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交流與合作(2 / 3)

應外國新聞組織的邀請,中國記協自一九八○至一九九一年,先後派出了新聞代表團、組或個人共700多人次,訪問了世界五大洲的90個國家。其他各新聞單位也應邀派出了一些記者出訪。中國出訪人員通過參觀、會見、座談,廣泛結識了外國新聞界和其他各界人士,實地考察了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和新聞事業的發展狀況,開拓了視野,交流了經驗,增進了友誼。他們在出訪回國後,分別在全國各地報刊、電台、電視台,刊登或播發了訪問報道,少則一、二篇,多則一二十篇,有的已彙集成書出版。這些報道為中國人民了解各國情況,提供了第一手信息。

中外新聞界在業務上的合作關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就開始建立;進入八十年代以後,隨著對外開放政策的實行,得到廣泛的發展。

新華社自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九一年已同87個外國新聞機構正式簽訂新聞合作協定。合作的內容,包括免費提供新聞、圖片,建立互相供稿關係,共同使用通訊線路,培訓人才等等。新華社的合作對象分布五大洲,但重點是亞、太地區。新華社通過有25個國家和地區通訊社參加的亞洲—太平洋通訊社的新聞交換網交換新聞稿,還派人參加了該組織舉行的編輯小組會議和技術小組會議。

中國廣播電台和外國廣播電台之間,開展交換節目的工作,包括新聞節目和文藝節目。最初,這一工作主要在中蘇電台之間進行。五十年代,中央電台曾定期播送《莫斯科廣播電台對中國聽眾的華語節目》;蘇聯莫斯科廣播電台也曾定期播出中國寄去的俄語節目。節目內容主要是向對方國家介紹本國的情況。中蘇電台之間,還舉辦過北京和莫斯科的“呼應節目”,兩城市人民通過廣播互相致意。六十年代後,中國與其他國家交換節目的工作相繼展開,進入八十年代後更加活躍。一九八一年,天津電台與其友好城市日本神戶電台,達成交換廣播節目的協議,每月交換一次十五分鍾的節目,節目名稱分別為《您好!天津向您問候!》《您好!神戶向您問候!》。

為了提高遠距離廣播的效果,中國國際電台近年還與瑞士、加拿大、法國、西班牙、獨聯體等國的廣播電台達成了互轉節目的協議。馬裏巴馬科電台,每天轉播中國電台英、法、斯瓦希裏、阿拉伯等11種語言共十三個小時的節目。中國國際電台租用巴西發射台轉播中國電台對南美南部、北部、西部地區的兩小時西班牙語節目。

在努力改善中國遠距離的收聽效果的同時,中國國際電台還十分重視向各國電台傳送或寄送介紹中國的節目。一九九一年中國向28個國家和地區的54家電台寄送一千零四十一小時的各類節目,向4個國家的4家電台傳送節目一百四十五小時。

聯合拍片,是中國電視台對外合作的一種良好方式。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年,中央電視台與日本廣播協會聯合攝製了大型電視係列片《絲綢之路》;接著,與日本佐田雅治企畫社聯合攝製了係列片《長江》。這兩部係列片,既追敘了曆史,又反映了現實;既有自然風光,又有社會生活,在日本和其他國家播映後收到很好的效果。一九八二年一月到一九八三年底,中央電視台、中國新聞社與英國鷹頭—羚羊影業公司、香港天龍影業公司,合作攝製了12集電視係列片《龍的心》(原名《中國人》),生動地反映了中國的建設和人民生活。該片在英國播出後,觀眾達200萬人,美國、香港等也連續播出。

中央電視台還采取其他方式與外國新聞、電視機構進行業務上的合作。一九八○年四月,中央電視台與英國維斯新聞社和世界電視新聞社簽訂協議,允許它們收錄發行《新聞聯播》節目;同時中央電視台通過國際衛星接收這兩家發送的國際新聞。一九八四年四月,中央電視台開始正式參加亞洲—太平洋廣播聯盟A區的新聞交換網,每年通過衛星向各成員電視台提供中國新聞300多條。一九八七年二月,中央電視台同美國最大的有線電視台CNN簽訂合作協議,每周向其提供一盤十分鍾的錄像帶,供他們向世界50多家電視台播送。同年九月,中央電視台協助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在北京、上海製作《變化中的中國》節目,並通過衛星現場直播,播出新聞性節目,介紹了中國各方麵的新情況。一九八九年五月,中央電視台與位於挪威的《同一世界頻道》衛星電視建立了業務關係。從一九九○年開始,中央電視台還租用美國華盛頓50頻道播出英語《今日中國》節目。

有些地方電視台從一九九○年開始也對外提供電視節目。山西黃河電視台和美國語言教學衛星電視公司(SCOLA)簽訂向後者長期提供新聞節目的協議。上海、廣東、福建等省市也分別與美國的一些華人辦的電視台建立了供片關係。

此外,中央電視台與海外華僑、華人辦的電視機構建立了業務聯係。一九六七年,旅居日本的華僑在東京成立了中國通信社,中央電視台委托該社代銷中國電視片,並提供給日本各電視台播出。從八十年代後期起,中央電視台與美國紐約宏聲傳播公司、“美國中文電視”台、洛杉磯斯揚傳播公司、熊貓電視台、舊金山彩虹電視台以及加拿大中文電視台等在業務上來往,向他們提供中國電視節目。

培訓新聞工作人才,也是中外新聞機構進行合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六十年代初,中國記協和亞非記協合作,多次在北京舉辦亞非記者訓練班,為亞非一些國家培養了不少記者。一九八四年,中國記協與聯邦德國國際新聞學院合作,在北京舉辦了用英語講授的新聞寫作講習班。從八十年代後期起,中國有些新聞機構定期派出編輯、記者到外國有合作關係的大學進修。如外文局與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達成協議,該局每年派出3人去伊大進修兩學年,伊大每年派16位教師和學生來華訪問三周。通過交流,中方進修人員提高了業務水平,對方訪華人員增進了對中國的了解。

在中國的革命戰爭年代,一大批同情中國人民的外國記者,根據他們在華的親眼所見,客觀、公正地向全世界報道中國,介紹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在中國的新聞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一頁。他們之中,有捷克斯洛伐克記者基希(Egon Erwin Kisch)、德國記者王安娜、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Anna Louise Strong)、艾格妮絲·史沫特萊(Agnes Smedley)、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等。斯諾寫的《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中譯《西行漫記》)一書,第一次向全世界披露了“紅色中國”的真實情況,粉碎了反動勢力多年製造的謠言,為使中國和全世界人民正確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曆史和主張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大陸全境解放以後,外國新聞界的老朋友同中國的聯係更加密切,同時又增加了不少新朋友。他們都熱情地通過報道介紹新中國。

埃德加·斯諾自一九四一年離開中國以後,一直抱著重返中國的願望。這個願望經過中美雙方的努力在一九六○年實現。根據這次訪問、旅行,斯諾寫成一本綜合性的著作《大洋彼岸:今日紅色中國》,於一九六一年出版。一九六五年,斯諾再次訪問中國,為一部後來定名為《四分之一的人類》的影片搜集了資料。一九七○年,斯諾對中國進行了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訪問。在這次訪問中,中國領導人請他向美國領導人傳達一個重要信息:如果尼克鬆願來訪問,中國歡迎。這對中美關係的突破起了橋梁作用。此後不久,斯諾患病,但他仍艱難地把精力傾注於他的最後一本介紹中國的著作《漫長的革命》,直至病逝。這位中國人民的真誠朋友逝世後,中國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活動。按照斯諾的遺言,他的一部分骨灰安放在北京大學校園內。

中國人民的另一位老朋友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於一九五八年八月以72歲高齡重返中國。來到中國後,她繼續從事旅行和寫作。一九五九年,她去西藏采訪,寫了《西藏農奴站起來》一書。一九六二年,她開始編寫《中國通訊》。最初,這隻是用複寫紙打印的文稿,寄送給一些國外的朋友。當她84歲在北京逝世時,《中國通訊》成為用6種文字印刷、發行數萬份的對外介紹中國的讀物。在斯特朗生命的最後八年裏,她仍為增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著名的荷蘭國際紀錄片大師約裏斯·伊文思,也為介紹中國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早在一九三八年,伊文思為支持中國抗日戰爭,拍攝了記述中國人民英勇抗戰的紀錄片《四萬萬人民》。一九三九年,該片在美國和法國上映。一九五六、一九五七、一九五八年,伊文思再度來華訪問,並拍攝了反映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精神麵貌的紀錄片《早春》;一九七二到一九七五年,他又在中國拍攝了大型紀錄片《愚公移山》。他還擔任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的顧問,為中國新聞紀錄電影事業的發展,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