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青春不斑駁?
特別策劃
青春,是一種狀態,有好奇、癡迷、躁動、迷惑,易於快樂,也易於憂傷。
韓寒說,誰沒有年少過?你在宿舍裏說過的那些蠢話,你對著大樹幼稚的表白,現在拿出來可不都得笑死,沒有人永遠和過去的自己一致,除非你不再成長。
青春對人生的真正壓力,是看不到未來的不安……
春天裏,毛毛蟲死了,一隻蝴蝶重生了。
誰的青春不斑駁?
本期我們邀請了當下最受年輕人歡迎的人生導師,首爾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金蘭都先生,和我們一起分享他關於青春傷痛的感悟。人到中年的金蘭都先生和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息息相通,比年輕人更了解青春,深曉其中的苦惱和選擇之痛。他深入淺出、情深意切的洞見,囊括了人生青年時代的身心苦悶和升華之道。
青春,你的名字叫磨礪
20年前,她買不起亞麻襯衫,住不起設施齊全的房子,更沒有粉絲為了見她不遠萬裏去叩她的門——J.K.羅琳從小就近乎問題少女,與父母關係不好。那時她是個剛剛離婚的單親媽媽,靠失業救濟金支付房租,蝸居在一處狹窄平房。那時她患有抑鬱症,常被自殺的念頭困擾。後來……你懂的,她就是在那時開始創作,寫出了第一本《哈裏·波特》小說。
20歲的周傑倫,害羞靦腆,是一個不敢在人前演唱、時時想用帽簷的陰影把眼睛遮擋住的人。開始專職創作歌曲後,半年下來,雖寫歌不少,但曲風奇怪,沒有一個歌手願意接受。甚至BOSS吳宗憲當著他的麵,說他寫的歌曲很爛,並把樂譜揉成一團,丟進廢紙簍裏。後來……你知道,也是吳宗憲嚐試地幫他出了第一張專輯,從此他一飛衝天。
二戰中的英國首相丘吉爾,人人都知道他是個風趣幽默、舉足輕重的風雲人物,卻不曉得他年輕時也曾經吸過毒,也曾經糾纏在婚外情中。
青春,有太多內心孤寂,也有太多命運飄搖。
因為年輕,我們感受了更多來自生活的重壓。有一位在中國生活幾十年的老外,在自己的中國見聞中寫道:“中國的高房價,毀滅了年輕人的愛情和想象力。他們本可以吟誦詩歌、結伴旅行、開讀書會。但現在,年輕人大學一畢業就成為中年人,像中年人那樣為了柴米油鹽精打細算。他們的生活,從一開始就是物質的、世故的,而不能體驗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種麵向心靈的生活方式。”也許這樣的說法有一些片麵,但多多少少讓我們看到了一些生活中的無奈。
年輕人體會到的壓力來自於這個現實社會過分地尊崇了兩個詞:成功和拚搏。
細數當今,在各個大學巡回演講、在各個電視頻道開講座、在各種活動中與年輕人互動的青年導師,大多是成功的企業家們,在這個物質的世界中,人們比較的是資產多少、社會關係多少、事業的盤子有多大。其實,我們更需要做的,是鼓勵年輕人擁有更多的熱情、活力、冒險精神、創新能力。
不管在哪個國家,年輕都是“短缺”的代名詞,在工作單位裏,剛畢業的人當然沒有經驗、沒有資源、沒有成果;在資本市場,年輕人的創業總要走過磕磕絆絆的曆程;在婚戀領域,剛畢業的文藝青年唯有用才華和熱血獻給戀人,親愛的丈母娘如果還想要房子可是有點難度;在公共社會生活領域,年輕人不成熟的想法,的確不如成功人士的人生秘笈更引人注意。
如果把這些看作壓力,這的確像霧霾鎖住了前程,就像一位畢業三年還在公司居於“小字輩”的白領,無奈地發問:在待遇麵前,在房子麵前,在就業麵前,在公平麵前,我們還有多少年華需要等待?可是,如果把這看作人生必然經過的“原始積累”階段,是不是又有另一番意義呢?
“我當年……”這是成功人士接受采訪談到奮鬥曆程時通用的開場白。每個成功人士都有一把血淚祭奠給貧瘠的青春。
相比之下我們這一代80後、90後,貌似得到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爭相給予的物質補償。可同時也沒經曆過風雨,錯失了雨後彩虹,沒經曆過大時代的重大變革,錯失了上天給我們的重大利好消息。所以,我們的人生太缺乏大喜大悲,太缺乏波瀾壯闊。沒有“自己”的汽車和房子是“苦”?碰上一個善解人意又願意給漲工資的老板就是“樂”?這問題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答案。
青春,給我們帶來的最大悲哀是它的不確定性,社會確立了靠資產和資源去博取生存的競爭規則,青年人左手是空的,右手也是空的,不是每個人都是紮克伯格。社會也建立了網絡社交的新模式,我們在網上離陌生人很近,在現實中離身邊的人很遠。
青春,無論哪個時代,它提供的最大機會也是它的不確定性。選擇的主動權在你手上。如果不願意進入社會,你可以在學校裏讀各種學位,甚至出國讀你感興趣的專業。如果願意工作,各大公司的BOSS等著把你納入麾下好好栽培,前提是你品學兼優,素質入得了他們的法眼。如果想創業,你也可以參加各種創業大賽,也可以入駐各種種子項目孵化器。你可以期待成功,也可以體驗失敗,因為你還年輕。
成長就是接受不完美,成長就是積累年輕時的苦難,把它鑄成帶著血淚的花朵。
夏果果:經曆過後,總會有人並肩
青春宣言:“所有的傷痛,包括情感,都是青春的必經之路。”
夏果果
Xia Guoguo
被冠以“80後當紅青年女作家”“奮鬥派女強人”等稱號。已出版長篇小說《青春期》《小傷口》《碎》《今世為貴妃》《轉身之前,離開之後》《蔓珠沙華》、短篇小說集《湛藍十年》等十部作品。人在文字江湖,心係江湖文字。
回憶起青春,夏果果印象最深的一個詞是“迷茫”,“那個時候覺得自己特別了不起,會比較自大。不管是在跟朋友的相處、對愛情的態度,還是在工作上的狀態,都會出現一些又自卑、又自大的情況。遇到挫折,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去麵對,而是逃避。”
從倔強少女到文學青年
坦白來說,她的人生軌跡並不是因“逃避”而鋪就,更多的是對現狀的不滿足,於是不斷漂泊,不斷折騰,從十幾歲的那個不羈女孩,變成了今天這個篤定美好、笑稱自己“橫豎都是二”的三十歲女子。恰好印證了她給自己取的名字“夏果果”,她相信最終的落定,相信盛夏之後就是成熟,是花必會結果。
夏果果的青春傷痛,從中學時代就已經開始。高考前夕的一次考試,成績很不理想,她就開始自暴自棄,不再上課,閑逛、打遊戲、看錄像,“覺得自己反正考不上大學,與其麵對失敗,不如自己先放棄吧。”現在的她,遇到這種情況,可能會重新安排事情的處理節奏,哪怕往後拖一拖,也可以合理解決。
大學上了一學期,先是軍訓時候被評為“優秀標兵”,又迅速當上校文學社副社長、學生會秘書長,讓她覺得“大學太簡單,沒什麼意思”;又遇到家中出了狀況,她便立即退學,“出去掙錢了”。
初入社會,她從承包小酒吧開始,一直做到娛樂城的大堂經理。做的事情一帆風順,每天躲在櫃台後,看來往客人的故事,寫自己的心緒,才是最享受的時刻。直到有一天她幡然悔悟,“我是個女孩子,我還年輕,不能一輩子做這樣的事情。”她在嫂子的鼓勵下重新拾起文字事業,用勤奮的工作和執著的追求敲開夢想之門。2003年,她為了追求事業離家出走,白天借住朋友家,晚上在網吧寫作,每天吃一塊錢的涼皮;2004年,南下武漢成為雜誌編輯;2005年,回到西安創建新刊;2006年,南下廣州出版漫畫《同人誌》;2007年,她在好友沈浩波的建議下來到北京,從事圖書出版行業,出版了張傑、謝娜等明星的書籍,成為業內資深出版人,順風順水到現在。
解答困惑的力量
一路走來,她的出版人身份越做越火,自己的寫作卻停留在“不管市場,隻願私享”的任性階段。夏果果說自己是“沒有愛就會死”的人,“一個人寫東西的話,肯定要寫最熟悉最拿手的,其實是在寫自己的感受分享給大家看。我能分享的可能就兩樣,一個是工作經曆,一個就是感情。一個相信愛情的人,就是心裏相信美好的人。”夏果果自己對待感情,就像書裏寫的一樣,敏感、細膩、糾結。
夏果果喜歡寫氛圍,故事情節比較弱,她希望讀者在看書的時候有所領悟,再受傷害的時候會堅強一些。“我不喜歡讀者一口氣把我的書看完,就放在枕頭邊上,不開心的時候能看看,獲得一份力量。我不會給人解答困惑,我給人解答困惑的力量。”夏果果坦言,“美好的東西大家會習慣性忘記,但是能記住的肯定會有傷痛。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受傷,不一定是別人錯了,不一定是愛情錯了,也不一定是某一件事情錯了。其實是我們的方法錯了。”也許,這是每一個青春都要經曆的。
對於青春時的愛情,在她看來,“不要太癡迷,也別太任性,也不要看得太重或者太真”。“別把自己太當回事兒,也別把自己不當回事兒。把它當成一種人生必須的經曆,去體會就好了,當真愛來臨時要學會把握。”
“什麼樣的愛情是最好的愛情?”“最好的愛情不是你看著我,我看著你,而是兩個人共同看向同一個方向。走得不一樣快沒關係,按照正常的步伐走下去,總會有人超過你,也總會有人落在身後,但總會有人正好跟你並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