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強領導,製定新時期的宣傳方針和發展規劃
隨著對外開放政策的實行,對外宣傳任務日益繁重。為了加強對外宣傳工作的領導,經中共中央決定,於一九八○年四月成立了中央對外宣傳小組,負責領導和管理整個的對外宣傳工作(包括對外新聞工作)。小組由中央宣傳部、中央聯絡部、外交部、文化部、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和人民日報社、新華社、廣播事業局(後為廣播電影電視部)、外文出版局等14個單位負責人組成。由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朱穆之任組長。以後,小組成員作了適當調整。國務院研究室、經貿部的負責人也成為小組成員。
從一九八○年以來,中共中央書記處多次召開會議聽取中央對外宣傳小組的彙報,就對外宣傳工作中的重大方針政策性問題進行討論並作出決定。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也不定期討論對外宣傳工作。中央發出了一係列關於對外宣傳工作的文件。一九八○年八月《中共中央關於建立對外宣傳小組加強對外宣傳工作的通知》中,闡明了對外宣傳工作麵臨的形勢,提出了對外宣傳工作的根本任務和總的要求。一九八三年五月,一九八六年六月,一九九○年十二月,中共中央3次以正式文件批轉中央對外宣傳小組關於加強和改進對外宣傳工作的意見。
中央對外宣傳小組除經常邀集中央各對外新聞、宣傳單位交換意見以外,並召開了幾次全國性的對外宣傳工作會議,貫徹中央的精神,總結和交流經驗,研究進一步加強宣傳的重大措施。這些會議都有對外新聞單位的人參加。胡耀邦、鄧穎超、楊尚昆、廖承誌等中央領導人曾分別在會上講話。一九八六年底,全國對外宣傳工作會議召開時,鄧小平等領導人會見了全體代表。一九九○年十月二十九日到十一月四日,第二次全國對外宣傳工作會議在京召開。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領導人江澤民、李鵬、李瑞環到會講話。
中共中央就曆史新時期對外宣傳工作的性質、任務、作用和基本原則作了明確的規定,提出了在對外開放形勢下的一係列宣傳方針和政策。
中央指出,對外宣傳工作是總體外交的一部分,是關係到樹立社會主義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爭取世界人心、保證對外開放政策順利實施的重要工作。對外宣傳工作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有利的國際條件,要為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三大任務服務(三大任務是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加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祖國大陸與台灣的和平統一)。
中共中央強調,對外宣傳工作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黨在宣傳工作上要實現對內與對外並舉的方針,新聞報道也要內外並舉。
針對林彪、“四人幫”的流毒和影響,中央提出對外宣傳工作總的要求是:大膽、活潑、全麵、及時。大膽,就是要解放思想,勇於創新,反對墨守成規。活潑,就是要豐富多彩,鮮明生動,引人入勝。全麵,就是要實事求是,既講成績、進步,也講不足和困難。及時,就是要講究時效,不失時機。
中央對外宣傳小組、中央宣傳部根據國內形勢的發展和國外政治、經濟、思想、輿論的新動向,在與中央新聞單位共同研究後,提出了一係列關於對外宣傳報道的意見。
中央高度關心和積極推進對外宣傳事業的建設。中共中央一九八○年八月所發出的第一個關於對外宣傳工作的文件就指出,中國對外宣傳的力量太弱,對外宣傳的東西太少,要大大加強,“首先要大大加強廣播、電影、電視、通訊社、報刊的對外宣傳工作。這是可以與國外廣大讀者、聽眾、觀眾直接見麵的最有力的宣傳手段”。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央對外宣傳小組會同各對外宣傳部門,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擬訂了近期和中期的對外宣傳事業發展規劃,包括幹部隊伍的充實和人才培養,新聞媒介品種的增加,傳播渠道的開辟,基礎設施的增強,設備的添補和更新等等。規劃經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批準,陸續付諸實施。
三、初步形成對外新聞報道工作體係
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和支持下,經過各方麵的共同努力,“文化大革命”中壓縮或停滯的對外新聞報道業務,在曆史新時期得到迅速的恢複和發展,初步形成多門類、多渠道、多層次的對外新聞報道工作體係,其中包括報刊、通訊社、廣播、電視、電影和新聞發言人等。
對外報刊方麵,“文化大革命”中停辦的一些英文刊物,如《中國婦女》、《中國工會》、《中國青年通訊》(原名《萬年青》)、《中國對外貿易》、《中國體育》等,陸續複刊。一些老的刊物,如《中國建設》(後改名《今日中國》)、《北京周報》、《中國畫報》等,增辦海外地區版,在報道內容上大同小異,以加強針對性。同時,新的對外報刊陸續創辦。外文局新辦了《中國與非洲》。中國長時期沒有一份全國性英文報紙,一九八一年六月《中國日報》創刊,填補了這個空白。主要麵向海外華僑、華人的《華聲報》和《人民日報》海外版、《瞭望》海外版、《國際貿易》月刊(英文)以及《新中國季刊》(英文)、《橋》(英文、俄文)等雜誌也相繼問世。
為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有些省、市也創辦了對外報刊,如上海辦了《上海畫報》雙月刊(中、英文);四川辦了《今日四川》季刊(中、英文);浙江辦了《文化交流》(中、英文);重慶市辦了《重慶與世界》雙月刊(中、英文)。
到一九九一年底,全國對外報刊已有40多種,全國的外文報刊對外發行量全年達1000多萬份,中文報刊對外發行量達900多萬份。此外,廣東、福建、廣西等省的許多僑鄉創辦了小型的鄉刊鄉訊,報道僑鄉風土民俗、曆史沿革、建設新貌,發往海外,被旅外鄉親稱之為“擴大了的家書”。
通訊社方麵,新華通訊社把“爭取成為世界性通訊社”的目標提上了工作日程。該社大大增加英文、法文、俄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的發稿量,並開辦了對外的中文廣播,每日向香港、澳門和國外的華文報紙供稿;其國際新聞的報道,由對內為主改為對外為主;其對外新聞圖片報道,擴大了供稿對象,供稿量成倍增加。新華社在國內各分社增加了對外記者,在9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分社,形成了一個星羅棋布的對外報道工作網。對外新聞稿的“落地”工作也大大加強,被采用率不斷提高。
“文化大革命”中被壓縮為新華社一個組的中國新聞社,恢複了社的建製,重新成為一個獨立的通訊社,並擴大了業務規模。該社在國內20多個省市和港澳地區設立了分社或記者站,在華盛頓、東京、巴黎也設立了分社,並與港澳地區和海外的160多家華文報刊建立了業務聯係。九十年代以來,大量新聞稿和專稿被台灣報刊所采用。該社還攝製圖片和影片向外提供。中國新聞社已經成為一家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華僑、華人服務的綜合性新聞、文化事業單位。
廣播電視電影方麵,廣播事業局擴充為廣播電影電視部,在宣傳報道上提出了“揚獨家之優勢,彙天下之精華”的要求。國際廣播電台在國內外建立和充實了自己的記者隊伍,增加了新聞節目的播出次數和時間,改進了節目的內容和形式;創辦了麵向在華外國人的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德語和日語廣播。對外廣播的語種共43個(其中外語38種,本國地方話5種),每天累計播音時間一百四十六個小時。語種和播音時間居世界第三位。
電視方麵,從中央台到各個省、區、市台建立了對外部,加強了對外電視片的製作和輸送工作。中央電視台現向世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電視機構輸送電視新聞片,並通過國際衛星傳送重大新聞。對於國內特別重大的新聞,則通過衛星直播實況,傳送到全世界。自一九八七年一月起,中央電視台還為在華的外國人開辦了英語電視節目,每晚兩小時,播送新聞和文藝節目。自一九九○年起,中央電視台又為在華外國人增辦了法語電視節目,每周一小時,內容包括新聞和專題節目。
對外紀錄電影,恢複了“文化大革命”中停拍的《今日中國》期刊片,並更多地拍攝對外專題性紀錄片。自一九八六年十月起,有計劃地拍攝一套總題目為《中國》的介紹各方麵基本情況的係列片,到一九九一年止已拍攝120部。其中有介紹中國新貌的《錦繡中華》、有反映中國航天事業的《中國航天城》、有反映北京人民生活和精神風貌的《北京的早晨》等。
八十年代以來,各對外新聞單位根據曆史新時期形勢發展的要求和中央的指示精神,端正報道思想,明確編輯方針,認真克服“一‘左’二窄三套話”的毛病(“左”主要指報道的指導思想,“窄”主要指報道的題材,“套話”主要指文風),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一係列的改革,使報道的內容和方式方法都有顯著改進。
同時,各對外新聞單位的基礎設施和傳送手段,也有較大的加強和改善。新華社、中國新聞社、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日報社、外文出版局、中央電視台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都添置了一批比較現代化的通訊、發稿、傳送、拍攝、電子照排、洗印設備,並在國外建立發稿中心、印報點,通過衛星傳送版麵或電視節目。國際廣播電台更新了一批五十年代的設備,發射功率提高,並與5個國家實行節目互轉,或租用別的國家的發射台轉播中國對外節目,中國廣播在歐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收聽情況都有改善。外文局辦的一部分期刊已用電腦照排,提高了印刷質量和時效。
此外,在對外新聞工作上還有一項突破性進展,即建立新聞發言人製度。一九八三年二月,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對外宣傳小組專門發出了《關於實施〈設立新聞發言人製度〉和加強對外國記者工作的通知》。到八十年代末,國務院已設立新聞發言人。中共中央、國務院所屬部、委、辦和人民團體多數也設立了新聞發言人。他們舉辦中外記者招待會、新聞發布會或個別接受外國記者的采訪。外交部的新聞發布會每周定期舉行一次,已做到製度化、經常化。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和全國七屆人大、政協會議期間,都設立了新聞發言人和新聞中心,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領導人以及各界知名人士,召開了一係列新聞發布會和記者招待會,回答中外記者所關心的各種重大問題。有些記者招待會還通過電視網直播。北京、上海等地也建立了新聞發言人製度。
新聞發言人製度的建立,受到中外記者的普遍歡迎,認為這是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一個重大步驟,“是中國現代化的表現”。一位外國記者說:“過去我們沒有消息來源,隻好從香港報紙上去找中國消息,往往很不準確;現在有了正道消息和準確的情況可以報道,這對雙方都是件好事。”
對外新聞工作的隊伍日益壯大。許多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調出、下放的富有經驗的編輯、記者和翻譯人員,重新返回新聞崗位。各單位采取“以老帶新”、在職輪訓、派出國外進修等多種方法,培養了大批新生力量。為了培養更多較高層次的對外新聞人才,中央對外宣傳小組協同國家教育部門,於一九八三年在北京大學、複旦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上海外國語學院等六所高等院校,創辦了國際新聞和國際文化交流專業(主要是雙學位班和研究生班)。到一九九一年秋,這些院校已有400多位學生畢業。新華社還創建了培養對外和對內新聞工作者的中國新聞學院。各對外新聞單位加強了對外新聞業務的理論建設。通過這些措施,中國對外新聞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逐步提高。
中國對外新聞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報道水平的提高,使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增大,並獲得一些好評。新華社一九七九年七月收到英國朋友費裏克斯·格林的來信,信中說,他兩年前對新華社的對外報道提出過尖銳批評,現在覺得已經有了“巨大的改進”,他為此表示祝賀。到八十年代末,新華社已經成為世界上較大的通訊社之一,其對外新聞,已成為第三世界一些國家的通訊社和報刊的一個主要新聞來源。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八十年代以來,九次在國際廣播界的評獎活動中獲獎,一九八六年被評為世界“十佳電台”之一。該台外國聽眾來信數,“文化大革命”時期曾跌落到一年隻有2萬多封;自一九七七年後逐步回升,一九八八年收到來信16萬多封(按國際慣例,一封聽眾來信代表400名聽眾)。一九九一年,收到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聽眾來信23萬多封。該台在國外還擁有聽眾俱樂部和固定的收聽小組600多個。中國對外報刊的發行量也比“文化大革命”時期大幅度增加,並經常獲得讀者好評,每年收到來信10萬封左右。
一九八六年底全國對外宣傳工作會議召開期間,舉辦了全國對外宣傳工作成果展覽,中央各新聞單位也都參加展出。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一些領導人以及數千名幹部和群眾前往參觀。他們普遍反映,粉碎“四人幫”以後十年來,中國對外宣傳事業包括對外新聞工作,有了非常可喜的變化和進步。
為了更好地推進和協調全國對外新聞報道工作,國務院於一九九一年六月成立了新聞辦公室,由中央對外宣傳小組組長朱穆之兼主任。
自進入新的曆史時期以來,中國對外新聞事業正在開創新局麵,呈現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但是,與國內外形勢發展的要求相比,與某些發達國家對外宣傳的規模相比,差距還很大,需要作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