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老年人聽力健康
人人健康醫院
作者:王新中
王新中 武警山西省總隊醫院耳鼻喉科——頭頸外科中心主任,主任醫師。從事耳鼻咽喉科45年,在治療專科疾病慢性咽炎、慢性鼻炎、鼻竇炎、鼻息肉、中耳炎、鼾症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對於頜麵各類外傷,頸部腫瘤,喉癌等手術,在微創下開展鼻、咽、喉低溫消融術取得極優效果。鼻中隔術式的改進、鼻骨骨折治療方式的改革等項目其中一些項目打破了傳統方式,受到專家及同道的認可及好評,擔任省、市專業多學術委員會委員及專家工作。發表各類論文二十多篇。
門診時間:每周星期三、五上午出診。
2013年3月3日是第14次全國“愛耳日”,宣傳教育活動主題為:“健康聽力,幸福人生——關注老年人聽力健康”。 據推算,我國60歲以上老年聽力殘疾人總數超過2000萬,老年人由於耳聾不願與人交流、溝通,性格變得急躁、孤僻,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影響,造成社交能力、生活能力減退,伴發抑鬱、焦慮,造成腦退化症。因此,做好老年聽力殘疾預防與康複工作,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日益受到社會關注,意義十分重大。所以當60歲以上老年人有以下表現時則要特別注意:
1.習慣將頭轉向講話者一側,同時身體向前傾,為了能夠聽清別人的講話;
2.由於患有耳聾,所以經常聽錯別人所說的話;
3.聽得見聲音,但是卻聽不清楚別人講話的內容是什麼;
4.經常要求別人重複剛剛說過的話,還不時發出啊啊的聲音,易引起別人的誤會;
5.經常將電視音量開得過大,總是將旁人吵得心情鬱悶。
早期症狀
患者往往會感覺聽力下降,從而聽不清聲音。其實聽力下降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主要的表現是老年人往往可以與熟人相聚的時候談笑風生,但是當與陌生人交談的時候往往會說話時猶豫不決,或者是答非所問。並且在嘈雜的環境中感到更為吃力。
耳聾發生時,往往會伴隨著耳鳴的發生。剛開始的時候為間歇性的耳鳴,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出現,以後就會逐漸地變成持續性的耳鳴,甚至是白天也可以聽見。
聽覺重振等現象。就是常常說當別人說話聲音小的時候感覺聽不到,而大聲說話的時候又感覺太吵了,因此會被別人誤解為“裝聾作啞”。
老年人如何預防耳聾
防止噪音 據調查城市居民老年聾發病比鄉村早。究其原因是多方麵的,但長期噪音損傷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噪聲不僅是外界的,還有生活中的低噪聲,如長時間上網的電腦噪聲。遇到巨響。如燃放鞭炮時用手捂耳,保護鼓膜。要力求有一個比較安靜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才能有效地預防減緩耳聾的發生。
不隨便挖耳 防止外耳道和鼓膜的損傷。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要限製脂肪的攝入,多吃維生素類食物;可適當多吃魚類食物,尤其是青魚;多食含鋅、鐵、鈣豐富的食物,可減少微量元素的缺乏,並有效地擴張微血管,促進內耳的血液供應,有效防止聽力減退。不宜長期食用高鹽、低纖維素類食品,不可暴飲暴食。不喝濃茶、咖啡和其他刺激性食物。
戒除煙酒 以免其中的尼古丁、乙醇成分對內耳的損害。
勞逸結合 適當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防止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控製自己的感情。
加強鍛煉延緩衰老 經常參與適合老年人的體育活動。如郊遊、散步、打太極拳和練氣功等,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加強內耳器官的血液供應,改善內耳器官的代謝。
按摩外耳及鼓膜 經常用手按摩耳廓或用手指不停地擠壓耳屏並輕輕地用掌心向內耳擠壓和放鬆,可以對鼓膜起到按摩作用。
避免藥物傷害 盡可能防止使用對內耳聽覺器官有毒性作用的藥物。
及時就醫 如發現聽力下降可及時到醫院專科接受檢查及必要的治療。高度重視老年性耳聾的篩查、康複訓練、宣傳教育及相應預防保健工作。通過學到相關的健康知識後,能提高自我控製、自我調節、自我監測疾病變化和自身健康水平的能力。如果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要到正規醫院接受正規治療,這樣可以大大減少對聽覺係統的損害。
佩戴適合的助聽器 聽力康複技術的應用,對於老年聽力受損的人康複是最重要的一環。一般認為,隻有聽力障礙沒有言語障礙的老年人,助聽器佩戴超過半年,就會把助聽器當成他身體的一部分,取得康複成功。對於既有聽力障礙又有言語障礙的老年人,康複的時間會因情況不同而有較大的差別,但隻要堅持使用,最終都會取得成功。條件許可建議進行人工耳蝸植入術,以提高老年人的聽力及生活質量。