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罘”字喻義說起
縱論
作者:石萬東
前些年去山東煙台出差,見路牌上有“芝罘區”三字。“罘”字如何讀?含義是什麼?一時不得其解。問當地人,方知其音為“福”,但多不知其意。後經查閱,終於了解了來龍去脈:煙台有一山,傳說秦始皇曾三次去尋仙問藥,以求長生不老。此舉勞民傷財,百姓叫苦不迭。第三次,秦始皇死於路上。周邊民眾不悲反喜,遂造出“罘”字,稱此山為“芝罘山”。“罘”由“四”“不”兩字組成,與象征吉祥幸福的“芝”並列,喻義是“秦始皇絕對不會再來第四次了,這是百姓的福氣”。
“罘”“福”同音,所指有別。細思之下,不由使人產生諸多聯想。就為人處事而言,做到哪“四不”方能成就幸福人生呢?這當然因人而異,但以下四點似乎對每個人都十分重要。
守住底線,不違法亂紀。法紀是高壓線,是為人處事的底線。守住這個底線,就能行得正、站得穩,走好事業和人生之路;守不住這個底線,就會出問題、誤前程,甚至身敗名裂。一般來說,人們都不願意違法亂紀。但在巨大誘惑麵前,有的人就很難把持住自己。特別是伸手未被捉、嚐到“甜頭”以後,往往會一發不可收拾,慢慢滑向犯罪的深淵。這就啟示我們:要守住法紀底線,關鍵在於堅持以國家法律和黨的紀律嚴格要求自己,做到善始善終,尤其是“慎始”“慎微”“慎獨”,不搞“下不為例”。
知錯即改,不文過飾非。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有的人天資不錯,前期一順百順、春風得意,後來卻一落千丈、終無所成。究其原因,一個重要方麵就在於自我感覺良好,聽不進批評勸導,錯而不察;或者察而不改、文過飾非,從而在歧路上越走越遠。這樣看來,知錯即改乃是成就幸福人生的一個必要條件。越是順風順水,越要小心謹慎;越是逆耳之言,越要專心傾聽;越是不同意見,越要寬容吸取。這樣,才能不斷校正人生航向,順利到達幸福和成功的彼岸。
抓緊學習,不虛度光陰。晉代詩人陶淵明的《雜詩》寫道: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北宋詩人蘇東坡曾把人生喻為“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意指其一晃即過,絕不再來。俗話也常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類似的大量名言警句都啟示我們:人生短暫,時間珍貴。要創造幸福生活,就要珍惜時光,抓緊學習、刻苦學習。同時,堅持學思結合、知行合一,以學啟思、以思促學,以知領行、以行踐知,以不斷增強工作本領、提升人生境界。
敬業勤業,不敷衍塞責。工作是施展才華的平台,事業是成就人生的基礎。唐代文學家韓愈說:業精於勤、荒於嬉。稍加觀察分析就不難發現,敬業勤業是成功者共同具備的一種品格。敬業勤業,就是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和事業深懷敬意和熱愛,並在實踐中做到樂此不疲、鍥而不舍、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一個人有了這種態度和精神,在工作上出新出彩,在事業上有所成就,自然能夠不斷發展進步,收獲成功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