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創新 讓柳林衛生工作躍為全國先進
新聞
作者:金朝暉
在我國,縣級衛生行政部門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機構,也是最基層的衛生行政機構,正所謂“上麵千條線、下麵一根針”。所以都說,縣衛生局的局長“難當”。麵對衛生改革與發展的複雜局麵,麵對經濟條件的製約,如何千方百計發展衛生事業,維護群眾利益,是基層衛生局局長麵對的一個難題。
劉哲平,柳林縣衛生局局長,學經濟出身,過去一直在經濟戰線上工作,曾任柳林縣經濟體製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和縣審計局局長,參與策劃並見證了柳林財政收入以每年40%的速度遞增的發展奇跡。
2011年7月28日晚上,忙了一天的劉哲平正準備下班,突然接到縣裏讓他第二天去衛生局上任的通知,從審計局長到衛生局長,完全兩個領域的跨越,這個突然來臨的任命讓他一愣,來不及多問,另一份省衛生廳的會議通知也放在他麵前,要求第二天一早即趕到朔州市參加全省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現場會。
一身書卷氣的劉哲平很坦誠,他說自己去朔州開那個現場會是帶著情緒去的,因為從內心講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會到衛生局工作。“轉變就從那個現場會開始,第一次對衛生工作有個全麵認識也是在那個現場會上。”他說。
一年大變樣,回眸柳林衛生,管理帶來實效
2011年的柳林全年地區生產總值首度突破230億元,財政總收入超過70億元,位居全省縣域經濟排頭兵的行列。而在全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朔州現場會上,柳林新上任的衛生局長劉哲平深感臉上無光。
“還記得那次會上,平魯區、右玉縣、古交市、高平市、古縣等地代表分別作了典型發言,全省不少地方的基層醫改工作搞得紮紮實實轟轟烈烈,老百姓確確實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民生轉變。而反思我們自己,柳林經濟雖然上去了,但基層醫改工作三年沒啟動,顯然落後了好幾拍。一個醫療,一個教育,始終是民生改善的重中之重,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劉哲平開始明白縣委、縣政府為什麼決定把自己派到這個崗位上了。
“本屆縣委書記王寧、縣長武躍飛在全省縣級領導裏是出了名的實幹派,在他們的帶領下,柳林經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跡,用行動書寫了‘融彙三川、勇為人先’的柳林精神。那麼在醫療衛生事業上,我們的柳林精神同樣要濃墨重彩地書寫一筆。”劉哲平思緒萬千,人還在朔州會上,心已經回到養育自己成長的那片土地。
8月1日建軍節那天,劉哲平第一次走進自己的新辦公室,也許是日子的巧合,一種上戰場的悲壯感從他心裏湧起。柳林的衛生工作欠帳不少,醫改三年,基本停滯,如何搞,怎麼搞,必須探索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路子,而且還要快,要迎頭趕上。正所謂思路決定出路,劉哲平過去搞數據搞經濟的特長這時凸顯出來。
我麵前的一本《柳林縣衛生局2012年度衛生係統業務工作總結報表彙編》就是劉哲平到衛生局上任後所做工作的最好注解。這本32開的小書,一共114個頁碼,除了前麵18個頁碼是文字性總結外,後麵的頁碼全部都是各種報表。在此列舉幾個給讀者朋友看一下——
衛生係統人員結構情況彙總表,從人數、年齡、學曆到職稱,劉哲平算是把自己的家底徹底摸了一遍;衛生係統資產負債彙總表;衛生係統收入支出彙總表;鄉鎮衛生院及縣中醫院(院長/副院長)業務總量;鄉鎮衛生院及縣中醫院(院長/副院長)下鄉情況統計表;鄉鎮衛生院及縣中醫院(院長/副院長)診療人次統計表;2012年醫療機構全年職工業務報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計劃指標與實際完成彙總表;縣行政村基本藥物製度實施情況彙總表……
不愧是業務幹部出身,工作中的劉哲平喜歡拿數據說話。粗略地看了一下其中一個統計報表,統計的是各鄉鎮醫院院長和副院長的下鄉情況,排在第一位的是賈家垣衛生院分院的院長韓德禮,2012年全年下鄉次數是203次,第二名是李家灣鄉衛生院院長李新會,下鄉次數是134次,第一名比第二名下鄉次數多69次;再看另一個報表,統計的是2012年鄉一級醫療機構職工業務情況,排在第一位的醫師劉玉峰就職於成家莊衛生院,全年治療人數是5223人,業務收入元。一百萬出頭,不論治療人次還是業務收入都比縣醫院第一名高出近5倍,這個數字說明什麼,至少說明柳林的基層衛生工作搞紮實了,人們信任這些基層醫生,實現了在家門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的願望。
說起管衛生,到底外行好還是內行好,從本刊記者今年采訪的兩位衛生局長身上可以看出,不管外行內行,務實肯幹,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一心撲在工作上的幹部,管什麼都能管好。這兩位中的一位是太原市衛生局局長郝寶清,任現職前從事的是文物管理工作;另一位就是劉哲平。
“建立縣域醫藥衛生一體化發展的新模式是我們一直在探索和實踐的目標。醫改首先是‘改’,我們第一個改的是醫療機構舊的體製機製,明確了鄉鎮衛生院為公益性機構,同時實行院長、職工競聘上崗,實行績效工資;第二個改的是公立醫院法人治理機構的有效實現形式;第三是通過下大力氣改變醫療機構的院容院貌,營造良好的醫改氣氛。然後就是製定改革時間表和路線圖紮紮實實開展工作。要求是每一天要有每一天的工作考核,工作要全部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