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誰的青春不斑駁?(2 / 3)

Q&ACUTE:你怎樣看待“因為傷痛,所以成長”這樣的說法?

夏果果:青春的時候我們自己本身不夠成熟,不管來自什麼方麵都會覺得有傷痛。這樣也挺好的。傷痛不可能讓人成長,其實是傷到透徹,痛到醒悟,然後對傷痛的一種畏懼,會讓人不斷地思考調整自己。我一般把這個叫作“自我修正體係”。

CUTE:值得的青春意味著什麼?

夏果果:把該體驗的事兒都體驗了,戀愛啊,打遊戲啊,遠行啊,工作啊,從中間沉澱一些東西,這個青春就比較值得、比較完整了。我不後悔大學退學,因為我不退學就不會有今天。不管做了什麼決定,就堅持下去把決定做完。

一草:不瘋狂,枉少年

青春宣言:“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第一份職業。”

從2006年來到北京正式開始從事文化出版行業,屬於一草的那些青春裏的傷痛迷茫,仿佛都被留在了上海,如今的他,心態平和、理性居多,但是,“青春傷痛,中年迷茫,老年孤獨,還會是創作的主要素材,因為那些最真實”。

寫作與職業無關

回顧起自己的文學道路,不能錯過那個懵懂的開場。16歲的一草,正趕上文藝青年流行的時代,“當時的校花是文學社的骨幹,為了接近她,就毫不猶豫地加入文學社”。少年的浪漫情懷不能避免,他翻出來一本《優秀作文選》,看到封麵上畫的狗尾巴草,竟然覺得惺惺相惜,於是給自己起了筆名叫“一草”,後來就再也沒改過。

學理科的一草大學考上的專業是“機電一體化”,與當初的文學理想風馬牛不相及。宿舍裏同學們熱衷的生活就是打遊戲、打牌、看碟。每天總是捧著文學書籍的一草,在大家眼中就是個異類,“作家是什麼東西?”眼前的道路就是修理工、車間主任,好的話當上總工程師。

2000年以後畢業想留在上海,一草並沒有太多的選擇,最後進入一家藥廠工作,從最基礎的工人做起,修機器、搬貨物、端茶倒水,哪兒有需要就去哪兒。在遠離上海市區的荒涼農場裏,並沒有什麼豐富的物質生活,每周二、四有固定的廠區舞會,一草也拒絕參加。生活很苦,但是一草並不覺得苦,隻是有一種理想和現實的偏差摻雜著青春的迷茫,所帶來的壓抑感。

“寫作是自由的,隻要有紙和筆,沒有紙筆也沒關係,我還有手,沒有手也沒關係,我還有心。”在工廠的日子,一草把內心的壓抑轉化成文字,用來找自己。炎炎夏日,容納上百人的大辦公室裏周末空無一人,隻有一草在對著鍵盤書寫——“汗水一滴滴地滴在鍵盤上,我覺得開心,覺得自己很有價值。這種感覺,再也找不到了。”

堅持選擇,成就自我

最開始的寫作並沒有讀者,一草在網上找到出版社電話打過去投稿,也在網絡論壇上發表文字,尋求同伴和讀者。在當時的“榕樹下”和“天涯”,一草認識了一些誌同道合的朋友,這也是他最初的讀者,都是一些步入社會不久的年輕人,很單純,也很感性。“白天全都是高樓大廈,夜晚卻要與地下室的鼻涕蟲和老鼠為伴,任何人在這樣的衝突之下,肯定有很多感觸。”

從事和文字相關的工作是一草一直以來的夢想,藥廠的工作合同一到期,他就選擇了離開,接下來的一份工作是一時風頭無兩的腦白金的文案。“這份工作在大方向上已經接近我的目標。”與藥廠的工作相比,這份工作在盧灣區最好的寫字樓,打交道的都是之前沒聽說過的白領、金領,甚至是史玉柱這樣的傳奇人物。一草的生活條件有了改善,對於市場、產品意識的熟悉也為他後來的發展打下基礎。

寫作的過程,是堅持選擇的過程,2006年從上海到北京,也是一種對選擇的堅持。“要進入圖書出版行業,上海的空間很小,我必須來北京。”放棄了穩定的收入和人脈圈,一草毅然來到了北京。“很慶幸,一到北京就找到了出版行業的工作,同時也寫劇本,做策劃,做得都很順利。”

找到了理想生活的一草,骨子裏還是那個感性浪漫的少年,每年八月桂花香,他都有一種想哭泣的衝動,“香氣是一種載體,打開屬於自己的時光之門。再也進不去了,卻可以站在門外跟那個自卑、弱小卻倔強的少年打個招呼:第一,謝謝你,給我留下了很多美好回憶;第二,你要加油,你的未來會很美。”

Q&ACUTE:你的青春是什麼樣的?

一草:壓抑和瘋狂的綜合體。人的軀體是個硬件,人的靈魂內心是軟件。我本身是個敏感的人,決定了我的生活是很擰巴的。

CUTE:什麼樣的青春是值得的?

一草:一定為某一件事、某一個人瘋狂過。多年以後你放棄了這些事情,你一想起來,會覺得很有意義。

CUTE:怎麼看待“青春中,傷痛使人成長”這樣的說法?

一草:成長和成功一樣,沒有捷徑。你不經過挫折傷害,不去反思,永遠不知道生活多麼痛苦,時光多麼堅硬。人就是在傷痛中一步一步成長的。你現在能夠雲淡風輕,那就是傷痛給你留下的烙印。

CUTE:青春對一個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一草:永遠抹不去,再也回不來。

一草 Yicao

原名黃楊健。作家、出版人。熱愛文學創作,熱愛圖書出版。從興化到上海,從上海來北京。一路漂泊,一路思索。一直在努力,正試圖寫下我們這代人真實的情感和生活。不矯情,不造作,一直堅信“生活如此荒誕,已是最好的台本”。已出版《那時年少》《那時年少2:畢業了我們一無所有》《那時年少3:寫給年少回不去的愛》。

吳牧天:青春需要自我管理

青春宣言:“敢做更大的夢,敢走更遠的路,敢流更多的汗,敢吃更難的苦。”

吳牧天

Wu Mutian

一個從小就接受自我管理和方法學訓練的學生,並因此嚐到甜頭:10歲開始在《初中生優秀作文》等報刊發表作品;以10A成績考上湖南重點中學長沙麓山國際實驗學校,高三時作為優秀學生被選拔到美國中學交流;目前在被譽為“美國航空航天之母”的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學習。

作為知名管理學專家吳甘霖的兒子,吳牧天的成長生來就無法擺脫人們的關注。好在他足夠優秀,屢創驚喜。他的履曆讓眾多家長嘖嘖稱讚。榮譽是需要努力和克服自我弱點換取的。你能想象得到嗎,如此優秀的他,曾經也為成績煩惱?

“自我管理”的開始是“學會吃苦”

在吳牧天看來,“自我管理”的概念非常簡單,就是“不要別人逼,自己管好自己”。在他小學三年級暑假時,主動和媽媽商量要去參加一個“軍事夏令營”,本來以為會非常好玩的他,入營以後遭遇的是沒完沒了的辛苦軍訓。“我本來就是個很不願意被管束的人,到了軍訓營地我覺得特別難受。但是這也沒辦法,逃又逃不掉,所以隻好主動去接受訓練。”在他開始主動接受訓練後,竟然發現心中有種成就感。從那天起,吳牧天就開始慢慢願意被管束,接著開始接受“自我管理”的教育了。

“自我管理”說來簡單,卻是一般成年人都無法做好的事情。吳牧天遇到的最大挑戰就來自高中時的學業,“有一段時間我成績不太好。心裏明白成績一定得追上去,但一到真的做作業、考試複習時,惰性情緒又開始發作,所以當時我並沒有付出應有的努力。當時的我很想知道我究竟為什麼管不好自己,到了關鍵的時候就不肯吃苦了。”

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幫他在老家聯係了一個家庭條件非常貧困但學習成績非常好的同學,讓吳牧天去他家體驗生活。交換環境帶來的震撼,是最直觀又最有效的,“他抓緊每分每秒都用來學習,我對他很是敬佩。在他家待的那段時間,讓我悟出一個道理:‘要想人前風光,就得人後吃苦。’”這段體驗生活結束之後,吳牧天開始明白吃苦的重要性,開始學會要吃苦學習。

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

雖然明白了吃苦的重要性,但有時吃起苦來還真不好受。因為之前請假到北京強化英語,吳牧天落下一部分學校的功課,在離學業水平考試還有一個月時,吳牧天回到學校衝刺複習。每天除了做當天的作業,還要翻之前的教材溫習舊知識,抓緊每節下課時間做作業,晚自習才有更多時間複習。“每天花大量時間在書本上,眼睛有時疲憊、發花,晚上盯著牆壁都覺得牆壁上寫了字一樣。”經過這段時間的努力學習,他每一門都考出了好成績。

付出努力然後收獲成就。“自我管理”讓吳牧天察覺到,自己應該對自己負責,也應該對他人負責。不僅讓學習成績得到保證,也讓他在人際關係當中越來越成熟。他認為,每一個青少年都應該學會自我管理。正如他在書中所寫:“孩子一自覺,爸媽就放心;學生一自覺,老師就省心;自己一自覺,成長更開心。”

吳牧天很喜歡一句佛教的偈語:“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他認為,走在青春的大道上,每個人都應該不懈努力,在每取得一點小的成績時,都不應該自滿,而是應該立即給自己樹立新的目標,讓自己繼續飛翔。

Q&ACUTE:對自己未來的人生有什麼樣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