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如何管束藥品
新聞
作者:王娟
據保守推算,我國每年藥品浪費超過100億元!日前,藥品浪費問題引起了兩會代表委員們的高度關注;習近平主席在兩會上強調:整個社會要形成節約風氣。在現有醫療資源還不豐富的情況下,藥品更要節約。節藥行動得到代表委員們的紛紛響應。人們呼籲藥廠盡快推出小包裝藥或藥品拆零銷售,從源頭上遏止藥品浪費。本刊記者通過梳理美國、德國、英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在遏製藥品浪費上的做法,進而對我們國家的藥品管理做個調查和了解。
美國
相對於我國醫療係統簡單升級來說,國外則主要考慮在醫保支付體製上下功夫。美國的醫療製度和法律就徹底切斷了醫生和藥廠之間的利益渠道,又有嚴格的法律,保險公司和藥劑師的把關,醫生開藥多少和他的收入沒有任何關係。比如在美國等發達國家相當部分的醫藥費用是由保險公司買單的。保險公司會嚴格審核醫生的處方是否過度。一經發現,保險公司會拒付醫藥費。並警告醫生的這種行為,嚴重的醫生會被剔除該保險公司的許可醫生名單。這樣,該醫生就不會接到該保險公司覆蓋下的患者了,找他看病的人就會越來越少,這樣就遏製了醫生會多開藥品。
新加坡
在新加坡看病,從醫生那裏開到的藥是一粒一粒的,而非一盒一盒的。尤其是抗生素類的消炎藥,醫生通常開出來的都是每天2粒,吃5天,共10粒;紅色小藥丸每天2粒,吃3天,共6粒。兩種藥多一粒都沒有,也就不會浪費。在新加坡,社區的私人診所相當普遍,這些私人診所為生存計,本有足夠的賺錢動力,卻是不多開藥,檢查也是能不做就不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這些診所間的競爭激烈,要贏得病人認可,長久生存,靠的是質量和口碑,一時蒙了病人,久而久之,害的終究還是自己。並且新加坡的居住地區診所非常多,看病非常方便,根本不用自己在家裏囤藥。
日本
上世紀80年代,日本也存在大處方、濫用藥現象。當時,日本還有一個專門的詞形容這種現象,意思是“人泡在藥裏”。後來,日本實行醫藥分家,一般醫院和個人診所都不再設藥房。實行全民醫療保險,日本醫療團體和保險部門共同製定了單病種費用支付限額。在保證療效的情況下,醫生如果過度檢查、大處方,醫保不予支付,最後吃虧的還是醫院。在日本,藥局其實是以賣化妝品、日化用品和營養品為主的超市。非處方藥放在貨架上自由選購,而處方藥則必須由藥劑師接單配藥。日本藥局的密度很高,一條商業街上就有好幾家,非常便捷,一般日本家庭也就沒必要囤積藥品。
德國
德國政府對醫生過度開藥管控嚴格,比如政府給一名兒科醫生的預算是每個兒童每季度用藥不得超過25歐元。雖然也有很多家長央求醫生多開點藥,但醫生估摸還有富餘,就不給開新的。特別是抗生素,不僅是因為病情需要,而且有的很貴,如果給一個兒童開了,那就意味著有幾個孩子這個季度就開不了藥了。
澳大利亞
在澳大利亞,不通過醫生擅自給孩子吃處方藥是很嚴重的違法行為,而且醫生開的藥隻夠治療這次疾病所需,一般是一個療程的藥量,吃完以後絕大多數情況下疾病就會好了,如果還沒有好,需要再去看醫生,醫生根據情況調整治療方案,重新開具處方。處方藥一旦開封,不管吃完沒有都必須扔掉,所以家庭一般不保存處方藥。本刊記者的一位同事在澳大利亞時,一次帶兒子看病,醫生說就是一般感冒,回家用溫水給孩子洗澡,物理降溫。可他的太太非常著急,一再堅持醫生開處方,結果醫生開出的處方上寫著ice cream(冰淇淋)。
健康身體從正確用藥開始
藥品是一種特殊商品,關係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所以,藥品是全世界公認管理最嚴格的商品之一。但是,我國藥品浪費的問題卻層出不窮,從藥品開發、生產、銷售到使用以及整個醫療機構對藥品流通缺乏管控,還有人們的一些用藥習慣,造成了嚴重的藥品浪費。因此,積極探索如何對藥品市場進行有效管理,保障人民群眾用藥安全,規範藥品市場秩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