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非甾體類抗炎藥相關性腸病的臨床診治(1 / 2)

非甾體類抗炎藥相關性腸病的臨床診治

人人健康醫院

作者:劉變英

劉變英 山西煤炭中心醫院副院長,消化內科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全國勞模。國際內鏡“恩德斯”獎獲得者;中華消化內鏡學會小腸、大腸和食道靜脈曲張治療學組委員;中國胃病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醫師協會內鏡分會理事、消化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山西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山西消化分會委員;山西醫師協會常務理事;《中華消化內鏡雜誌》等多種雜誌編委。

門診時間:每周星期二上午出診。

非甾體類抗炎藥 (NSAID)是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抗炎藥物之一,主要用於治療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疾病,以及對血管疾病的預防。但該類藥物引起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視,尤其是胃十二指腸的不良反應最為突出,並得到臨床廣泛重視。然而近 10多年來,隨著小腸疾病診斷手段的不斷進展,尤其是內窺鏡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該類藥物也可引起小腸或結腸黏膜炎症、糜爛、潰瘍等,繼而黏膜下層纖維增生變性,導致腸腔狹窄等,影響腸腔內容物的通過而形成腸梗阻。

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性腸病主要是指長期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引起的腸黏膜炎症性病變,包括出血、蛋白丟失、吸收障礙、黏膜炎症、通透性改變等,好發於空腸係膜側的腸壁。研究顯示,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的患者 60% ~70%有無症狀性腸病,大多發展到出現嚴重並發症時才能被發現。

病因與發病機製

非甾體類抗炎藥相關性消化性潰瘍病已為大家熟知。首先由於本類腸溶藥物的應用,減少了對胃黏膜的損傷,但到腸道後卻加重了腸黏膜的直接損傷;其次,該類藥物可抑製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腸道黏膜細胞失去保護而造成損傷。

臨床表現

臨床上可無症狀,有時可有腹痛,體檢腹部有壓痛等。嚴重者可有以下幾種並發症:下消化道出血,包括大便隱血陽性、黑糞、暗紅色或鮮紅色便,甚至可發生失血性休克;腸穿孔,出現局限性腹膜炎或彌漫性腹膜炎的表現;因腸腔狹窄導致的不完全性腸梗阻,較少見;蛋白丟失性腸病,也較少見,長時間可引起低蛋白血症,影響回腸吸收功能,嚴重者出現脂肪瀉,造成營養不良; 非甾體類抗炎藥也可誘發或加重原有炎症性腸病,主要表現為黏膜病變。

診 斷

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性腸病的診斷主要依據用藥史及臨床表現。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後出現消化道慢性失血,胃鏡和結腸鏡無陽性發現,應考慮非甾體類抗炎藥腸病;若同時存在低蛋白血症或回腸吸收功能障礙,則高度提示非甾體類抗炎藥性腸病;若停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後症狀明顯改善則可診斷為非甾體類抗炎藥腸病。以下幾種輔助檢查有助於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