,占收到來信總數的85%。一九九四年收到來信1632封(包括部分香港及海外華僑)。台灣聽眾來信不僅數量增加,投遞渠道也有明顯變化,逐漸由暗轉明,以投遞香港、北京兩地居多,來大陸探親的台胞將信帶到香港寄出,或者直接帶到大陸。來信署真名真姓者占多數。來大陸探親、旅遊的台灣聽眾,專程到編輯部訪問者比往年更加增多。

台灣聽眾來信內容也有變化,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來信點播具體服務項目的增多。特別是要求為他們前來大陸探親、觀光、求醫治病和進行貿易和各種交流活動提供實質性服務。中央電台的“空中之友”節目從一九八一年開辦以來就受到聽眾歡迎,節目主持人徐曼小姐和冬豔小姐在台灣聽眾中已大有名氣,很多信是寫給她們的。台灣聽眾認為為海峽兩岸尋親服務,讓離別數十年的骨肉團聚是一種“善心工作”、“奉獻偉大”、“使人敬佩”。

(二)來信直接探討和平統一問題的數量明顯增加,探討的問題也比過去深入。熱望兩岸早日和平統一,呼籲實行兩岸直航,對於兩岸重大事件,如“唐焦會談”、“千島湖事件”,抒發意見,對台獨勢力的囂張表示擔憂。一些老台灣聽眾來信認為“中國要強盛起來,隻有實現國家統一,相信中國早晚要統一的”。他們對中共“為了祖國統一的一片善心和所做的一切努力深受感動”,說“為了和平統一中國而辛勞的人們,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都會歌頌他們”。許多聽眾在來信中具體闡述了自己對統一祖國的見解。

(三)來信交談和詢問大陸情況為主要內容的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特別是關心和歡迎大陸的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和成果。“希望中國強大複興”,“祖國真正實現民主政治和政黨政治,則中國幸甚,十二億同胞幸甚,子孫萬代幸甚”。同時,關心大陸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政府是怎樣解決的和解決得怎麼樣了,並獻計獻策以求改進。

(四)來信直接傾吐對大陸廣播盛情,表示感謝者也相當突出。

一些台灣聽眾來信述說大陸廣播在他們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他們說大陸廣播節目對於“浸透著人生辛酸,有著悲慘經曆”的人來說,“可以燙平他們心靈中的創傷”;對於鄉愁綿綿的老兵來說:是“精神上的寄托,生活中的慰籍”。一位“忠實的聽眾”在給“空中之友”節目主持人徐曼、冬豔的信中說,“你們喚醒了遊子們四十載的惡夢”。

電視台和電視節目

中國的電視事業創建於一九五八年,它是由先進的電子技術裝備起來的、形聲兼備的新興傳播媒介。它具有新聞報道、知識傳播、生活服務、藝術欣賞等多種功能,成為教育和鼓舞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最強大的現代化工具。

早在五十年代初,新中國建立後不久,電視事業的籌建即已被列入議事日程。一九五三年,中央廣播事業局派遣幹部出國學習電視技術。一九五五年二月五日,中央廣播事業局向國務院提出報告,計劃於一九五七年在北京建立一座中等規模的電視台。周恩來總理於當月十二日指示:將此事一並列入文教五年計劃討論。從此,新中國的電視事業進入了孕育期。

一九五七年八月七日,中央廣播事業局決定成立北京電視實驗台籌備處,任命羅東為主任,孟啟予、胡旭為副主任。並派出代表團到前蘇聯和民主德國考察訪問,從組織上、技術上和宣傳業務上全麵展開了建立電視台的準備工作。

一九五七年八月,北京廣播器材廠接受試製電視發射機和播控設備的任務,由從捷克斯洛伐克學習電視技術回國的章之儉等人擔任設計,清華大學協助。一九五八年春,試製成功圖像發射機、播送室低周控製設備及攝像機,同時從國外購進攝像管等關鍵性器件,為創建電視台作好了必要的物質準備。

一九五八年五月一日晚七時,北京電視台(即中央電視台的前身,一九七八年五月一日改為現名)開始試播,嶄新的電視事業從此在中國大地上誕生。接著,上海電視台和哈爾濱電視台(黑龍江電視台的前身)於一九五八年底先後建成試播。這以後,廣東、吉林、陝西、遼寧、山西、江蘇、安徽、山東、湖北、四川、雲南等省也相繼建立了電視台。這些電視台在六十年代初,由於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除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沈陽台以外,一部分下馬,一部分改為隻播送為當地服務的教育節目。到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時,全國電視台恢複到13座。一九七九年西藏自治區和北京市電視台建成開播。至此,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建立了電視台。中央電視台於一九七三年五月一日起試驗播出彩色電視。同年五月二十六日,郵電部與中央廣播事業局聯合進行北京——上海微波幹線傳送彩色電視節目。同年八月一日,上海電視台開始試播彩色電視節目。同年十月一日,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進行彩色電視節目試傳。這以後,在省、自治區、直轄市普遍進行彩色電視試驗,全國各地的電視節目由黑白逐漸向彩色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