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交流與合作(1 / 3)

國際交流與合作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新聞團體就參加了國際新聞組織。一九四九年四月,國際新聞工作者協會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舉行會議,通過決定,接納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簡稱中國記協)籌備委員會為團體會員。一九五○年九月,國際新聞工作者協會第三屆代表大會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大會選舉胡喬木為該協會副主席。吳文燾代表中國記協籌委會出席會議。

之後,中國記協多次派出代表團、組參加國際新聞工作者協會舉行的會議和其他活動,包括國際記者會見、各種專業記者業務討論會、國際新聞攝影展覽等。一九七五年四月,國際新聞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在北京舉行擴大會議。會議通過了關於新聞工作者國際間合作問題的決議。國際新聞工作者協會有會員15萬人,分屬於120個國家和地區的記者組織,是世界上人數最多的記者團體之一。中國記協參加該組織,對於促進中外新聞界的了解和友誼,起了積極的作用。

為加強亞非新聞工作者之間的團結與合作,中國記協與印度尼西亞等國的新聞團體一起,於一九六三年四月發起成立了亞非新聞工作者協會。成立大會在印尼首都雅加達舉行。有阿爾及利亞、緬甸、斯裏蘭卡、中國、埃及、加納、印尼、日本、朝鮮、馬裏、巴基斯坦、坦桑尼亞、越南、讚比亞等47個國家和地區的新聞工作者組織派代表參加。周恩來致電祝賀該協會成立。中國記協副主席梅益率領13人組成的代表團出席。梅益在發言中提出了加強團結、積極開展工作等6點建議。會議通過了《雅加達宣言》和協會章程。章程宗旨中提出,要建立亞非新聞工作者之間的最密切的合作關係,要為爭取民族獨立、反對一切形式的殖民主義而鬥爭。會議還確定每年四月二十三日為“亞非新聞工作者日”。印尼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查禾多(Dja Woto)當選為亞非新聞工作者協會總書記。書記處設在雅加達。中國和日本、斯裏蘭卡、敘利亞、坦桑尼亞和南非民族主義的新聞工作者組織,分別派出常駐書記,參加書記處工作。

一九六五年,印尼“九三○”事件發生後,亞非記協書記處於年底遷至北京辦公。一九六七年四月,亞非記協在北京舉行第五次書記處全會,進一步明確這一組織團結反霸的立場。周恩來又一次會見了書記處成員。一九七四年四月二十四日,亞非記協書記處在北京隆重召開會議,慶祝“亞非新聞工作日”和協會成立十一周年。一九七五年後,因形勢的變化,亞非記協停止了活動。

八十年代以來,中國記協多次接受聯合國有關機構的委托或讚助,在中國舉辦亞太地區或發展中國家新聞界的國際活動。一九八四年四月三十日至五月三日,中國記協受聯合國新聞部的委托,在上海主辦了亞太地區新聞界領導人圓桌會議,就加強相互合作等問題交換了意見;一九八五年四月至五月,又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委托,在北京舉辦了一期亞太地區記者講習班;一九八七年六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讚助下,同中國新聞學院聯合舉辦了發展中國家新聞研討會;一九八八年五月,也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讚助下,協同首都女新聞工作者協會,在北京舉辦了亞洲女新聞工作者研討會。上述這些活動,得到了亞太地區和第三世界新聞工作者的熱情支持和高度評價。

中國幾個主要的新聞單位也分別參加了國際組織和國際活動。新華社一九八一年加入了亞洲—太平洋通訊社組織(O·A·N·A),派代表參加了曆屆大會,一九九一年第八屆大會上,當選為該組織副主席,並被推舉承辦第九屆大會。中國廣播電視組織早在一九五二年就加入了“國際廣播組織”,後改名“國際廣播電視組織”(OIRT),還擔任過該組織的主席、副主席等職務。自一九七三年起,中國行使在“亞洲—太平洋廣播聯盟”的會員權利,自一九七四年起中國廣播電視組織參加了“亞廣聯”的一切主要活動,並於一九八九年在北京主辦了“亞廣聯”第二十六屆大會。

爭取建立公正的世界新聞新秩序,是中國新聞界在國際活動中一項重要的奮鬥目標。長時期以來,世界上新聞的傳播,被少數幾個發達國家所壟斷,國際新聞的流通呈現一種單向的現象,西方發達國家的傳播媒介很少反映第三世界國家的成就和進步,而著力渲染其困難和落後。經過第三世界國家的共同努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九八○年四月召開會議,設立了“國際交流發展計劃”及相應的機構,為建立世界新聞新秩序做一係列促進工作。從國際交流發展計劃設立到九十年代,中國一直被選為負責執行這個計劃的35個理事國之一。中國理事由新華社的代表擔任。中國理事及其助手出席了每年一次的理事會議,在會上一再為建立世界新聞新秩序而呼籲。中國理事還在一九八二年代表中國政府為國際交流計劃捐款10萬美元。一九八六年四月,紮伊爾舉辦世界新聞新秩序國際討論會時,中國記協、人民日報社、新華社聯合捐助了25萬元(紮幣)。

中國新聞界懷著“尋求知識,尋求友誼,尋求和平”的願望,與外國同行進行友好的交往,互相派出團組進行訪問。

五十年代初、中期,主要是同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新聞界來往。一九五四年春,中國新聞工作者代表團赴蘇進行了為期兩月的訪問。他們返國後編寫出版了《學習〈真理報〉的經驗》一書。這對新中國新聞業務的建設,產生過廣泛的影響。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中外新聞界互訪的活動,擴展到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西歐、日本。在此期間,中國記協曾多次派出記者代表團訪問當時與中國未曾建交的國家,增進了解,結交朋友,為中國以後與這些國家建交作了一些前期的友好工作。如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三年,中國新聞工作者代表團和日本新聞工作者代表團進行了互訪,並發表了聯合聲明,表示互相支援,共同通過新聞報道增進中日人民的友誼。

七十年代初,中美關係解凍,兩國新聞界互訪活動隨之開始。一九七二年四月,即在尼克鬆訪華和中美聯合公報發表後不久,美國報紙主編協會代表團20多人訪華,周恩來會見了他們。代表團參觀了北京、上海、延安、廣州等地,回美後寫了總題為《訪華之行》的一係列通訊和文章。一九七三年五月,以朱穆之為團長的中國新聞代表團先後訪問美國和加拿大。這是中國新聞代表團第一次應邀訪美。

進入八十年代以後,由於中國堅決貫徹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對外開放政策,中外新聞界的交往範圍進一步擴大,互訪活動更加頻繁。

中國記協向全世界各種社會製度國家的新聞界敞開了大門,伸出了友誼之手。自一九八○至一九九一年,中國記協已先後接待了根據政府間文化協定、兩國記協間雙邊協議和自費來訪的新聞團、組共近500批,700多人。這些記者來自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其中有社會主義國家,也有資本主義國家。中國同第三世界國家有著相似的曆史遭遇,麵臨共同的發展民族經濟文化的任務,由於第三世界國家常駐北京的記者很少,因此中國記協努力創造條件,盡可能多地邀請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記者來訪。除記協外,中央各新聞單位也分別邀請了不少外國新聞界朋友來華訪問。自一九五○至一九九一年,僅中央廣播電視單位就接待了來自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372個廣播電視團組、共1.4021萬人次。

在中國邀請來訪的外國新聞界人士中,既有近年才結識的新朋友,也有早年結交的老朋友。一九八五年三月,中國記協和中國日報社,聯合邀請19位於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在中國作過戰地報道的美國記者,組成重訪團來華。他們在三周多的時間中,訪問了北京、延安、西安、武漢、南京、上海等當年紅軍工作過的地方,舊地重遊,重溫往事,共敘美好的記憶,交談對中國新景象的觀感。鄧小平會見了他們,作了長時間的談話。

凡是來華訪問過的外國新聞界朋友,回國後一般都撰寫了報道和文章,談在中國的見聞和觀感,加深該國人民對中國的了解。加拿大《星報》記者訪華後,在該報頭版連續發表8篇報道,用套紅大字《中國——巨龍在騰飛》作總標題,並刊登了約占3個整版的圖片,生動地報道了中國的建設、改革和人民生活的情況。蘇聯記協主席、《真理報》總編輯阿法納西耶夫一九八七年率領蘇聯記協代表團訪華後,在《真理報》上發表長文,介紹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和成就,認為中國的經濟體製改革走在蘇聯的前麵,不少做法值得他們借鑒。文中還對赫魯曉夫當年撤退蘇聯在華專家一事提出批評。日本《朝日新聞》社編輯委員西垣戶勝在訪華後發表了26篇報道,揭露了日本侵略軍當年製造南京大屠殺等暴行,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瑞士《新蘇黎世報》編輯維澤爾在訪問西藏回國後,在該報發表三篇關於西藏的比較客觀的報道。報道中說,據他實地了解,在西藏,“盡管存在不少問題,北京的新政策還是給許多中國人帶來更多的自由與富裕,得到多數人民的支持。”一九九一年十月來訪的美國報業協會訪華參觀團28人,成員多為美國中、小報刊的發行人和總編輯,該會代表5000多家報刊的利益。來華前,他們對中國了解甚少,疑慮頗多。通過實地的參觀訪問,以及中國有關部門領導人會見、交談,許多人認識發生了變化,稱讚中國社會穩定和市場繁榮;認為若幹美國新聞媒介在“天安門事件”中以謠言“愚弄了美國公眾”;強調“應該進一步發展中美關係”,加強美中新聞界之間的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